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课改变堂,才能改变学校;只有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后天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生活的环境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基于此,我们进行了“10+30,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模式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每个孩子,面向每个孩子,适合每个孩子,发展每个孩子。这一模式的教学原则是:以人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当堂训练。这一模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①课堂教学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基于学情,以学定教;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注重分层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③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一、“10+30,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概述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论语》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永恒的教育原则。本文所谓“10+30,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是分类分层教学的另一种表述,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情感等几方面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和类别,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手段,确立评估方法,从而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这里的10,是指整节课教师的组织教学和讲解要控制在10分钟左右,要求教师能够精讲,讲教学的重点和理解的难点,讲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30是指学生的自学、小组学习讨论以及阅读、练习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 “10+30,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要点可以概括为学生分层、目标分层递进、施教分层递进和课外辅导分层递进等四个方面内容:
(一)学生分层
新接一个班,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学生,通过了解过去的学习情况、教学观察、学生访谈、个案分析、调查测验、作业批改以及家访等多种形式准确测出学生的个性方面的差异,学习需要方面的差异,基本功方面的差异。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宜),每个小组里有一个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且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在小组学习时,起组织作用,同时也有能力并且乐意帮助其他同学,这样的学生可以编号为1号,其他3名同学也可以根据学习成绩、思维活跃层度、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具体情况,分别编为2号、3号、4号。教师编号时,只要告诉学生你是第几小组的第几号即可,不把分层的标准告诉学生,这点只要教师记住即可。然后进行分层次备课,教师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层的实质性意义在于把班内学生之间潜隐的多样性用若干个“层”揭示出来,从而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就能有针对性地利用相应的措施来对“症”下药。
(二)目标分层递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10+30,分层递进,首先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既可以实现又不是轻而易举。教学目标至少分两层,第一个层次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的,即使是第4类学生通过努力也能达成的。第2类目标是提高性目标,是针对第一二类学生提出的,但切忌好高骛远,也要确保优等生跳一跳能够摘到。在传统教学中,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可能被忽略掉,但对分层教学而言,这两类目标都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层施教
10+30,分层递进的课堂教学可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组成:自学(或集体讲授) 分层递进、设疑分层递进,练习分层递进、教师分层指导、作业分层递进,各个环节互相交融。
1.自学(或集体讲授) 分层递进。此环节是四人小组独立学习的第一步,1、2号学生独立完全自学任务,3、4号学生可在本小组1、2号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学。
2.设疑分层递进:设问激疑,启发释疑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它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精心设问是分层递进能否奏效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层次差异,采取合理的设问方式。例如对于第一、二号学生,问题可以问得大一点,对于三、四号学生,可以将一个大问题分层几个小问题来问,使他们能够各个击破,达到共同掌握的目的。
3.练习分层递进:根据上课内容和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每个题组一般围绕一个知识点设计几个档次的小题,适宜各个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选择档次题,允许第一、二号学生可直接解高档题,同时也允许第三、四号学生只解决基本练习。总之,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四)课外辅导分层递进。
我们可以利用午间、课程超市等时间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对4号这一类学生,着重帮助他们消化课堂上未能消化的内容,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同时指导他们学习方法,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对2、3号学生,重点是开拓视野,开设专题讲座,学习一些“趣味数学”,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使他们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1号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数学特长,建立数学竞赛小组,出一些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让他们思考,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素养和能力。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0+30,分层递进”教学研究,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10+30,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概述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论语》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永恒的教育原则。本文所谓“10+30,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是分类分层教学的另一种表述,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情感等几方面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和类别,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手段,确立评估方法,从而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这里的10,是指整节课教师的组织教学和讲解要控制在10分钟左右,要求教师能够精讲,讲教学的重点和理解的难点,讲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30是指学生的自学、小组学习讨论以及阅读、练习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 “10+30,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要点可以概括为学生分层、目标分层递进、施教分层递进和课外辅导分层递进等四个方面内容:
(一)学生分层
新接一个班,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学生,通过了解过去的学习情况、教学观察、学生访谈、个案分析、调查测验、作业批改以及家访等多种形式准确测出学生的个性方面的差异,学习需要方面的差异,基本功方面的差异。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宜),每个小组里有一个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且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在小组学习时,起组织作用,同时也有能力并且乐意帮助其他同学,这样的学生可以编号为1号,其他3名同学也可以根据学习成绩、思维活跃层度、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具体情况,分别编为2号、3号、4号。教师编号时,只要告诉学生你是第几小组的第几号即可,不把分层的标准告诉学生,这点只要教师记住即可。然后进行分层次备课,教师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层的实质性意义在于把班内学生之间潜隐的多样性用若干个“层”揭示出来,从而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就能有针对性地利用相应的措施来对“症”下药。
(二)目标分层递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10+30,分层递进,首先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既可以实现又不是轻而易举。教学目标至少分两层,第一个层次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的,即使是第4类学生通过努力也能达成的。第2类目标是提高性目标,是针对第一二类学生提出的,但切忌好高骛远,也要确保优等生跳一跳能够摘到。在传统教学中,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可能被忽略掉,但对分层教学而言,这两类目标都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层施教
10+30,分层递进的课堂教学可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组成:自学(或集体讲授) 分层递进、设疑分层递进,练习分层递进、教师分层指导、作业分层递进,各个环节互相交融。
1.自学(或集体讲授) 分层递进。此环节是四人小组独立学习的第一步,1、2号学生独立完全自学任务,3、4号学生可在本小组1、2号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学。
2.设疑分层递进:设问激疑,启发释疑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它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精心设问是分层递进能否奏效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层次差异,采取合理的设问方式。例如对于第一、二号学生,问题可以问得大一点,对于三、四号学生,可以将一个大问题分层几个小问题来问,使他们能够各个击破,达到共同掌握的目的。
3.练习分层递进:根据上课内容和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每个题组一般围绕一个知识点设计几个档次的小题,适宜各个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选择档次题,允许第一、二号学生可直接解高档题,同时也允许第三、四号学生只解决基本练习。总之,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四)课外辅导分层递进。
我们可以利用午间、课程超市等时间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对4号这一类学生,着重帮助他们消化课堂上未能消化的内容,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同时指导他们学习方法,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对2、3号学生,重点是开拓视野,开设专题讲座,学习一些“趣味数学”,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使他们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1号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数学特长,建立数学竞赛小组,出一些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让他们思考,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素养和能力。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0+30,分层递进”教学研究,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