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奥登的著名短诗《美术馆》阐释了诗人在观赏勃鲁盖尔的油画《伊卡鲁斯的坠落》之后的有感而作。从新批评形式论“反讽”和“张力”的角度解读该诗,可以看出诗中的反讽意味,同时挖掘出诗中所传递的存在主义哲学上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奥登 《美术馆》 反讽 张力
W·H·奥登(1907—1973)于1938年底到比利时旅游,参观布鲁塞尔的皇家美术博物馆,在琳琅满目的博物馆藏品中,《伊卡鲁斯的坠落》尤为其所关注,因而写下了《美术馆》一诗。全诗共两节,第一节重点阐述了诗人在观赏馆内其他名画后,对人类所遭受劫难的反思;第二节则通过油画《伊卡鲁斯的坠落》进一步阐释前述观点。
一、反讽:日常与神圣的交织
全诗描绘了三个同常规生活图景迥然相异的画面,而开始部分呈现了油画《伯利恒的户口调查》中的场景亦是如此:
深知当老年人热烈地、虔诚地等候
神异的降生,总会有孩子
并不特别想要他出现,而却在
树林边沿的池塘上溜着冰。a
这四句诗描绘了油画中的图景:老年人在热烈地、虔诚地等待耶稣的降生这一神圣时刻时,并非所有人都这般庄重,一些孩子照常在树林边沿的池塘上溜冰、嬉戏。这样的游戏本无可厚非,然而在“老年人热烈地、虔诚地等候”这样的语境之下,就似乎有亵渎神圣的意味。在《反讽—— 一种结构原则》一文中,布鲁克斯指出:“诗歌中的任何陈述都要承受语境的压力,其意义要受语境影响。换句话说,那些陈述,包括好似哲学概括的陈述,应该当作戏剧中的台词来读。它们的关联性,它们的恰当与否,它们的修辞力量,甚至它们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它们所处的语境。”b因而,孩子们的嬉戏与耶稣的降生放在同一画面里,便具有了反讽的意蕴,从而突出了本节的主题:即便耶稣诞生这样的神圣事件,对于部分人来说,却毫无意义。接着,诗歌再现了布鲁盖尔《屠杀无辜者》的画面:
他们从不忘记:
即使悲惨的殉道也终归会完结
在每一个角落,乱糟糟的地方,
在那里狗继续过着狗的生涯,而迫害者的马
把无知的臀部在树上摩擦。c
这一典故源自《圣经》,耶稣刚出生时,几个博士因其为未来犹太人之王,特来耶路撒冷拜他。希律王深感不安,假意也要拜会,向他們问得了耶稣的住处并让他们找到耶稣,这几个人在梦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见希律,耶稣因而得救。被愚弄后的希律王勃然大怒,差人去伯利恒城寻找并杀尽两岁以内的男孩。d为拯救人类而殉道一事,本应被虔诚以待,但是它却与肮脏的狗窝和马厩产生了联系。一般说来,狗过着狗的生活,马在树上磨蹭着臀部,本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是,这些行为和动作放在“殉道”这样严肃的语境之下,就显得十分荒谬了。正如布鲁克斯所说:“即使明显的、常规认可的反讽形式,也包括各种各样的方式,悲剧反讽,自反反讽,嬉笑式、调皮式、挖苦式或温和式的反讽等。”e因此,即使是非常常规的语言或者画面,在诗中组合到一起,都有可能在特定的语境之下,形成反讽的效果。进而表明,苦难对于他者而言,可能就微不足道了。
二、表层形式:伊卡鲁斯的坠落
诗人在最后一节描写的是勃鲁盖尔的《伊卡鲁斯》:
在勃鲁盖尔的《伊卡鲁斯》,比如说;
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灾难转过脸:
农夫或许听到了坠水的声音和那绝望的呼喊,
但对于他,那不是了不得的失败;
太阳依旧照着白腿落进的绿波里;
那华贵而精巧的船必曾看见
一件怪事,从天上掉下一个男孩,
但它有某地要去,仍静静地航行。f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的记载,伊卡鲁斯和父亲第达罗斯为克里特岛国王迈诺斯建造完迷宫之后,被关在其中。第达罗斯带儿子从克里特岛逃到了希腊岛,在这里诱捕了许多海鸟,将其羽毛用线和蜡油粘合在一起,为自己和儿子精心地编制了翅膀。临行前他告诉儿子不可飞得过高,以免翅膀上的蜡油被太阳融化。可是,伊卡鲁斯很快便忘却父亲的教诲,甚至想去窥探太阳的模样。悲剧由此产生:太阳融化了伊卡鲁斯的羽翼,使他坠入大海。
最后一节描写的便是伊卡鲁斯落水后的情景。第二句写道:“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灾难转过脸”。不言而喻,“灾难”指的是伊卡鲁斯落水这一事件。按常理,人们应焦急地关注灾难并施以援手,而诗中“安闲地”“转过脸”同“灾难”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旁观者对灾难的冷漠态度。如果说“农夫或许听到了”给读者尚且留下一丝遐想:农夫之所以没有注意或许是由于距离太远,并未听到落水者的呼救声,那么,第四句立马给其泼了一盆冷水:“但对于他,那不是了不得的失败”,一针见血地表明,即使能够听到那男孩的呼救声,他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四句换个场景,从坠海的伊卡鲁斯旁边经过的船必曾看见伊卡鲁斯的落水及在水中的垂死挣扎,然而,面对从天上掉下一个男孩这样一件怪事,它依然静静地航行。如果说农夫的冷漠还可以找个这样的理由:即便他看到了,自己也无能为力。那么,在海里航行的船,确实看到了伊卡鲁斯落水,却依然静静地航行,是不是说明人情冷漠到极致?而画面中出现的“太阳”“绿波”“华贵”“精巧”与伊卡鲁斯遭受的苦难以及船上人们的冷漠相对比,是不是更具讽刺意味?
每组画面看似并无奇特指出,但是诗人将它们组合到一起,在特定的语境之下产生强烈的对照,达到反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反讽效果表明:伊卡鲁斯悲剧性地坠海,对于农民和船夫却不值一提。
三、张力下的深层内涵
从其表层结构和意义来纵观全诗,诗人谴责了人们对他人遭遇苦难时的冷漠无情,但使用“张力”概念进一步解读伊卡鲁斯遭遇,可以看到这背后的深层内涵。
第一,伊卡鲁斯对自由的憧憬和追求。为了逃离迷宫,伊卡鲁斯和父亲选择了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去。虽然伊卡鲁斯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飞得太高,结果被太阳融化了翅膀,坠入大海而丧生。但是从另一层面上说,他们从迷宫里逃出来后获得了自由以及伊卡鲁斯面对广袤的天空、深邃的宇宙与明亮而炙热的太阳,内心定是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那么,由于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天空、宇宙和太阳的好奇与探索而付出了生命是应该惋惜还是应该受到推崇呢? 第二,人们生活中有选择的自由。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恶心的,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人存在着,进行着自由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人在选择,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g那么,人类的生存,应该享有自由。《美术馆》在另一层面上很好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小孩在老人虔诚等待的时候,有选择在树林边沿的池塘上溜着冰而不是去做着对他们来说很无聊的祈祷和等待的自由;殉难发生之时,狗和马有选择在肮脏的角落里继续过着卑贱的生活,对殉难无动于衷的自由;伊卡鲁斯坠入大海,垂死挣扎之时,农夫和船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有选择着手于自己事务的自由。
因此,在《美术馆》 这首诗中,表层形式传递出来一个层面的意义,而深层内涵则传达了另一层面的意义。艾伦·泰特(1899—1979) 在《诗歌中的张力》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不是把它(张力tension) 当作普通隐喻来使用,而是作为特殊的名称,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內涵’(intension)的前缀去掉而来。当然,我所说的是,诗歌的意义是其张力,是诗歌中能包含的所有外延和内涵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能得到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不会妨碍字面陈述的外延。或者我们也可以从字面陈述开始,一步步深入隐喻的复杂内涵。”h而在泰特看来,“好的诗歌是内涵的极致和外延的极致结合,是其中所有意义的统一体”i。《美术馆》 这首诗的表层含义(外延) 与深层含义(内涵)之间存在矛盾关系,产生张力。它们一方面指出了伊卡鲁斯的遭遇以及殉道的惨痛,另一方面也隐含了在人类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这类牺牲的高尚与价值;既指出了人们对苦难的麻木态度,也暗示了面对伊卡鲁斯悲剧命运,旁观者的漠然态度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人类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acf〔英〕W·H·奥登:《美术馆》,穆旦:《穆旦译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3页,第463页,第463页。
behi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第75页,第82页,第82页。
d《圣经》,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18年版。
g 柳鸣九:《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诗歌符号学理论研究:以雅柯布森、里法泰尔和卡勒为中心”(13YJC752017)
作 者: 李申,文学硕士,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比较诗学、现代诗歌。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奥登 《美术馆》 反讽 张力
W·H·奥登(1907—1973)于1938年底到比利时旅游,参观布鲁塞尔的皇家美术博物馆,在琳琅满目的博物馆藏品中,《伊卡鲁斯的坠落》尤为其所关注,因而写下了《美术馆》一诗。全诗共两节,第一节重点阐述了诗人在观赏馆内其他名画后,对人类所遭受劫难的反思;第二节则通过油画《伊卡鲁斯的坠落》进一步阐释前述观点。
一、反讽:日常与神圣的交织
全诗描绘了三个同常规生活图景迥然相异的画面,而开始部分呈现了油画《伯利恒的户口调查》中的场景亦是如此:
深知当老年人热烈地、虔诚地等候
神异的降生,总会有孩子
并不特别想要他出现,而却在
树林边沿的池塘上溜着冰。a
这四句诗描绘了油画中的图景:老年人在热烈地、虔诚地等待耶稣的降生这一神圣时刻时,并非所有人都这般庄重,一些孩子照常在树林边沿的池塘上溜冰、嬉戏。这样的游戏本无可厚非,然而在“老年人热烈地、虔诚地等候”这样的语境之下,就似乎有亵渎神圣的意味。在《反讽—— 一种结构原则》一文中,布鲁克斯指出:“诗歌中的任何陈述都要承受语境的压力,其意义要受语境影响。换句话说,那些陈述,包括好似哲学概括的陈述,应该当作戏剧中的台词来读。它们的关联性,它们的恰当与否,它们的修辞力量,甚至它们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它们所处的语境。”b因而,孩子们的嬉戏与耶稣的降生放在同一画面里,便具有了反讽的意蕴,从而突出了本节的主题:即便耶稣诞生这样的神圣事件,对于部分人来说,却毫无意义。接着,诗歌再现了布鲁盖尔《屠杀无辜者》的画面:
他们从不忘记:
即使悲惨的殉道也终归会完结
在每一个角落,乱糟糟的地方,
在那里狗继续过着狗的生涯,而迫害者的马
把无知的臀部在树上摩擦。c
这一典故源自《圣经》,耶稣刚出生时,几个博士因其为未来犹太人之王,特来耶路撒冷拜他。希律王深感不安,假意也要拜会,向他們问得了耶稣的住处并让他们找到耶稣,这几个人在梦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见希律,耶稣因而得救。被愚弄后的希律王勃然大怒,差人去伯利恒城寻找并杀尽两岁以内的男孩。d为拯救人类而殉道一事,本应被虔诚以待,但是它却与肮脏的狗窝和马厩产生了联系。一般说来,狗过着狗的生活,马在树上磨蹭着臀部,本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是,这些行为和动作放在“殉道”这样严肃的语境之下,就显得十分荒谬了。正如布鲁克斯所说:“即使明显的、常规认可的反讽形式,也包括各种各样的方式,悲剧反讽,自反反讽,嬉笑式、调皮式、挖苦式或温和式的反讽等。”e因此,即使是非常常规的语言或者画面,在诗中组合到一起,都有可能在特定的语境之下,形成反讽的效果。进而表明,苦难对于他者而言,可能就微不足道了。
二、表层形式:伊卡鲁斯的坠落
诗人在最后一节描写的是勃鲁盖尔的《伊卡鲁斯》:
在勃鲁盖尔的《伊卡鲁斯》,比如说;
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灾难转过脸:
农夫或许听到了坠水的声音和那绝望的呼喊,
但对于他,那不是了不得的失败;
太阳依旧照着白腿落进的绿波里;
那华贵而精巧的船必曾看见
一件怪事,从天上掉下一个男孩,
但它有某地要去,仍静静地航行。f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的记载,伊卡鲁斯和父亲第达罗斯为克里特岛国王迈诺斯建造完迷宫之后,被关在其中。第达罗斯带儿子从克里特岛逃到了希腊岛,在这里诱捕了许多海鸟,将其羽毛用线和蜡油粘合在一起,为自己和儿子精心地编制了翅膀。临行前他告诉儿子不可飞得过高,以免翅膀上的蜡油被太阳融化。可是,伊卡鲁斯很快便忘却父亲的教诲,甚至想去窥探太阳的模样。悲剧由此产生:太阳融化了伊卡鲁斯的羽翼,使他坠入大海。
最后一节描写的便是伊卡鲁斯落水后的情景。第二句写道:“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灾难转过脸”。不言而喻,“灾难”指的是伊卡鲁斯落水这一事件。按常理,人们应焦急地关注灾难并施以援手,而诗中“安闲地”“转过脸”同“灾难”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旁观者对灾难的冷漠态度。如果说“农夫或许听到了”给读者尚且留下一丝遐想:农夫之所以没有注意或许是由于距离太远,并未听到落水者的呼救声,那么,第四句立马给其泼了一盆冷水:“但对于他,那不是了不得的失败”,一针见血地表明,即使能够听到那男孩的呼救声,他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四句换个场景,从坠海的伊卡鲁斯旁边经过的船必曾看见伊卡鲁斯的落水及在水中的垂死挣扎,然而,面对从天上掉下一个男孩这样一件怪事,它依然静静地航行。如果说农夫的冷漠还可以找个这样的理由:即便他看到了,自己也无能为力。那么,在海里航行的船,确实看到了伊卡鲁斯落水,却依然静静地航行,是不是说明人情冷漠到极致?而画面中出现的“太阳”“绿波”“华贵”“精巧”与伊卡鲁斯遭受的苦难以及船上人们的冷漠相对比,是不是更具讽刺意味?
每组画面看似并无奇特指出,但是诗人将它们组合到一起,在特定的语境之下产生强烈的对照,达到反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反讽效果表明:伊卡鲁斯悲剧性地坠海,对于农民和船夫却不值一提。
三、张力下的深层内涵
从其表层结构和意义来纵观全诗,诗人谴责了人们对他人遭遇苦难时的冷漠无情,但使用“张力”概念进一步解读伊卡鲁斯遭遇,可以看到这背后的深层内涵。
第一,伊卡鲁斯对自由的憧憬和追求。为了逃离迷宫,伊卡鲁斯和父亲选择了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去。虽然伊卡鲁斯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飞得太高,结果被太阳融化了翅膀,坠入大海而丧生。但是从另一层面上说,他们从迷宫里逃出来后获得了自由以及伊卡鲁斯面对广袤的天空、深邃的宇宙与明亮而炙热的太阳,内心定是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那么,由于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天空、宇宙和太阳的好奇与探索而付出了生命是应该惋惜还是应该受到推崇呢? 第二,人们生活中有选择的自由。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恶心的,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人存在着,进行着自由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人在选择,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g那么,人类的生存,应该享有自由。《美术馆》在另一层面上很好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小孩在老人虔诚等待的时候,有选择在树林边沿的池塘上溜着冰而不是去做着对他们来说很无聊的祈祷和等待的自由;殉难发生之时,狗和马有选择在肮脏的角落里继续过着卑贱的生活,对殉难无动于衷的自由;伊卡鲁斯坠入大海,垂死挣扎之时,农夫和船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有选择着手于自己事务的自由。
因此,在《美术馆》 这首诗中,表层形式传递出来一个层面的意义,而深层内涵则传达了另一层面的意义。艾伦·泰特(1899—1979) 在《诗歌中的张力》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不是把它(张力tension) 当作普通隐喻来使用,而是作为特殊的名称,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內涵’(intension)的前缀去掉而来。当然,我所说的是,诗歌的意义是其张力,是诗歌中能包含的所有外延和内涵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能得到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不会妨碍字面陈述的外延。或者我们也可以从字面陈述开始,一步步深入隐喻的复杂内涵。”h而在泰特看来,“好的诗歌是内涵的极致和外延的极致结合,是其中所有意义的统一体”i。《美术馆》 这首诗的表层含义(外延) 与深层含义(内涵)之间存在矛盾关系,产生张力。它们一方面指出了伊卡鲁斯的遭遇以及殉道的惨痛,另一方面也隐含了在人类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这类牺牲的高尚与价值;既指出了人们对苦难的麻木态度,也暗示了面对伊卡鲁斯悲剧命运,旁观者的漠然态度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人类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acf〔英〕W·H·奥登:《美术馆》,穆旦:《穆旦译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3页,第463页,第463页。
behi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第75页,第82页,第82页。
d《圣经》,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18年版。
g 柳鸣九:《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诗歌符号学理论研究:以雅柯布森、里法泰尔和卡勒为中心”(13YJC752017)
作 者: 李申,文学硕士,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比较诗学、现代诗歌。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