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358-02
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严重影响着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正确地看待中药不良反应,为中药制定科合理的应用策略,已成为摆在中医药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1中药不良反应现状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和涉及品种数量有增多的趋势。据文献报道,有学者对1980~1999年近20年中药不良反应个案报道研究表明,除滥用、误用、中毒的病例报告,共发生中药不良反应2732 例,其中1980~1989 年发生不良反应280 例,涉及143个品种;1990~1999 年发生不良反应2452 例,涉及435 种药物;在2732 例不良反应个案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1156 例,占总数的42%[1]。截止2004-05,世界卫生组织共收到有关中草药的可疑不良反应报告就达11716份[2]。
2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类型为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内伴随药物疗效而发生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意外有害作用。主要表现为轻微头昏、嗜睡、口干、乏力、食欲减退、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功能异常和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可造成肝脏损害、肾脏损害,引起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和溶血反应等。
3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3.1 超量使用: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实际上,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3.2 个体差异: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应比青壮年多[1]。
3.3 药物自身因素: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中成药的包装说明不明确,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3.4 人为因素:如果药不对证,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3.5 剂型因素: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4 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
4.1 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模式;严格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管理,避免因商业利益回避不良反应、禁忌等警示性内容;大力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与药品质量相关的各环节,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药品的来源、炮制加工、调配、制剂应有具体的规程,同时要有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安全质量标准,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3]。
4.2 加大中药安全知识宣传。使人们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中药安全性问题。大众媒体要正确认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中药不良反应的科普工作,进行科学宣传,防止误导。
4.3 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立中药的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制度,完善行政管理体系,颁布有关政策、法规及技术要求,促进相关法规和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尤其要进一步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通过对临床医师、药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4.4 科学合理用药。治病投药必须按照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异,辨证处方选药配伍,随证加减。
4.5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只有加强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搞清有效成分、无效杂质、毒性成分,才能根据发生不良反应的成分,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加强中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研究中西药合用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所发生的药动学变化,提供更多的资料给临床,从而减少中西药合用带来的不良反应。
5 小结
人云:“是药三分毒”亦含此意。即使是食物,也需注意膳食平衡,营养搭配,长期偏食者,必对健康不利,何况药物?中药虽说毒附作用较小,但也不是绝对安全,中药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对中药不良反应应该持有辨证的观点。既要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客观事实,又要对其进行冷静地分析,防止夸大其辞或无科学数据论证的不实宣传和误导。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要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吕庆丽,方娟娟.近20年中药不良反应个案报道调查[J].药品不良反应杂志,2001,1:18
[2] 梅全喜,曾聪彦.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7,18(12):882
[3] 张丽.中药的不良反应琐谈.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303-1305
作者单位:266425 青岛胶南市王台中心卫生院
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严重影响着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正确地看待中药不良反应,为中药制定科合理的应用策略,已成为摆在中医药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1中药不良反应现状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和涉及品种数量有增多的趋势。据文献报道,有学者对1980~1999年近20年中药不良反应个案报道研究表明,除滥用、误用、中毒的病例报告,共发生中药不良反应2732 例,其中1980~1989 年发生不良反应280 例,涉及143个品种;1990~1999 年发生不良反应2452 例,涉及435 种药物;在2732 例不良反应个案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1156 例,占总数的42%[1]。截止2004-05,世界卫生组织共收到有关中草药的可疑不良反应报告就达11716份[2]。
2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类型为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内伴随药物疗效而发生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意外有害作用。主要表现为轻微头昏、嗜睡、口干、乏力、食欲减退、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功能异常和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可造成肝脏损害、肾脏损害,引起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和溶血反应等。
3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3.1 超量使用: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实际上,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3.2 个体差异: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应比青壮年多[1]。
3.3 药物自身因素: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中成药的包装说明不明确,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3.4 人为因素:如果药不对证,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3.5 剂型因素: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4 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
4.1 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模式;严格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管理,避免因商业利益回避不良反应、禁忌等警示性内容;大力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与药品质量相关的各环节,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药品的来源、炮制加工、调配、制剂应有具体的规程,同时要有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安全质量标准,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3]。
4.2 加大中药安全知识宣传。使人们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中药安全性问题。大众媒体要正确认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中药不良反应的科普工作,进行科学宣传,防止误导。
4.3 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立中药的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制度,完善行政管理体系,颁布有关政策、法规及技术要求,促进相关法规和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尤其要进一步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通过对临床医师、药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4.4 科学合理用药。治病投药必须按照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异,辨证处方选药配伍,随证加减。
4.5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只有加强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搞清有效成分、无效杂质、毒性成分,才能根据发生不良反应的成分,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加强中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研究中西药合用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所发生的药动学变化,提供更多的资料给临床,从而减少中西药合用带来的不良反应。
5 小结
人云:“是药三分毒”亦含此意。即使是食物,也需注意膳食平衡,营养搭配,长期偏食者,必对健康不利,何况药物?中药虽说毒附作用较小,但也不是绝对安全,中药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对中药不良反应应该持有辨证的观点。既要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客观事实,又要对其进行冷静地分析,防止夸大其辞或无科学数据论证的不实宣传和误导。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要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吕庆丽,方娟娟.近20年中药不良反应个案报道调查[J].药品不良反应杂志,2001,1:18
[2] 梅全喜,曾聪彦.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7,18(12):882
[3] 张丽.中药的不良反应琐谈.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303-1305
作者单位:266425 青岛胶南市王台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