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尚质尚用的美学思想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ua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古代美学的概念与价值体系具有显著的特点,在许多学者研究中均沿用了西方美学理论和标准,使其概念和内涵更加明确,但却并不能深入领悟古代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尚质尚用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在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特点,才能领悟中国古代尚质尚用美学思想的内涵与魅力。所以,本文在阐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及“尚质尚用”美学思想体现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尚质尚用美学思想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中国古代 尚质尚用 美学思想
  功能主义设计起源于西方,是立足于现代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国际主义设计风格,通常需要借助西方设计作品才可阐明。但在我国的古籍中同样有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的相关记载,这些均为现代设计美学思想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关于美的思想感悟以及看法有相同和异同两种,指的是儒家、道家和佛家在认知和看法上相通相近、末异本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对美的普遍看法以及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文为美,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整体特色。
  (一)古代美学思想的精神界定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不带价值倾向的客观认识,可视为对美本质本然状态的哲学界定,这种认知是基于精神层面的认定,与主观倾向的价值界定具有十分显著性的差异。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从哲学以及精神角度界定美的观念,主要是以味为美。在西方美学中并未将味纳入美的界定范畴中,强调的美感主要是从生理层面的快感,所以味觉被排除在美的界定中。但是在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始终存在以味为美的思想认知,如在《说文》中这样注释:“羊大则美,故从大”,为何如此阐述呢?为何羊大则美,王筠提出的解释观点是:“羊大则肥美”,然而肥美则是人味觉的体验。所以,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学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味觉快感是美最直接的体现。同时,在古文中,与美最相关的则是善,而善即为膳,是《善夫克鼎》中所提到的内容。所以,美也可以称为善,善代表着膳食、美食等,美则被界定为满足人的味觉体验。通过上述内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以味为美,还是以美来阐述味,均充分说明一点,就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认知上,味与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存在着相互指代和易名的作用,以味为美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十分重要的精神界定内容,更体现出古代美学的特色。
  (二)古代美学思想的价值界定 对于美的界定,哲学角度定义的是美的概念,价值观角度则是定义美应该是怎样的概念,显然哲学所揭示的是美的本然状态,价值观揭示的则是当然、自然状态。所以说,以心为美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本质价值观,认为美来源于心灵、精神。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表达过程中,通常是基于哲学角度体现出的价值观,主体取向是美应是什么,但是表达出的却是美是什么。以心为美的价值观体现,可以从古代的文学著作中获得佐证。刘向在《说苑·杂言》中细化概述了玉有六美,其指向均是人化精神,换言之,事物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多的是来源于事物本身所蕴含的人化精神,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十分重要的价值界定之一。另一方面,关于古代美学思想的价值界定来源于以“道”为美,其价值界定的取向主要是美的自然状态,是以意为美的具化体现。这当中寄托了更明显的道德理想,儒家以道德充实为美,如孔子说“道斯为美”,孟子说“充实之为美”,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道家也以道德充实为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之所以崇尚以道为美,是建立在墨子思想中“先质而后文”的基础上,虽然事物的外在形式、内容均是美的分类,但是真正决定美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等。
  二、“尚质尚用”美学思想的体现
  (一)“尚质非乐”的评价标准及价值 尚质尚用的美学思想在《居室部》的阐述中有所体现,即针对当时的园林建筑以及家具的设计思考有感而发,在书中的主要观点则是“宜简不简繁,宜自然不宜雕斫”,该思想在全书中均有渗透。映射出在进行装饰的设计过程中,应追求简洁,才能保证质量的长久,与尚质尚用美学思想充分契合,对于现代设计而言也十分适用。尚质观的评价标准,墨子认为即饮食是为弥补饥饿,音乐可以适当地欣赏,所表达的观点是为了节约,反对过于铺张浪费。所以,针对物品的形式与功能,我国古代的设计标准,是追求功能而非形式,古人在设计物品过程中早已经奠定了尚质非乐的美学思想。在墨子的观念中,针对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应用,更加倾向于内在的实用性,认为外在的饰物并不能影响物品本身的功能。他认为所有的日常物品均不需要“观好”,只要舒适、实用即可。非乐中的“乐”指的是音乐,也可代指建筑、舞蹈、杂技、雕塑,等等。非乐并不仅仅包含音乐,认为音乐并不是生活必需品,是丰富生活的一种艺术活动。墨子的非乐观包括墨子反对王公大人制造乐器以及奏乐取乐,认为这种艺术活动不仅仅是浪费人力、财力,同时也会对国家的生产产生一定影响。这种观点并不是断章取义,而是一种非必然选择。当今时代对于“非乐”观点的分析和研究,应立足于时代的背景下,才能使其正确看待审美与艺术活动的价值,避免过度的艺术娱乐活动。
  (二)“尚用工巧”的技艺设计及思想 中国古代在进行自然物创造过程中,通常是智者在观察以及效法后创造出来的,所以物质条件是创造的重要基础。物质条件主要涵盖的是人工要素和材料,这与《考工记》中阐述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一致,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核心均是功能,智者所创造的并不仅仅是器物形式,更多的是功能,这也就是我國古代尚质尚用的美学思想中的“尚用”。人们在对一件事有概念后,则会对当前创造出的事物并不满足,并逐渐展开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在电被人们发现后,关于电的器物开始纷纷发明和制造,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其中“工巧”的含义,并不是单纯的设计原则,而是其中所蕴含的素质。首先,设计中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这是事物长久发展的基础前提,只有尊重自然,才能获得最佳的创造材料。其次,是对设计材质美的认知,善于制作物品必然善于选择材料,只有两种相匹配,才能凸显物品的实用性。最后是技艺精湛,坚实的材料还需要精湛的技艺,才能充分凸显物品的功能,并且达到较高的质量。只有包含上述三种要素,才能契合“工巧”的技艺设计及思想,同时也是尚质尚用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其他文献
摘 要:乡土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 是西部乡土文化的缩影,近年来伴随影视改编重新为人们熟知。影视作品所呈现出的乡村形象、乡土中所蕴含的地方特色和民风民俗,都是我们触摸与理解西部乡土的重要途径,然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之中,不免存在着基于区域或时代的隔离、文学与荧幕之间距离以及影视需要迎合市场等方面的因素而产生的误读,本文从乡土原貌与深层内涵出发,分析与矫正这些误读之处。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摘 要:《致命ID》是一部惊悚片,但它同时又是一部有关心理学的著名影片,它讲述了一个患有人格分裂症的杀人犯内心中十几个人格的互相争斗,以及现实中法律对这样的杀人犯的处理方式和后果。影片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但是却足够发人深思。是什么创造了这个悲剧的人格分裂杀人犯、罪恶人格的错误是否能够随着他的消失而被原谅、是否可以判定人格分裂者的某个人格真正消失了,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摘 要: 刘梦苇作品中的爱情书写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爱而不得”的爱情模式、“非爱即死”的爱情选择背后折射出刘梦苇自己的爱情观。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唯爱主义者,在爱的火里尽情地燃烧着年轻的生命。  关键词:刘梦苇 爱 生命  “爱”是刘梦苇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沈从文先生曾说:“读梦苇的诗想起那个‘爱’字。”爱情诗无疑是刘梦苇诗歌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部分。除诗歌写作外,在他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和
摘 要: 米勒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农民画家,他的绘画题材多以农民的日常生活为主。此文从米勒的《喂食》 《拾穗者》《嫁接树木的农夫》等作品去分析他艺术中的人民性,去剖析他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他们各自的精神世界。米勒立足于农民生活的贫困、农民生活的平凡以及农民生活的伟大,表现出了对于农民的关怀以及艺术家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米勒 人民性 农民  在1848到1870年期间的欧洲,有一个画派以
摘 要: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时间在“更定”后的夜里,事隔十多年后通过回忆记下这件事,画面不是漆黑一片,而是有悖常理的“上下一白”。这并非记忆的遗忘或断层,而是体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追求:在天地混沌一片的白色中实现心灵的逃避,达到忘我,与自然融合为一;同时超越了经验世界“上下一黑”的体验,回归生命的初始颜色,“白”是全色也是无色,是过渡与等待,是救赎与回归,是趋向纯净、大繁至简,反映其在“繁华靡丽,过眼
摘 要:孔锐常常透过医生的视角关怀个体生命,呈现对当代社会较独特的审视角度,许多故事蕴含强烈的伦理意味,体现作者对伦理问题的关注。而作者对伦理的书写与对伦理困境的呈现,显示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性关怀,构成孔锐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孔锐 伦理书写 伦理困境 人性关怀  孔锐虽为口腔科医生,却在业余从事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创作,其作品充满人间温情与生命关怀,并持续挖掘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
摘 要:北宋法常禅师《渔父词》是一首广为传诵的绝妙禅词。此词是一个宗门高僧毕其一生的修为功力和生命体验的真实反映,包含了高远的人生境界和深远的审美意蕴。全词运用了象征、典故、倒装等文学修辞,把个人的特殊体验和抽象的禅家哲理转换成审美意象空间,构造了迥出常伦的独特美学意境,成为“哲理词”的典范作品。  关键词:法常 《渔父词》 禅词 “楞严心境”  一些具有特殊意味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生
摘要:在成名作《局外人》中,加缪塑造了一个“荒诞的人”默尔索,这是著名的局外人形象。在默尔索身上集中体现了荒诞的社会环境与人对生命本真追求之间的深刻矛盾,蕴含了加缪思想中核心的荒诞意识,这一人物形象的行为与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加缪所主张的对荒诞进行反抗的精神与思想。  关键词:《局外人》 荒诞 反抗 社会 个体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中塑造的“局外人”形象深刻地体现了加缪思想中的核心意
摘要:辛陞的诗文集《寒香馆遗稿》中,有不少丰富的社会内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溢着明亡后的悲痛与对民生疾苦的同情的作品,体现出鲜明的写实性。本文从这些作品入手,对作品中涉及的内容展开论述,分析他的作品中的写实性及其成因。  关键词:辛陞 《寒香馆遗稿》 写实性  所谓写实性,“就是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强调历史具体性与客观性。它要求作家客观地冷静地观察、分析和研究并审美地反映社会现实,按照‘生活本
摘 要: 甘肃籍作家丁颜创作的《有粮之家》,将小说的故事背景设立在边城藏地。因而小说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藏地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小说的宗教性特征。小说的宗教性主要表现在宗教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对战争苦难内核的探讨以及小说“粮”的隐喻性特征三个方面。丁颜对于小说的宗教性的阐释,表现了她寻找个人对于苦难所应采取的生活方式,以及她渴望通过宗教来反拨一些畸形现代精神的尝试。此外,小说在叙事上采取双线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