自我生命的存在、坚守与迷失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g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对毕飞宇《青衣》中的人物进行解读,并将侧重点放在对女主角筱燕秋这一复杂人物形象的剖析之上。本文首先由镜像理论出发探讨筱燕秋与其他“青衣”的关系并寻求其对于自我存在的体认与身份的确认;其次探讨在这种自我复杂性之下生存困境与悖论的显现,分析其亦坚守亦迷失的过程;最后由毕飞宇提出的自己的创作母题,即“伤害”,结合《青衣》进行进一步探析和总结。
  关键词:镜像 身份认同 生存困境 “伤害”
  《青衣》是当代作家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毕飞宇被认为是一位长期关注女性命运,并且十分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作家。在《青衣》中,毕飞宇成功塑造了一代青衣筱燕秋这一传奇与悲剧色彩并存的女性形象。但本文并非要将侧重点放在女性心理这一问题上,而是倾向于由整体小说情节出发,结合其他人物关系探析筱燕秋这一主要人物作为“人”或者说作为“青衣”的存在与困境,对其自我复杂性与悲剧命运进行解析,从而完成对《青衣》的一种解读。
  一、自我复杂性:“镜像”之下的存在体认与身份确认
  《青衣》在主要塑造主人公筱燕秋的同时,也描绘了李雪芬、春来等命运与戏台、青衣不断发生纠葛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戏曲演员之间“A档、B档”的关系,更可以说是筱燕秋这一“焦点”人物在现实与人群这面“镜子”中不同的“像”。由此,笔者在这部分更倾向于借助镜像理论阐释筱燕秋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定位和确认。“镜像理论”被认为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在拉康的理论构建中,“镜像阶段”一般指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但是在《青衣》中,戏剧《奔月》的两次沉沦、两次复生可以看作小说的一条线索,而随之起伏的筱燕秋的“自我”认识和身份定位,是另一条人物中心的线索,我们在这里不妨将其看作筱燕秋戏剧人生中自我意识形成的两个“镜像阶段”。
  首先是筱燕秋与同辈青衣李雪芬的关系。筱燕秋與李雪芬是同事,是“嫦娥”的AB档演员,但性格和表演风格却大相径庭,加之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筱燕秋本就被那个时代主调所压抑,这就造成了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并在一次演出后爆发:筱燕秋用开水将对方毁容,也自毁前程。本文认为,筱燕秋对李雪芬的敌意不是出于妒忌,而是源于自身“镜像”的具体投射与自我认同的“嫦娥”差异悬殊,在这一阶段她应“有所期待,期待成熟的控制能力”①,因此她必然选择毁灭镜像以构建自我,完成对自己存在方式的进一步体认,即她才是真正的青衣且必须是青衣,她为嫦娥这一角色而生。筱燕秋与李雪芬的冲突,使其一方面确认了自己心中的嫦娥应该有的样子,体认到自我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却使其在心气最旺盛的时候跌入谷底,被迫进行第二次身份建构。如果说李雪芬是筱燕秋的“对立镜像”,那么春来就是她打造的“完美镜像”。春来的出场使小说进入了第二个重要部分,由此嫦娥的AB档变为两代青衣的纠葛。拉康认为,镜像阶段还包含了自我的原型:“人们会不断地通过自恋和爱的对象的认同,获得很多身份,从而构成自我。镜像则是这一系列认同的最底层的部分。”②因此本文认为这一阶段筱燕秋的自我身份确认与春来的出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筱燕秋对自己和春来的身份认同感一度显得病态,她使春来尽可能靠近自己,“她一定要把春来锻造成自己的二十年前”③。但是对如此完美的春来,筱燕秋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她极力挽留这位“年轻的自己”,但同时绝不允许她超过自己。“筱燕秋突然觉得对面站着的就是二十年前的自己……眼前的一切都像梦幻那样飘忽起来了,充满了不确定性。”④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小说中还略加叙述了李雪芬的老师柳若冰的惨状。“筱燕秋得到宴会通知的时候不仅没有开心,相反,她的心中涌上了无边的惶恐。”⑤——因为她立即想起了这位前辈的悲惨命运。本文认为,这也可以看作一种“跨时空镜像”,由此更增添了筱燕秋这一主体的复杂性,并暗示了她可能遭遇的悲剧命运。而在二次身份建构中间,筱燕秋有过恋爱并组建家庭,这看似平淡无镜像的阶段却同上述事件一起,为其生存悖论突显埋下伏笔。
  二、生存困境:悖论显现后的坚守与另一种迷失
  筱燕秋自我确立的曲折和其本身的复杂性,也使她在此过程中遭遇种种矛盾,并不断加重,甚至无可挽回,生存困境也由此出现。极致脱离世俗的青衣嫦娥与在世俗面前不得不委曲求全的演员,共同构成了筱燕秋生命中的悖论。筱燕秋有青衣的命和嫦娥的心性,此二者是她耗尽心血甚至穷其一生都要追逐的,是她所认同的自我价值,也是她独特生命意识的体现。作者在写作中也对青衣直接作出评价:“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⑥筱燕秋开始像水结成的冰“寒光闪闪的,用一种愚蠢而又突发性的行为冲着你玉碎”⑦,与丈夫约会时还是个“冰美人”,“一身寒气,凛凛的”⑧。冷若冰霜的筱燕秋却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琐碎意外,为坚持演嫦娥,她在舞台下实则与青衣的秉性背道而驰,由此她的悖论必然伴随其生命始终。这是筱燕秋悲剧命运的根源。
  筱燕秋与烟厂老板发生关系在整个小说情节推动中并不显得突兀,因为作者已经在此之前反复暗示筱燕秋的生存困境。因筱燕秋“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⑨,舞台上她是仙,生活中却依然作为普通人而挣扎,所以不妨说青衣之于筱燕秋,是命运造就性格的体现。
  筱燕秋意识到自己的衰老无法挽回后,“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⑩她极力挽救,极力坚守自己心中的“自我”美好形象,然而越是想要坚持,却越是不得不向世俗屈服——登台演出就意味着对自己残忍甚至亵渎。在这种艰难的周旋中,她注定走向分裂,走向迷失。在小说接近结尾的部分,筱燕秋的登台可谓是人生中最为满足和闪耀的时刻:“现在她只是自己,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另一个女人,是嫦娥。”{11}——她体认的存在价值在这一刻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与之同等力量的毁灭性悲剧,即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部分——春来取代了她的位置进行最后的演出。筱燕秋在此时突然惊醒:“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12}她也在此时彻底地迷失,“像一个走尸”{13},却又在下一刻重新扮上相,在混乱近乎疯狂中仍然选择坚守自己的“嫦娥”,走向毁灭而在所不惜:“清冷月宫里的嫦娥与雪地上筱燕秋温热的经血让人感受到一触即发的毁灭,悲剧美的场景恰如拉奥孔所呈现的激情瞬间”{14}。由此,筱燕秋的自我存在的复杂性与生存困境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就可概括出如下阶段性特征,即“悖论——困境——坚守同迷失的混乱撕扯——癫狂、疼痛和冷的极致——毁灭”。
其他文献
摘 要: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时间在“更定”后的夜里,事隔十多年后通过回忆记下这件事,画面不是漆黑一片,而是有悖常理的“上下一白”。这并非记忆的遗忘或断层,而是体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追求:在天地混沌一片的白色中实现心灵的逃避,达到忘我,与自然融合为一;同时超越了经验世界“上下一黑”的体验,回归生命的初始颜色,“白”是全色也是无色,是过渡与等待,是救赎与回归,是趋向纯净、大繁至简,反映其在“繁华靡丽,过眼
摘 要:孔锐常常透过医生的视角关怀个体生命,呈现对当代社会较独特的审视角度,许多故事蕴含强烈的伦理意味,体现作者对伦理问题的关注。而作者对伦理的书写与对伦理困境的呈现,显示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性关怀,构成孔锐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孔锐 伦理书写 伦理困境 人性关怀  孔锐虽为口腔科医生,却在业余从事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创作,其作品充满人间温情与生命关怀,并持续挖掘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
摘 要:北宋法常禅师《渔父词》是一首广为传诵的绝妙禅词。此词是一个宗门高僧毕其一生的修为功力和生命体验的真实反映,包含了高远的人生境界和深远的审美意蕴。全词运用了象征、典故、倒装等文学修辞,把个人的特殊体验和抽象的禅家哲理转换成审美意象空间,构造了迥出常伦的独特美学意境,成为“哲理词”的典范作品。  关键词:法常 《渔父词》 禅词 “楞严心境”  一些具有特殊意味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生
摘要:在成名作《局外人》中,加缪塑造了一个“荒诞的人”默尔索,这是著名的局外人形象。在默尔索身上集中体现了荒诞的社会环境与人对生命本真追求之间的深刻矛盾,蕴含了加缪思想中核心的荒诞意识,这一人物形象的行为与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加缪所主张的对荒诞进行反抗的精神与思想。  关键词:《局外人》 荒诞 反抗 社会 个体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中塑造的“局外人”形象深刻地体现了加缪思想中的核心意
摘要:辛陞的诗文集《寒香馆遗稿》中,有不少丰富的社会内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溢着明亡后的悲痛与对民生疾苦的同情的作品,体现出鲜明的写实性。本文从这些作品入手,对作品中涉及的内容展开论述,分析他的作品中的写实性及其成因。  关键词:辛陞 《寒香馆遗稿》 写实性  所谓写实性,“就是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强调历史具体性与客观性。它要求作家客观地冷静地观察、分析和研究并审美地反映社会现实,按照‘生活本
摘 要: 甘肃籍作家丁颜创作的《有粮之家》,将小说的故事背景设立在边城藏地。因而小说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藏地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小说的宗教性特征。小说的宗教性主要表现在宗教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对战争苦难内核的探讨以及小说“粮”的隐喻性特征三个方面。丁颜对于小说的宗教性的阐释,表现了她寻找个人对于苦难所应采取的生活方式,以及她渴望通过宗教来反拨一些畸形现代精神的尝试。此外,小说在叙事上采取双线并行、
摘 要: 我国古代美学的概念与价值体系具有显著的特点,在许多学者研究中均沿用了西方美学理论和标准,使其概念和内涵更加明确,但却并不能深入领悟古代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尚质尚用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在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特点,才能领悟中国古代尚质尚用美学思想的内涵与魅力。所以,本文在阐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及“尚质尚用”美学思想体现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尚质尚用美学思想的现
摘 要: 老舍《我的母亲》 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此文常见的解读角度是“母爱”,而细品后认为品读的支点或切入点可以从一个词“不易” 出发,因该词准确地概括了老舍母亲的一生——高龄生子不易,寡妇养家不易,社会变乱日子不易,寡姐欺辱隐忍不易,子女离别割舍不易。人生虽各种不易,但这位平凡且伟大的母亲,硬是为儿女撑起一片天,这份力量的背后是那无私且永恒的母爱。  关键词:不易,母爱,《我的母亲》  老舍
摘 要: 奥登的著名短诗《美术馆》阐释了诗人在观赏勃鲁盖尔的油画《伊卡鲁斯的坠落》之后的有感而作。从新批评形式论“反讽”和“张力”的角度解读该诗,可以看出诗中的反讽意味,同时挖掘出诗中所传递的存在主义哲学上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奥登 《美术馆》 反讽 张力  W·H·奥登(1907—1973)于1938年底到比利时旅游,参观布鲁塞尔的皇家美术博物馆,在琳琅满目的博物馆藏品中,《伊卡鲁斯的坠落》尤
摘要:《三十而立》是王小波用来解释自己的小说,展现的是普通知识分子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空间”两个维度的二元对立揭示出“俗世”和“存在”两个世界的逻辑,并阐述了“俗世”的荒诞性。主人公王二经历了一个从回归存在到被俗世规训后又回归存在的历程,是一个加缪式的存在主义英雄。  关键词:王小波 《三十而立》 存在 俗世  《黄金时代》小说集包含《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这三个中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