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语言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语言如同影视语言、法律语言、音乐语言一样,是一种专业语言。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因此,它属于专业语言,它受到教学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的制约。它有别于哲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的用语,也不同于电影、相声、话剧、音乐等文学艺术语言。它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用语。它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金”,是独白形式与对话形式的紧密配合。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汇,是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这种独特风格的教学语言,是数千年来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的结果。
(1)教学语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学语言具有一般语言的共性,如传递性、节奏性、情感性等,但也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一是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二是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三是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四是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2)教学语言是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的结合。有声系统的教学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它分为独自语言和对话语言两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说明和讲演,属于独白语言形式,而使用的问答、讨论及辩论等,则属于对话的形式。教学语言是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的有机结合,一堂课中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总是交叉穿插的,这是教学语言与其他专业语言明显区别的地方。
2.历史教学语言
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同时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
(1)要满足历史学的要求。凡对历史学提出的要求,在历史教学语言中都应得到体现。如历史学要求具体的记述历史,历史教学语言也就要求以具体的历史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历史学要求公正的评价历史,历史教学语言也就要求表达出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看法。它以基本历史知识作为主要内容,从而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明显区别开来。
历史教学语言按其内容可分为一般教学语言与历史专业语言。前者是指所有学科通用的教学语言,历史教学中所用的大部分是这种语言。比如叙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描述历史人物的形象,阐明历史概念的特征,揭示历史的规律性现象以及组织教学等,都需要使用一般教学语言,包括转承语、提问语、指令语、强化语和讲解语等。
(2)要满足教育学的要求。历史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它的效果要通过学生受到的影响体现出来。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应当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学生能听懂;二是学生喜欢听。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3)要满足语言学的要求。历史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用以同学生沟通思想的媒介。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力求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和精确化,要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遣词造句的语法规则,还要懂得一些修辞的语言技巧,使自己的语言达到明确、流畅和生动的要求。
总之,历史教学语言实际上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学科专业性语言。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还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口头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言传身教”。运用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
二、历史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
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包括:语音、吐字、音量、语调、节奏、语速、语汇、逻辑以及身态语等。以下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摘要加以说明:
1.语音和吐字
各地的教师应注意纠正方言中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北方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区别,而南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别更大。据说对于“黄河尚有澄清日”一句,某地教师读起来别人会听成“王(黄)和(河)尚有成(澄)亲(清)日”,以为和尚要还俗结婚了。如果说这个事例尚无关大局,那么,对于历史地名、人名和历史术语的发音则一定要准确,要避免用方言发音。“龟兹”的“龟(qiu)”和“吐蕃”“蕃(bo)”,要用历史上的特殊读音来读。“扁鹊”不能读成“bian(匾)鹊”,“召公”不能读成zhao(照)公”。
2.语调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
讲课时语言的重音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叫做句子的逻辑重音。重音可以用加重音量表现,也可以用轻声加以突出。重音选择在句子的哪一部分,则根据语法、内容和感情而定。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重音落在“岛”字上,以免误认为是整个香港地区。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的事业。”
3.节奏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和学生情绪变化而随时调节,不断改变,务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佞当道、百姓遭殃,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唏嘘有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节拍分明,重音、停顿要巧作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可以一字一字吐给学生,如讲“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其中的“基本结束”、“初步形成”等短语,或者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警世之句,就要一字不差地交代给学生。这样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4.语汇
我国的普通话词汇十分丰富,历史教师要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千差万别的历史环境,描述历史事实,讲清历史规律,使历史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5.逻辑
语言逻辑性是同语言的简洁分不开的。好的历史教师讲课扼要而透彻,精微而又准确,举例不多而又说明问题。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谈到太平天国领袖们对天京事变应负的责任时指出:“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坏,历史较久,祸国殃民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这一段简短的话语,直截了当,朴实无华,很有逻辑性,把事情说得一清二楚。这种语言风格就很值得历史教师学习。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语言如同影视语言、法律语言、音乐语言一样,是一种专业语言。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因此,它属于专业语言,它受到教学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的制约。它有别于哲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的用语,也不同于电影、相声、话剧、音乐等文学艺术语言。它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用语。它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金”,是独白形式与对话形式的紧密配合。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汇,是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这种独特风格的教学语言,是数千年来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的结果。
(1)教学语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学语言具有一般语言的共性,如传递性、节奏性、情感性等,但也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一是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二是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三是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四是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2)教学语言是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的结合。有声系统的教学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它分为独自语言和对话语言两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说明和讲演,属于独白语言形式,而使用的问答、讨论及辩论等,则属于对话的形式。教学语言是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的有机结合,一堂课中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总是交叉穿插的,这是教学语言与其他专业语言明显区别的地方。
2.历史教学语言
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同时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
(1)要满足历史学的要求。凡对历史学提出的要求,在历史教学语言中都应得到体现。如历史学要求具体的记述历史,历史教学语言也就要求以具体的历史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历史学要求公正的评价历史,历史教学语言也就要求表达出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看法。它以基本历史知识作为主要内容,从而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明显区别开来。
历史教学语言按其内容可分为一般教学语言与历史专业语言。前者是指所有学科通用的教学语言,历史教学中所用的大部分是这种语言。比如叙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描述历史人物的形象,阐明历史概念的特征,揭示历史的规律性现象以及组织教学等,都需要使用一般教学语言,包括转承语、提问语、指令语、强化语和讲解语等。
(2)要满足教育学的要求。历史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它的效果要通过学生受到的影响体现出来。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应当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学生能听懂;二是学生喜欢听。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3)要满足语言学的要求。历史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用以同学生沟通思想的媒介。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力求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和精确化,要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遣词造句的语法规则,还要懂得一些修辞的语言技巧,使自己的语言达到明确、流畅和生动的要求。
总之,历史教学语言实际上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学科专业性语言。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还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口头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言传身教”。运用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
二、历史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
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包括:语音、吐字、音量、语调、节奏、语速、语汇、逻辑以及身态语等。以下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摘要加以说明:
1.语音和吐字
各地的教师应注意纠正方言中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北方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区别,而南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别更大。据说对于“黄河尚有澄清日”一句,某地教师读起来别人会听成“王(黄)和(河)尚有成(澄)亲(清)日”,以为和尚要还俗结婚了。如果说这个事例尚无关大局,那么,对于历史地名、人名和历史术语的发音则一定要准确,要避免用方言发音。“龟兹”的“龟(qiu)”和“吐蕃”“蕃(bo)”,要用历史上的特殊读音来读。“扁鹊”不能读成“bian(匾)鹊”,“召公”不能读成zhao(照)公”。
2.语调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
讲课时语言的重音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叫做句子的逻辑重音。重音可以用加重音量表现,也可以用轻声加以突出。重音选择在句子的哪一部分,则根据语法、内容和感情而定。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重音落在“岛”字上,以免误认为是整个香港地区。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的事业。”
3.节奏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和学生情绪变化而随时调节,不断改变,务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佞当道、百姓遭殃,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唏嘘有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节拍分明,重音、停顿要巧作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可以一字一字吐给学生,如讲“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其中的“基本结束”、“初步形成”等短语,或者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警世之句,就要一字不差地交代给学生。这样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4.语汇
我国的普通话词汇十分丰富,历史教师要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千差万别的历史环境,描述历史事实,讲清历史规律,使历史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5.逻辑
语言逻辑性是同语言的简洁分不开的。好的历史教师讲课扼要而透彻,精微而又准确,举例不多而又说明问题。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谈到太平天国领袖们对天京事变应负的责任时指出:“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坏,历史较久,祸国殃民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这一段简短的话语,直截了当,朴实无华,很有逻辑性,把事情说得一清二楚。这种语言风格就很值得历史教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