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是文学界的一朵奇葩,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学好诗歌是进入文学的重要一步。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是修订后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方式,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文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研究
中国是诗歌繁盛发展的国度。诗歌是文学界的一朵奇葩,是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提及诗歌教学,相当多的从教者认为古代诗歌教学容易见成效,现代诗歌次之,当代诗歌教学效果更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当代诗歌教学面临这样的现状:老师不想讲,觉得不如古代诗歌有内容;而学生也不太想学,认为现当代诗歌什么都可以写,怎么写都可以,鉴赏时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
当代诗歌比现代诗歌更难教的主要原因恰恰就在于忽视了意象在中国诗歌自古代到现代再到当代的衍变中整体上呈现出的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从简约到繁复的嬗变趋势。尤其是当代诗歌鉴赏和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置当代诗歌意象的抽象、多元等特征而不顾,一味求解新诗所谓的“语言创新”,这样做无异于舍本逐末。
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好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工作呢?通过对多年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怡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的学习模式。
面对这种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而不能一再用单调机械的字词预习、熟读课文来转移学生的“注意”。
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课前的预习,其有存在的价值。学生自主的去熟悉字词,了解家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及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更是一件令老师无比快意的事了。可这恐怕只有寥寥几个的学生吧,对大多数同学而言,预习只是一种停留在形式上的作业罢了。所以对诗歌的新、陌生就能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那么,我们为何不充分的利用一下呢?
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学生对诗歌陌生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
例如,学习《再别康桥》时,对诗人徐志摩,学生们不会很陌生的,一是很多同学都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二是他生于海宁,是浙江人。即便如此,同学们对他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较生疏的层面,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想要探究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电影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的介绍了徐志摩一生的经历,创作情况,以及有关对徐志摩研究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到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学生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二、分析诗歌的情感突破口,领悟意境,从意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受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找到了突破口,强烈的感情才找到一个泄口,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
比如说,郭沫若写《女神》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便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
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如果阅读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理顺突破口与诗歌情感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有助于对诗歌文本的读解。
我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把握情感突破口和诗歌蕴涵的整体情感的关系,采用“抓突破口——理感情流程——析思想情感”这一主线组织课堂结构。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能够独立地分析。然后我再指导学生阅读全诗进行再次认识,发现作者的情感流程,从作者的角度去品读诗歌。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比较,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为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情境,引领学生走过历史情感的征程。
例如,将诗歌《再别康桥》与《死水》进行比较阅读:《再别康桥》是运用多个意象表达同一种情绪,《死水》则是用不同的比喻来描绘同一意象。前者是以美喻美,表达的是爱的深沉;后者是以美喻丑,表达的是恶的极致。其次,《死水》给人的启示并不在“死水”这一意象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意义,这也是一种迁移。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不同诗歌、不同写法、不同意境、不同品读方法的认识,既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的领域,这有一举双收的效果。
诗歌所传达给我们的永远是生命的体验,一种生命力的跳跃。学习诗歌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文学的极致,进而培养一颗关怀万物、活泼美好的心。
由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认识和研究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方法,既是对旧有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更是我们认真实践新教材的教育理念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经常与学生交流,敢于尝试新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诗论》;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2]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3] 吴晓;《诗美和传达》;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5] 瓦雷里;《诗、语言和思想》;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研究
中国是诗歌繁盛发展的国度。诗歌是文学界的一朵奇葩,是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提及诗歌教学,相当多的从教者认为古代诗歌教学容易见成效,现代诗歌次之,当代诗歌教学效果更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当代诗歌教学面临这样的现状:老师不想讲,觉得不如古代诗歌有内容;而学生也不太想学,认为现当代诗歌什么都可以写,怎么写都可以,鉴赏时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
当代诗歌比现代诗歌更难教的主要原因恰恰就在于忽视了意象在中国诗歌自古代到现代再到当代的衍变中整体上呈现出的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从简约到繁复的嬗变趋势。尤其是当代诗歌鉴赏和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置当代诗歌意象的抽象、多元等特征而不顾,一味求解新诗所谓的“语言创新”,这样做无异于舍本逐末。
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好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工作呢?通过对多年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怡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的学习模式。
面对这种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而不能一再用单调机械的字词预习、熟读课文来转移学生的“注意”。
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课前的预习,其有存在的价值。学生自主的去熟悉字词,了解家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及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更是一件令老师无比快意的事了。可这恐怕只有寥寥几个的学生吧,对大多数同学而言,预习只是一种停留在形式上的作业罢了。所以对诗歌的新、陌生就能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那么,我们为何不充分的利用一下呢?
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学生对诗歌陌生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
例如,学习《再别康桥》时,对诗人徐志摩,学生们不会很陌生的,一是很多同学都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二是他生于海宁,是浙江人。即便如此,同学们对他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较生疏的层面,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想要探究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电影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的介绍了徐志摩一生的经历,创作情况,以及有关对徐志摩研究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到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学生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二、分析诗歌的情感突破口,领悟意境,从意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受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找到了突破口,强烈的感情才找到一个泄口,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
比如说,郭沫若写《女神》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便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
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如果阅读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理顺突破口与诗歌情感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有助于对诗歌文本的读解。
我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把握情感突破口和诗歌蕴涵的整体情感的关系,采用“抓突破口——理感情流程——析思想情感”这一主线组织课堂结构。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能够独立地分析。然后我再指导学生阅读全诗进行再次认识,发现作者的情感流程,从作者的角度去品读诗歌。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比较,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为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情境,引领学生走过历史情感的征程。
例如,将诗歌《再别康桥》与《死水》进行比较阅读:《再别康桥》是运用多个意象表达同一种情绪,《死水》则是用不同的比喻来描绘同一意象。前者是以美喻美,表达的是爱的深沉;后者是以美喻丑,表达的是恶的极致。其次,《死水》给人的启示并不在“死水”这一意象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意义,这也是一种迁移。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不同诗歌、不同写法、不同意境、不同品读方法的认识,既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的领域,这有一举双收的效果。
诗歌所传达给我们的永远是生命的体验,一种生命力的跳跃。学习诗歌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文学的极致,进而培养一颗关怀万物、活泼美好的心。
由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认识和研究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方法,既是对旧有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更是我们认真实践新教材的教育理念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经常与学生交流,敢于尝试新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诗论》;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2]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3] 吴晓;《诗美和传达》;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5] 瓦雷里;《诗、语言和思想》;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