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的意义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由于思想品德课教师过分地注重分析教材,将凭借教材内容让学生感知悟理的过程演变为循章摘句的变相语文课,造成思想品德课堂一潭死水,很难收到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创设有生活的课堂,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是每个思想品德教师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的目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生活课堂,力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实效性研究步骤
(一)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前提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有三个特点: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生活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我根据教材分别让学生在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音频和实物等方面进行课前参与。如在《团团圆圆过中秋》这节课,我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有中秋节名字的由来、历史、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课堂上,学生介绍查到的内容,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途径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所以,它具有生活性的特征,生活是学生道德实践的土壤。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再现出平时的生活,让孩子们自己辨别是非,用真情感染学生,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导行真正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把教学内容由远变近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结果。在讲《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时,通过课前对孩子们的调查,知道孩子们最喜欢的季节是冬天、春天和夏天,而喜欢秋天的孩子却寥寥无几,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让孩子们找秋天的活动,从生活的小区、校园、家庭的变化找秋天,从穿着上找秋天,从水果店里找秋天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每天接触的地方,只要认真观察,用心思考都可以找到美丽成熟的秋天。课堂上,“老师,我从我家的衣柜里找到秋天了,衣柜里的衣服和被子都跑出来了,我找到了秋天。”“老师,我从学校教学楼上找到秋天啦,您看,爬山虎的叶子都红了,多好看啊,秋天到了”。同时我把菊花和秋果带进了课堂,让孩子们观赏、品尝,整个课堂成了孩子们研究讨论秋天的场所,从而感悟出秋天的美好。
2.把教学内容由大变小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较弱,往往难以掌握大而空的道理。我把大道理小事化,从小事着手,让学生在贴近自己生活的小事中明白大道理。在讲《家里的钱从哪里来》这一课时,目的是感受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从而要珍惜家里的每一分钱,产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为此,课前我安排了调查作业,调查父母一天工作的时间。父母工作多的达到了14个小时,这时孩子们并没有什么概念,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己算一算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孩子们算出一天上课的时间是4个小时多一些,然后让孩子们谈谈一天的课程结束了自己的感受,很多同学说“累”,不想让老师再留家庭作业了。这时,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时间和父母工作的时间进行比较,很多孩子哑口无言,最后说“老师 ,爸爸妈妈比我们累,他们更辛苦”。此时,不需要老师再说过多的道理。从而把大的道理化成为孩子们平时的生活,避免了说教的无力,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感悟。
3.把教学内容由虚变实
要提高实效性必须要讲求教育过程的“实”。在讲《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讲故事并能侃侃而谈,但他们并不是用心去体会残疾人的生活,而只是在講故事。于是,在课堂上我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缺少右臂的残疾人“整理书包”的活动,一个是“我扶盲人叔叔走路”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及时的拍照了孩子们的各种表情与动作,活动结束,我及时呈现给孩子们看,师生共同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和表情,此时此刻,孩子们真正的理解和感悟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再看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孩子们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活动,把孩子们对残疾人的情感激发出来,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三)合理的整合回归生活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归宿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要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因此,在《安全的生活》这一单元时,学校组织学生秋游,我抓住这个机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校的活动中。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做《秋游活动安全预案》,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道理,运用到学生活动中,指导孩子们的行动,这不正是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吗?
四、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成效
1.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道德知识的形成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2.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主动状态。学生在接触生活、接触实践中学习做人,学会做事,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达到了加强品德课实效性的目的
3.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生活走进课堂,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相联系,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质
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学过程体现生活,教学的归宿是回归于生活,只有抓住从生活中来,在回到生活中去这样的教学宗旨,才能确实把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彰显出来。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由于思想品德课教师过分地注重分析教材,将凭借教材内容让学生感知悟理的过程演变为循章摘句的变相语文课,造成思想品德课堂一潭死水,很难收到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创设有生活的课堂,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是每个思想品德教师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的目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生活课堂,力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实效性研究步骤
(一)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前提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有三个特点: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生活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我根据教材分别让学生在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音频和实物等方面进行课前参与。如在《团团圆圆过中秋》这节课,我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有中秋节名字的由来、历史、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课堂上,学生介绍查到的内容,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途径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所以,它具有生活性的特征,生活是学生道德实践的土壤。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再现出平时的生活,让孩子们自己辨别是非,用真情感染学生,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导行真正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把教学内容由远变近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结果。在讲《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时,通过课前对孩子们的调查,知道孩子们最喜欢的季节是冬天、春天和夏天,而喜欢秋天的孩子却寥寥无几,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让孩子们找秋天的活动,从生活的小区、校园、家庭的变化找秋天,从穿着上找秋天,从水果店里找秋天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每天接触的地方,只要认真观察,用心思考都可以找到美丽成熟的秋天。课堂上,“老师,我从我家的衣柜里找到秋天了,衣柜里的衣服和被子都跑出来了,我找到了秋天。”“老师,我从学校教学楼上找到秋天啦,您看,爬山虎的叶子都红了,多好看啊,秋天到了”。同时我把菊花和秋果带进了课堂,让孩子们观赏、品尝,整个课堂成了孩子们研究讨论秋天的场所,从而感悟出秋天的美好。
2.把教学内容由大变小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较弱,往往难以掌握大而空的道理。我把大道理小事化,从小事着手,让学生在贴近自己生活的小事中明白大道理。在讲《家里的钱从哪里来》这一课时,目的是感受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从而要珍惜家里的每一分钱,产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为此,课前我安排了调查作业,调查父母一天工作的时间。父母工作多的达到了14个小时,这时孩子们并没有什么概念,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己算一算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孩子们算出一天上课的时间是4个小时多一些,然后让孩子们谈谈一天的课程结束了自己的感受,很多同学说“累”,不想让老师再留家庭作业了。这时,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时间和父母工作的时间进行比较,很多孩子哑口无言,最后说“老师 ,爸爸妈妈比我们累,他们更辛苦”。此时,不需要老师再说过多的道理。从而把大的道理化成为孩子们平时的生活,避免了说教的无力,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感悟。
3.把教学内容由虚变实
要提高实效性必须要讲求教育过程的“实”。在讲《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讲故事并能侃侃而谈,但他们并不是用心去体会残疾人的生活,而只是在講故事。于是,在课堂上我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缺少右臂的残疾人“整理书包”的活动,一个是“我扶盲人叔叔走路”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及时的拍照了孩子们的各种表情与动作,活动结束,我及时呈现给孩子们看,师生共同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和表情,此时此刻,孩子们真正的理解和感悟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再看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孩子们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活动,把孩子们对残疾人的情感激发出来,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三)合理的整合回归生活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归宿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要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因此,在《安全的生活》这一单元时,学校组织学生秋游,我抓住这个机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校的活动中。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做《秋游活动安全预案》,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道理,运用到学生活动中,指导孩子们的行动,这不正是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吗?
四、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成效
1.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道德知识的形成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2.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主动状态。学生在接触生活、接触实践中学习做人,学会做事,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达到了加强品德课实效性的目的
3.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生活走进课堂,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相联系,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质
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学过程体现生活,教学的归宿是回归于生活,只有抓住从生活中来,在回到生活中去这样的教学宗旨,才能确实把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