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墨法之研究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水墨画中,笔为墨之骨,墨为笔之肉,笔与墨的关系是线条和墨色的关系,线条擅长表现形体,而墨色既能体现形体,更擅长表现体感、量感和质感。水墨画和黑白版画、素描,都可以称为黑白艺术。这类艺术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
  【关键词】中国画;墨法;研究
  中国绘画在早期阶段是很重视色彩的,在谢赫(490年前后)的《古画品录》和姚最(南朝)的《续画吕品录》中都很重视对于画家设色方面的要求。但随后这一传统发生了变化,从六朝水墨画的兴起,在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后,水墨画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中由涓涓细流逐渐演变成滚滚大江,最终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是什么因素促成中国画从“重色彩“转变成“重水墨”的呢?通过对中国绘画和西洋绘画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中国早期的画工也重视用色,但是中国古代根本没有色彩学这门科学,画家的设色出自想象,并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这种没有科学性只是以作者之“意”处理色彩的方法赋予了中国画家设色极大的自由度,也为后来中国画从“重设色”转变为“重墨色”开启了大门,但是真正要实现这个转变还是要有条件和机缘的。
  中国画墨法的产生和成熟,是和中国画的材料关系密切。中国绘画最早是画在壁面上的,因为大量使用重彩,所以必须要用浓墨勾线,虽用墨,但尚未创立墨法。六朝和唐宋时期因为画家使用绢素和麻纸作画,在表现墨色和水渍上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水性渗透洇化功能,故在水墨表现力度和韵味上终有所不足。自元代以来,生宣纸盛行,生宣纸的吸水性极强,对水墨十分敏感,使用不同的墨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墨韵、墨趣。画家对用墨方法的研究则更加深入。
  一、墨的功用
  在水墨画中,笔为墨之骨,墨为笔之肉,笔与墨的关系是线条和墨色的关系,线条擅长表现形体,而墨色既能体现形体,更擅长表现体感、量感和质感。水墨画和黑白版画、素描,都可以称为黑白艺术。这类艺术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黑白是色彩的两极,自然也涵盖了所有的色彩,五颜六色的大自然,在夜幕的笼罩下呈漆黑状,白织明亮的阳光在三棱镜的折射下,却是七彩俱全。黑和白各执两端,其中间地带是不同层次的灰色调,这些灰色调可以转换成相应的色彩,就象可以用黑白照片来反映彩色世界一样。黑白艺术也能用简约的手法表现色彩丰富的大自然。当然水墨画中的黑白不同于自然界的光影反映,它是意念综合光影物象的心理积淀。中国水墨画说是墨分五色,实际上是百彩骈臻,光彩夺人。唐代张彦远(晚唐)已将墨的作用提到色之上,他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乘矣。”由于墨能替代色彩,当然也具有气彩营造氛的功能。如果说早期的水墨注重用墨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体感和空间感,而后期的水墨画更注重用墨在渲泄情绪、营造气氛上的抽象表现功能。
  二、从“易理”看墨法
  古今论墨法著述颇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潘天寿(1897-1971)云:“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笔者以为用“易”的阴阳观分析墨法较为明晰。中国画没有笔墨不能成画。从易理看,以笔之动为阳,以墨之静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韵为阴。作为用墨的标准——“墨韵”又作何解?
  “韵”最早是指和谐的声音。音之发出谓之声,声之延长变化谓之韵。韵的作用是使声音在延续变化中产生一种美的“味道”,即所谓“韵味”。声音有韵味即避免了枯燥贫乏,但韵之产生必依于气,无气发声哪来有韵呢?
  同样“墨韵”的产生必依于笔气。用笔必须充分表现出一定的力度、节奏和气势,因笔气属阳,故要求“骨法用笔”。以气运笔产生的墨迹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些“变化”着的墨迹会使
  视觉产生“动感”,而“动”是生命的特征,故《易大传》云“生乎动者也”动者变化也,其反映了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即“道”矣。所谓“墨韵”,通俗地讲,就是在骨法用笔的过程中出现的生动、活泼、变化的墨彩。相反,无韵之墨,即是晦滞、呆板的死墨。用墨有韵, 即合乎道也。
  干与湿、浓与淡各是一对阴阳矛盾。笔上之墨因含水多称湿笔,含水少称干笔。干笔与湿笔各自又有浓淡之分,干笔有干浓、干淡;湿笔有湿浓、湿淡。干、湿、浓、淡就是墨的四象。当然再细分下去层次可以更多,但是都不出干湿浓淡的范畴。不少人用墨喜欢“润含春雨”,认为这是在用水,殊不知用墨“干裂秋风”也还是在用水,不过水用的极少罢了。不知用干笔,这是初学者易犯的毛病,多贪用水,画有光滑甜熟无气无力之病。
  三、浓墨法和淡墨法
  早期的壁画纯用浓墨,唐宋画亦多用浓墨,这是受书法用浓墨的影响,现在浓墨法仍是画面的主要画法,因为浓墨和白纸的对比强烈,最易见精神,有浑厚感,其性刚,属阳。用浓墨要黑而有光彩,潘天寿擅长用浓墨,其研磨好浓墨常放在太阳下晒过才用。故其画有雄强、霸悍之气。以浓墨为主调作画,还需少量淡墨相配,以求阴阳调合。
  淡墨柔和,有平淡天真之趣味,属阴,其层次变化丰富,画中韵味多出自淡墨,但淡墨易单薄,行笔宜“揉”,可使墨色丰富有厚味。任伯年(1840-1896)善用淡墨,其曾作一花鸟条屏,用不同层次的淡墨、淡彩画山石、牡丹,石中留白成白乌骨鸡,仅在鸡眼、鸡爪处施浓墨,全画精神焕然,淡而有味。淡中见厚。
  四、泼墨法和惜墨法
  泼墨法和惜墨法也是一对阴阳关系,它们的差别在于作画时笔上含墨量的多与少,实际上也是湿墨和干墨的关系。据说吴昌硕(1844-1927)作泼墨时,笔头饱蘸墨水,连笔头下淌的墨水也被接入口中含着,其运笔间隙再将口中墨水吐回笔头,继续挥毫。当然这是吴昌硕的泼墨画法,不必人人效仿,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泼墨法并非真将墨水泼在宣纸上,而是指笔上含墨量大,但仍是笔笔写出,不过下笔要快,慢则笔下墨水洇化一片不见笔触。“泼墨要能在平中求不平,不平中求大平。”
  而惜墨法则是笔头含墨较少,古人云:“倪云林(1301-1374)作画喜吮笔,画无一笔不从口出。”吮笔可以调节水墨的分量,又因口水有粘性,吮墨如墨中带胶,对水分易于控制。其墨迹有麻沙沙的苍润感,其实用墨量少的画法就是惜墨法,其用笔宜慢,用墨要求笔笔有落处有交代。一笔墨在运笔中要充分用尽为止。
  在一幅画中,泼墨、惜墨,可穿插互用。泼墨淋漓,以抒豪情,惜墨如金,以显理智,这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黄宾虹对惜墨如金有如是说:“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说,这是要你作画认真,笔无妄下。不是让你少用墨。”他的话从广义上讲是对的。但是,从“易”的角度看,天下事物皆是成对称状的,有多用墨者,必有少用墨者,否则古人就不会说“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相合,乃成画诀。”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关键词】新课程;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
期刊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并不在于只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于对学生的爱。教育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唤醒每一颗善良的心,使每一位学生都享受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健康茁壮地成长。用“心”育人,给学生以爱心、诚心,细心、耐心,真心,责任心。  【关键词】教育;爱心;诚心;细心;耐心;真心;责任心  爱本无形,化为有形,方显爱之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
期刊
【摘 要】学习动机往往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从无意注意开始的,要从无意识关注成为有目的的探究学习,需要兴趣的支持。  【关键词】游戏;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低年级段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六年级结束时能达到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英语是小学较难的一门学科,因为缺少相应的语言环境,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
期刊
文明礼仪不但是一个人心灵健康的反映,而且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目前,作为祖国未来支柱的学前期幼儿,虽然具备了会思考、会学习、接受信息快等素质,但因为受到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行为的熏染及接受文明礼仪教育的不够,导致幼儿对文明礼仪知识知之甚少,礼仪认知与行为相脱节,滋长了一些作为独生子女而引发的不良习气,因此我们在幼教工作中充分认识到了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四个要
期刊
【摘 要】潜在课程是目前国内外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评价是当前的课程改革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对显性课程的评价众多学者专家都有著述,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本文借助对显性课程评价的评述,根据潜在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潜在课程评价方法的思考,并对其意义进行了初步的预期。  【关键词】潜在课程;特点;评价  潜在课程是当今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研究内容。其实,
期刊
【摘 要】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崇拜你的为人和热爱你所教的科目,“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的爱是明确的、有原则的、真诚的,要爱得有度、公正、持久,真心地尊重、爱护、帮助他们,就一定会换回学生更浓厚的爱和惊喜的回报。师爱无言,默默播洒爱的甘霖,播种春天,收获充满希望和幸福明天。  【关键词】师爱;关爱;理解;信任;尊重  一、热心地关爱学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
期刊
【摘 要】信仰教育并不等于政治信仰教育,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的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基本道德素质和国际竞争精神的培养。应充分借鉴国外信仰教育的经验,丰富信仰教育途径,完善信仰教育内容,充实信仰教育环境。  【关键词】信仰教育;政治信仰;思想教育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求,是人之灵魂,民族之精神,国家之脊梁。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中外大学生信
期刊
【摘 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去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习全面、和谐、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育《课程方案》中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板块。教学活动课时,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它具有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在活动
期刊
【摘 要】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因数学知识具有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及完整性,学生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就应当尽可能地考虑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机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