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听(看)到青少年自杀的报道(新闻),人们的心都是沉甸甸,一个个活生生的花季少年过早凋谢。人们在痛惜之时也在反思,我们的孩子们怎么回事?难道是社会关爱的缺位?学校教育的失败?生命的价值在青少年的心中为何如此低廉……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表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有超过6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收到学校与家庭的压力过大,大约有2800万的青少年受到情绪问题以及行为问题的困扰,并有10%~12%的青少年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5%左右的学生曾进行过自残行为,有过自杀行为的青少年超过1.9% [1]。调查显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有:精神障碍、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家庭危险因素、社会媒介的影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医疗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青少年的自杀、自残行为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可以得出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少“死亡教育”,青少年的生活中充斥着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与家长重视的是学生成绩增长、身体成熟,严重忽视青少年的成长期也面临着人格的完善与情绪的敏感变化,在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中缺少对生命价值的探讨,导致青少年没有正确的生存观与死亡观,对于生命的价值产生漠视行为,最终导致青少年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受到情绪与行为的打击时,选择用自杀来进行抵抗 [2]。
一.产生自杀的成因
自杀是指人在经历生活中的身体或情绪的不同程度打击,经过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意识的自愿结束自我生命的一种自我毁灭式行为。
青少年自杀既是社会现象更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特殊表现,尽管自杀的原因是多样的,归结起来不外乎内部(主体)的与外部(客体)的两个方面。前者如对生活信念的怀疑、悲观、厌世、孤独等,后者则有家庭、异性、就业、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社会政治事件等。自杀是在一定外因的强力作用下,个体内部心理机制濒于总崩溃的结果[3]。自杀的心理过程一般展现为:外部社会带来的打击—内心自我否定阶段—对社会产生反感阶段—对自我产生厌弃阶段—对生命感到绝望阶段—对生命进行放弃,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自杀的主要成因主要可以归为四类[3]。
1.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是一组由不同原因所致的大脑功能失调,表现为精神活动和行为的紊乱。精神障碍可大致分为精神病和神经症两类,据有关资料统计:因精神障碍而自杀的青少年占13.2%,其中精神疾病与人格变量在自杀者中所占比率——抑郁症(50%)、人格障碍(20%)、精神分裂(15%)、其他(15%),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抑郁症在青少年的精神障碍影响中的比例达到一半左右,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表现因素,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将会表现出的行为主要有厌世、对生活缺少热情、情绪低落、自我否定并时常产生自杀的想法。
2.学习压力:在青少年的成长阶段,自4~5岁刚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的阶段,就进入幼儿园生活,然后小学生活,初中生活,在青少年的发展阶段,学习成绩是家长与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件事,他们的生活重心完全围绕学习展开,《广州青少年发展调查》中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压力过大,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中学阶段的学生开始面临升学的压力,自身正处于青春期的情绪敏感阶段,情绪的转变过程中缺少宣泄的出口,被学习的压力所淤堵,最终可能造成情绪的崩溃。学习压力的表现群体在成绩较好的青少年群体中,也较为突出,在这一部分学生中,家长的紧迫相比,学校的紧逼式教学都是造成青少年对学习产生反感的原因,严重者将会对生活产生厭弃状态,对于考试产生抗拒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端者将会产生自杀行为。
3.人际交往的压力: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加,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在飞速的扩展,与父母、教师之间的交往不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青少年的同龄社交需求在不断的提升之中,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发展亲密的伙伴是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青少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青少年刚刚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社交群体,缺少社交自信,害怕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情绪较为敏感青少年自尊心较强,害怕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失败,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过分苛刻的要求自己;另一方面,青少年在青春期处于人格建立的阶段,渴望脱离父母的掌控,但是部分父母希望可以为孩子选择更加合适的朋友,导致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更为叛逆产生情绪的剧烈波动。
4.家庭危险因素:家庭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成员不全、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外部因素转变等多种原因。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是较为普遍的教育问题,无视孩子的青春期成长变化,父母一味的将自身成熟的思想经验灌输给子女,缺少与孩子的交流,甚至有打骂等过激教育的出现,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处于不被理解、孤立无援的生活状态之中;其次,在进行子女的教育中,部分父母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愿望强加于子女身上,严重忽视青少年自身的诉求与愿望;最后,在家庭中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对子女的溺爱,在青少年的发展阶段,过度的苛刻或过度的溺爱都是青少年极端情绪产生的原因,在面对挫折时可能会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预防措施与方法
1.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与教学内容
在与学生交往的日常过程中,需要重视学校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青少年的教师与班主任需要重视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情绪识别,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的进行掌握与分析,对于出现不良情绪的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情绪转化的意见。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超强的权威性,教师的正确指导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可以帮助教师更加了解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为班级的管理提供更加具有优势的管理办法。在学校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还需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成长热线,在学生的情绪安抚上积极的利用“同辈关怀”的优势,可以培养情绪较为开朗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电话辅导人员,为有情感疑惑的同学进行负面情绪的开导,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互帮互助小组,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更多的渠道,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活动,把青少年自杀意念防患于未然。 教学内容改变: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丰富对生命感悟课程的创立,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增添对生命可贵的内容升级;另一方面,重视对学生进行死亡的观念教育,死亡教育的内容已经被很多西方国家的中小学课程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之中。
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过于避讳对死亡的谈及与深入的讲解,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珍贵性,并通过真实生活的感受,帮助学生感悟人生[4]。
教学方式改变:在新理念的教学方式转变中,对于核心素质教育、成长娱乐教育就是对学生的长处、进步大加赞赏、表扬,但对一些缺点、短处甚少提出批评意见,从而忽视学生的抗压能力教育,不利于学生坚韧的心理塑造。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奖罚分明,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实现因材施教,避免学生的个别极端现象产生。
2.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在教学的压力之下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室外活动,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可以减少青少年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坚强素质培养,促使学生将顽强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来,以增强自身的抗挫折的能力。有调查显示:在对心理医生的问询中,有80%左右的医生认为积极进行体育活动是可以治疗抑郁症的手段之一 [5]。
3.学会调整自身的心态
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存在从未产生过心理障碍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都会有负面情绪的产生,对于负面情绪的化解是一个人应该必备的能力。青少年自我调控也是舒缓压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于个人来说,青少年要有健康的心态,一方面不要给自己树立过高的目标,盲目和别人相比,自寻无谓烦恼;另一方面也不能毫无目标,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
4.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避免在孩子面前提起自己在社会上遭遇的不愉快及谈论目前社会上的种种负面现象,应增强对孩子的基本保护意识,青少年的人格还没有完全长成,比较缺少化解壓力的能力,青少年将会对社会产生失望、乃至绝望的感受。在有关孩子交友、择校、就业等重大问题上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父母应该积极营造一种祥和、民主、诚信、包容的家庭气氛。
5.提高校医务人员和心理教师专业素养
由于中国的心理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都不足。在发达国家中,每百万人中就有500人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而在我国每百万人中仅有3—5人从事心理健康服务,而由心理学研究转为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者则更是少而又少。国内心理辅导机制不完善,因此,一些内向学生常心事重重却得不到及时疏导,常常束手无策。
总之,防范胜于医治,社区和学校应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给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关爱,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同时加强学生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1] 谭亦芳、王薇.1.9%学生有过自杀未遂行为 青少年自感压力过大[N].南方都市报,2002年11月29日
[2] 梁剑.体育教学—现场急救与逃生教育的最佳载体[J].中国学校体育,2008(7):33-34
[3] 汪道之.心理医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4] 曹保印.死亡教育缺失酿恶果 花季少年走上人生不归路[N].工人日报,2003-11-20
[5] 邓树勋、庄弼.体育与健康[M].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编,2004年7月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表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有超过6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收到学校与家庭的压力过大,大约有2800万的青少年受到情绪问题以及行为问题的困扰,并有10%~12%的青少年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5%左右的学生曾进行过自残行为,有过自杀行为的青少年超过1.9% [1]。调查显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有:精神障碍、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家庭危险因素、社会媒介的影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医疗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青少年的自杀、自残行为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可以得出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少“死亡教育”,青少年的生活中充斥着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与家长重视的是学生成绩增长、身体成熟,严重忽视青少年的成长期也面临着人格的完善与情绪的敏感变化,在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中缺少对生命价值的探讨,导致青少年没有正确的生存观与死亡观,对于生命的价值产生漠视行为,最终导致青少年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受到情绪与行为的打击时,选择用自杀来进行抵抗 [2]。
一.产生自杀的成因
自杀是指人在经历生活中的身体或情绪的不同程度打击,经过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意识的自愿结束自我生命的一种自我毁灭式行为。
青少年自杀既是社会现象更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特殊表现,尽管自杀的原因是多样的,归结起来不外乎内部(主体)的与外部(客体)的两个方面。前者如对生活信念的怀疑、悲观、厌世、孤独等,后者则有家庭、异性、就业、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社会政治事件等。自杀是在一定外因的强力作用下,个体内部心理机制濒于总崩溃的结果[3]。自杀的心理过程一般展现为:外部社会带来的打击—内心自我否定阶段—对社会产生反感阶段—对自我产生厌弃阶段—对生命感到绝望阶段—对生命进行放弃,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自杀的主要成因主要可以归为四类[3]。
1.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是一组由不同原因所致的大脑功能失调,表现为精神活动和行为的紊乱。精神障碍可大致分为精神病和神经症两类,据有关资料统计:因精神障碍而自杀的青少年占13.2%,其中精神疾病与人格变量在自杀者中所占比率——抑郁症(50%)、人格障碍(20%)、精神分裂(15%)、其他(15%),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抑郁症在青少年的精神障碍影响中的比例达到一半左右,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表现因素,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将会表现出的行为主要有厌世、对生活缺少热情、情绪低落、自我否定并时常产生自杀的想法。
2.学习压力:在青少年的成长阶段,自4~5岁刚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的阶段,就进入幼儿园生活,然后小学生活,初中生活,在青少年的发展阶段,学习成绩是家长与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件事,他们的生活重心完全围绕学习展开,《广州青少年发展调查》中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压力过大,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中学阶段的学生开始面临升学的压力,自身正处于青春期的情绪敏感阶段,情绪的转变过程中缺少宣泄的出口,被学习的压力所淤堵,最终可能造成情绪的崩溃。学习压力的表现群体在成绩较好的青少年群体中,也较为突出,在这一部分学生中,家长的紧迫相比,学校的紧逼式教学都是造成青少年对学习产生反感的原因,严重者将会对生活产生厭弃状态,对于考试产生抗拒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端者将会产生自杀行为。
3.人际交往的压力: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加,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在飞速的扩展,与父母、教师之间的交往不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青少年的同龄社交需求在不断的提升之中,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发展亲密的伙伴是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青少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青少年刚刚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社交群体,缺少社交自信,害怕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情绪较为敏感青少年自尊心较强,害怕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失败,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过分苛刻的要求自己;另一方面,青少年在青春期处于人格建立的阶段,渴望脱离父母的掌控,但是部分父母希望可以为孩子选择更加合适的朋友,导致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更为叛逆产生情绪的剧烈波动。
4.家庭危险因素:家庭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成员不全、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外部因素转变等多种原因。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是较为普遍的教育问题,无视孩子的青春期成长变化,父母一味的将自身成熟的思想经验灌输给子女,缺少与孩子的交流,甚至有打骂等过激教育的出现,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处于不被理解、孤立无援的生活状态之中;其次,在进行子女的教育中,部分父母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愿望强加于子女身上,严重忽视青少年自身的诉求与愿望;最后,在家庭中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对子女的溺爱,在青少年的发展阶段,过度的苛刻或过度的溺爱都是青少年极端情绪产生的原因,在面对挫折时可能会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预防措施与方法
1.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与教学内容
在与学生交往的日常过程中,需要重视学校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青少年的教师与班主任需要重视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情绪识别,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的进行掌握与分析,对于出现不良情绪的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情绪转化的意见。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超强的权威性,教师的正确指导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可以帮助教师更加了解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为班级的管理提供更加具有优势的管理办法。在学校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还需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成长热线,在学生的情绪安抚上积极的利用“同辈关怀”的优势,可以培养情绪较为开朗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电话辅导人员,为有情感疑惑的同学进行负面情绪的开导,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互帮互助小组,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更多的渠道,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活动,把青少年自杀意念防患于未然。 教学内容改变: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丰富对生命感悟课程的创立,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增添对生命可贵的内容升级;另一方面,重视对学生进行死亡的观念教育,死亡教育的内容已经被很多西方国家的中小学课程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之中。
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过于避讳对死亡的谈及与深入的讲解,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珍贵性,并通过真实生活的感受,帮助学生感悟人生[4]。
教学方式改变:在新理念的教学方式转变中,对于核心素质教育、成长娱乐教育就是对学生的长处、进步大加赞赏、表扬,但对一些缺点、短处甚少提出批评意见,从而忽视学生的抗压能力教育,不利于学生坚韧的心理塑造。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奖罚分明,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实现因材施教,避免学生的个别极端现象产生。
2.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在教学的压力之下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室外活动,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可以减少青少年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坚强素质培养,促使学生将顽强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来,以增强自身的抗挫折的能力。有调查显示:在对心理医生的问询中,有80%左右的医生认为积极进行体育活动是可以治疗抑郁症的手段之一 [5]。
3.学会调整自身的心态
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存在从未产生过心理障碍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都会有负面情绪的产生,对于负面情绪的化解是一个人应该必备的能力。青少年自我调控也是舒缓压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于个人来说,青少年要有健康的心态,一方面不要给自己树立过高的目标,盲目和别人相比,自寻无谓烦恼;另一方面也不能毫无目标,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
4.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避免在孩子面前提起自己在社会上遭遇的不愉快及谈论目前社会上的种种负面现象,应增强对孩子的基本保护意识,青少年的人格还没有完全长成,比较缺少化解壓力的能力,青少年将会对社会产生失望、乃至绝望的感受。在有关孩子交友、择校、就业等重大问题上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父母应该积极营造一种祥和、民主、诚信、包容的家庭气氛。
5.提高校医务人员和心理教师专业素养
由于中国的心理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都不足。在发达国家中,每百万人中就有500人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而在我国每百万人中仅有3—5人从事心理健康服务,而由心理学研究转为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者则更是少而又少。国内心理辅导机制不完善,因此,一些内向学生常心事重重却得不到及时疏导,常常束手无策。
总之,防范胜于医治,社区和学校应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给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关爱,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同时加强学生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1] 谭亦芳、王薇.1.9%学生有过自杀未遂行为 青少年自感压力过大[N].南方都市报,2002年11月29日
[2] 梁剑.体育教学—现场急救与逃生教育的最佳载体[J].中国学校体育,2008(7):33-34
[3] 汪道之.心理医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4] 曹保印.死亡教育缺失酿恶果 花季少年走上人生不归路[N].工人日报,2003-11-20
[5] 邓树勋、庄弼.体育与健康[M].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编,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