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对毕飞宇《青衣》中的人物进行解读,并将侧重点放在对女主角筱燕秋这一复杂人物形象的剖析之上。本文首先由镜像理论出发探讨筱燕秋与其他“青衣”的关系并寻求其对于自我存在的体认与身份的确认;其次探讨在这种自我复杂性之下生存困境与悖论的显现,分析其亦坚守亦迷失的过程;最后由毕飞宇提出的自己的创作母题,即“伤害”,结合《青衣》进行进一步探析和总结。
关键词:镜像 身份认同 生存困境 “伤害”
《青衣》是当代作家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毕飞宇被认为是一位长期关注女性命运,并且十分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作家。在《青衣》中,毕飞宇成功塑造了一代青衣筱燕秋这一传奇与悲剧色彩并存的女性形象。但本文并非要将侧重点放在女性心理这一问题上,而是倾向于由整体小说情节出发,结合其他人物关系探析筱燕秋这一主要人物作为“人”或者说作为“青衣”的存在与困境,对其自我复杂性与悲剧命运进行解析,从而完成对《青衣》的一种解读。
一、自我复杂性:“镜像”之下的存在体认与身份确认
《青衣》在主要塑造主人公筱燕秋的同时,也描绘了李雪芬、春来等命运与戏台、青衣不断发生纠葛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戏曲演员之间“A档、B档”的关系,更可以说是筱燕秋这一“焦点”人物在现实与人群这面“镜子”中不同的“像”。由此,笔者在这部分更倾向于借助镜像理论阐释筱燕秋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定位和确认。“镜像理论”被认为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在拉康的理论构建中,“镜像阶段”一般指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但是在《青衣》中,戏剧《奔月》的两次沉沦、两次复生可以看作小说的一条线索,而随之起伏的筱燕秋的“自我”认识和身份定位,是另一条人物中心的线索,我们在这里不妨将其看作筱燕秋戏剧人生中自我意识形成的两个“镜像阶段”。
首先是筱燕秋与同辈青衣李雪芬的关系。筱燕秋與李雪芬是同事,是“嫦娥”的AB档演员,但性格和表演风格却大相径庭,加之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筱燕秋本就被那个时代主调所压抑,这就造成了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并在一次演出后爆发:筱燕秋用开水将对方毁容,也自毁前程。本文认为,筱燕秋对李雪芬的敌意不是出于妒忌,而是源于自身“镜像”的具体投射与自我认同的“嫦娥”差异悬殊,在这一阶段她应“有所期待,期待成熟的控制能力”①,因此她必然选择毁灭镜像以构建自我,完成对自己存在方式的进一步体认,即她才是真正的青衣且必须是青衣,她为嫦娥这一角色而生。筱燕秋与李雪芬的冲突,使其一方面确认了自己心中的嫦娥应该有的样子,体认到自我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却使其在心气最旺盛的时候跌入谷底,被迫进行第二次身份建构。如果说李雪芬是筱燕秋的“对立镜像”,那么春来就是她打造的“完美镜像”。春来的出场使小说进入了第二个重要部分,由此嫦娥的AB档变为两代青衣的纠葛。拉康认为,镜像阶段还包含了自我的原型:“人们会不断地通过自恋和爱的对象的认同,获得很多身份,从而构成自我。镜像则是这一系列认同的最底层的部分。”②因此本文认为这一阶段筱燕秋的自我身份确认与春来的出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筱燕秋对自己和春来的身份认同感一度显得病态,她使春来尽可能靠近自己,“她一定要把春来锻造成自己的二十年前”③。但是对如此完美的春来,筱燕秋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她极力挽留这位“年轻的自己”,但同时绝不允许她超过自己。“筱燕秋突然觉得对面站着的就是二十年前的自己……眼前的一切都像梦幻那样飘忽起来了,充满了不确定性。”④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小说中还略加叙述了李雪芬的老师柳若冰的惨状。“筱燕秋得到宴会通知的时候不仅没有开心,相反,她的心中涌上了无边的惶恐。”⑤——因为她立即想起了这位前辈的悲惨命运。本文认为,这也可以看作一种“跨时空镜像”,由此更增添了筱燕秋这一主体的复杂性,并暗示了她可能遭遇的悲剧命运。而在二次身份建构中间,筱燕秋有过恋爱并组建家庭,这看似平淡无镜像的阶段却同上述事件一起,为其生存悖论突显埋下伏笔。
二、生存困境:悖论显现后的坚守与另一种迷失
筱燕秋自我确立的曲折和其本身的复杂性,也使她在此过程中遭遇种种矛盾,并不断加重,甚至无可挽回,生存困境也由此出现。极致脱离世俗的青衣嫦娥与在世俗面前不得不委曲求全的演员,共同构成了筱燕秋生命中的悖论。筱燕秋有青衣的命和嫦娥的心性,此二者是她耗尽心血甚至穷其一生都要追逐的,是她所认同的自我价值,也是她独特生命意识的体现。作者在写作中也对青衣直接作出评价:“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⑥筱燕秋开始像水结成的冰“寒光闪闪的,用一种愚蠢而又突发性的行为冲着你玉碎”⑦,与丈夫约会时还是个“冰美人”,“一身寒气,凛凛的”⑧。冷若冰霜的筱燕秋却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琐碎意外,为坚持演嫦娥,她在舞台下实则与青衣的秉性背道而驰,由此她的悖论必然伴随其生命始终。这是筱燕秋悲剧命运的根源。
筱燕秋与烟厂老板发生关系在整个小说情节推动中并不显得突兀,因为作者已经在此之前反复暗示筱燕秋的生存困境。因筱燕秋“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⑨,舞台上她是仙,生活中却依然作为普通人而挣扎,所以不妨说青衣之于筱燕秋,是命运造就性格的体现。
筱燕秋意识到自己的衰老无法挽回后,“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⑩她极力挽救,极力坚守自己心中的“自我”美好形象,然而越是想要坚持,却越是不得不向世俗屈服——登台演出就意味着对自己残忍甚至亵渎。在这种艰难的周旋中,她注定走向分裂,走向迷失。在小说接近结尾的部分,筱燕秋的登台可谓是人生中最为满足和闪耀的时刻:“现在她只是自己,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另一个女人,是嫦娥。”{11}——她体认的存在价值在这一刻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与之同等力量的毁灭性悲剧,即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部分——春来取代了她的位置进行最后的演出。筱燕秋在此时突然惊醒:“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12}她也在此时彻底地迷失,“像一个走尸”{13},却又在下一刻重新扮上相,在混乱近乎疯狂中仍然选择坚守自己的“嫦娥”,走向毁灭而在所不惜:“清冷月宫里的嫦娥与雪地上筱燕秋温热的经血让人感受到一触即发的毁灭,悲剧美的场景恰如拉奥孔所呈现的激情瞬间”{14}。由此,筱燕秋的自我存在的复杂性与生存困境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就可概括出如下阶段性特征,即“悖论——困境——坚守同迷失的混乱撕扯——癫狂、疼痛和冷的极致——毁灭”。
关键词:镜像 身份认同 生存困境 “伤害”
《青衣》是当代作家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毕飞宇被认为是一位长期关注女性命运,并且十分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作家。在《青衣》中,毕飞宇成功塑造了一代青衣筱燕秋这一传奇与悲剧色彩并存的女性形象。但本文并非要将侧重点放在女性心理这一问题上,而是倾向于由整体小说情节出发,结合其他人物关系探析筱燕秋这一主要人物作为“人”或者说作为“青衣”的存在与困境,对其自我复杂性与悲剧命运进行解析,从而完成对《青衣》的一种解读。
一、自我复杂性:“镜像”之下的存在体认与身份确认
《青衣》在主要塑造主人公筱燕秋的同时,也描绘了李雪芬、春来等命运与戏台、青衣不断发生纠葛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戏曲演员之间“A档、B档”的关系,更可以说是筱燕秋这一“焦点”人物在现实与人群这面“镜子”中不同的“像”。由此,笔者在这部分更倾向于借助镜像理论阐释筱燕秋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定位和确认。“镜像理论”被认为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在拉康的理论构建中,“镜像阶段”一般指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但是在《青衣》中,戏剧《奔月》的两次沉沦、两次复生可以看作小说的一条线索,而随之起伏的筱燕秋的“自我”认识和身份定位,是另一条人物中心的线索,我们在这里不妨将其看作筱燕秋戏剧人生中自我意识形成的两个“镜像阶段”。
首先是筱燕秋与同辈青衣李雪芬的关系。筱燕秋與李雪芬是同事,是“嫦娥”的AB档演员,但性格和表演风格却大相径庭,加之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筱燕秋本就被那个时代主调所压抑,这就造成了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并在一次演出后爆发:筱燕秋用开水将对方毁容,也自毁前程。本文认为,筱燕秋对李雪芬的敌意不是出于妒忌,而是源于自身“镜像”的具体投射与自我认同的“嫦娥”差异悬殊,在这一阶段她应“有所期待,期待成熟的控制能力”①,因此她必然选择毁灭镜像以构建自我,完成对自己存在方式的进一步体认,即她才是真正的青衣且必须是青衣,她为嫦娥这一角色而生。筱燕秋与李雪芬的冲突,使其一方面确认了自己心中的嫦娥应该有的样子,体认到自我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却使其在心气最旺盛的时候跌入谷底,被迫进行第二次身份建构。如果说李雪芬是筱燕秋的“对立镜像”,那么春来就是她打造的“完美镜像”。春来的出场使小说进入了第二个重要部分,由此嫦娥的AB档变为两代青衣的纠葛。拉康认为,镜像阶段还包含了自我的原型:“人们会不断地通过自恋和爱的对象的认同,获得很多身份,从而构成自我。镜像则是这一系列认同的最底层的部分。”②因此本文认为这一阶段筱燕秋的自我身份确认与春来的出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筱燕秋对自己和春来的身份认同感一度显得病态,她使春来尽可能靠近自己,“她一定要把春来锻造成自己的二十年前”③。但是对如此完美的春来,筱燕秋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她极力挽留这位“年轻的自己”,但同时绝不允许她超过自己。“筱燕秋突然觉得对面站着的就是二十年前的自己……眼前的一切都像梦幻那样飘忽起来了,充满了不确定性。”④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小说中还略加叙述了李雪芬的老师柳若冰的惨状。“筱燕秋得到宴会通知的时候不仅没有开心,相反,她的心中涌上了无边的惶恐。”⑤——因为她立即想起了这位前辈的悲惨命运。本文认为,这也可以看作一种“跨时空镜像”,由此更增添了筱燕秋这一主体的复杂性,并暗示了她可能遭遇的悲剧命运。而在二次身份建构中间,筱燕秋有过恋爱并组建家庭,这看似平淡无镜像的阶段却同上述事件一起,为其生存悖论突显埋下伏笔。
二、生存困境:悖论显现后的坚守与另一种迷失
筱燕秋自我确立的曲折和其本身的复杂性,也使她在此过程中遭遇种种矛盾,并不断加重,甚至无可挽回,生存困境也由此出现。极致脱离世俗的青衣嫦娥与在世俗面前不得不委曲求全的演员,共同构成了筱燕秋生命中的悖论。筱燕秋有青衣的命和嫦娥的心性,此二者是她耗尽心血甚至穷其一生都要追逐的,是她所认同的自我价值,也是她独特生命意识的体现。作者在写作中也对青衣直接作出评价:“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⑥筱燕秋开始像水结成的冰“寒光闪闪的,用一种愚蠢而又突发性的行为冲着你玉碎”⑦,与丈夫约会时还是个“冰美人”,“一身寒气,凛凛的”⑧。冷若冰霜的筱燕秋却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琐碎意外,为坚持演嫦娥,她在舞台下实则与青衣的秉性背道而驰,由此她的悖论必然伴随其生命始终。这是筱燕秋悲剧命运的根源。
筱燕秋与烟厂老板发生关系在整个小说情节推动中并不显得突兀,因为作者已经在此之前反复暗示筱燕秋的生存困境。因筱燕秋“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⑨,舞台上她是仙,生活中却依然作为普通人而挣扎,所以不妨说青衣之于筱燕秋,是命运造就性格的体现。
筱燕秋意识到自己的衰老无法挽回后,“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⑩她极力挽救,极力坚守自己心中的“自我”美好形象,然而越是想要坚持,却越是不得不向世俗屈服——登台演出就意味着对自己残忍甚至亵渎。在这种艰难的周旋中,她注定走向分裂,走向迷失。在小说接近结尾的部分,筱燕秋的登台可谓是人生中最为满足和闪耀的时刻:“现在她只是自己,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另一个女人,是嫦娥。”{11}——她体认的存在价值在这一刻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与之同等力量的毁灭性悲剧,即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部分——春来取代了她的位置进行最后的演出。筱燕秋在此时突然惊醒:“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12}她也在此时彻底地迷失,“像一个走尸”{13},却又在下一刻重新扮上相,在混乱近乎疯狂中仍然选择坚守自己的“嫦娥”,走向毁灭而在所不惜:“清冷月宫里的嫦娥与雪地上筱燕秋温热的经血让人感受到一触即发的毁灭,悲剧美的场景恰如拉奥孔所呈现的激情瞬间”{14}。由此,筱燕秋的自我存在的复杂性与生存困境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就可概括出如下阶段性特征,即“悖论——困境——坚守同迷失的混乱撕扯——癫狂、疼痛和冷的极致——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