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在李家林场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李家林场,是在11月。
  秋意,甚浓。
  茫茫林海,波浪起伏,连着天、接着地。
  多是成片成片的落叶松,远远地,一抹一抹或深或浅的黄,在群山的臂弯,借点秋风,慢慢晕染开来。当然,山峦田畴还有更为丰富的色彩,橘红、黄绿、灰青、老绿、烟蓝或茶渍色,以及偶尔夹杂的新绿,有心或无心的随意涂抹,一层层,一片片,连绵起伏而错落有致,天光云影般。
  到李家林场来,谁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就在路边,不用下车就能满足心愿。可是,还远远不能够。来了这里,要是不到林间慢慢悠游一番,就不足以对得起这样的山水,这样的草木,这样的秋。
  我们终究错过了时令,只能抬头远望那些层层叠叠的金黄,或者金黄色落叶松在绿色针叶木里的闪光。低处的落叶松,多数针叶已跟随着风离开了枝头,剩下黄灰色的林子,黄灰色的树,黄灰色的密集的枝丫。这色彩,成于自然,无可挑剔。细细的暗黄的针叶,软而又软地铺了一地。恬恬静静、清清浅浅的,如一场华梦初醒,像一阙清词婉转,在目光里荡漾出美好岁月。
  落叶松或粗,或细,简约旷美,风姿各异。咸有特别粗壮的,大都是翩翩少年,风华正茂,直入蓝天。整个林中都是树,但疏落有致,相互之间三五米,或更远的距离,身处其间一点儿也不拥挤。就是站在高处、远处看它们,也不显挤,不羁不绊,不牵不连,一种让人舒心的和谐与默契。不繁华,不轻浮,安静清澈。一切恰恰好。
  阳光漫过细细密密的枝条缝隙,斜斜地照着整个林子,不燥不烈,不浓不淡。每一棵树的树梢、树身、树根都沐浴在金色的秋阳里,每一棵树周围的草丛、野花也都仰着头、眯着眼,惬意地享受。瓦蓝瓦蓝的天空下,这连绵的落叶松林更像是群山的素纱裙裾,淡雅、简洁。沿着这脉络,可以看到金色的驰骋,绿色的畅想,还有岁月点缀的万千色彩,淡而生香,熨贴自然,是诗意,也是人间乐趣。
  秋风总是悄然而来,不张狂,也不娇柔,而天边的云朵,纤巧一撩,心旌开始摇曳。枝上的松针也按捺不住了,毛毛雨般洋洋洒下,那喁喁私语,柔柔的,打湿了我的双眸。这万千素雅的松针,哪一叶写着过往,哪一叶托着梦想,哪一叶要向着远方,哪一叶又将停泊在我心的荷塘……我从不悲秋。生活何尝不是这叶,一生一落,一落一生,疏朗如画,而后徐徐消融,归化于尘土。然,在光秃的枝丫中,在地下的根须里,又孕育着新生的力量,待来年,总会有嫩芽悬于枝头。
  慢下来,深呼吸。温润的空气里,隐隐的松香、淡甜的野花香、若有若无青草香,甚至每一块山石、每一片苔藓、每一处泥土,都散发着素淡柔和的芬芳。我贪婪地吮吸着,这每立方米7000多负氧离子的森林味道,时光静美,岁月沉香,欲罢不能。
  闭眼,倾听。层林鸟语,天籁般纯净、清晰,有意无意间都是一首熟知的歌谣,舒缓地进入最深的记忆。脚边偶有三三两两的虫子爬过,窸窸窣窣,不紧不慢,像是在相约前世的情,又亦是在扣问未来的缘。这秋声,让人坦然、超凡,慢了时光、润了心田。
  一只灰褐色的小鸟一动不动,停在一块灰白色的石头上。相机里已经留下了它一张又一张可爱的面容,可它依旧站在那里,没有一丝一毫忌惮地站在那里,转动着水灵灵的眸子。
  我恋恋不舍,一再回头张望。
  绿茵的草地像铺上了绒绒的青毯,简约、清澈干净、富有张力,勾勒出洒脱的轻盈。触到的草叶光滑、湿润、弹性,还有那毛茸茸的样子,忍不住去抚摸,这种野性的美,带着大胆的俏皮,既柔媚,又纯真。多想写一首诗,但我又怕拙劣的文字虚张了一场深沉的绿意。那么,就浅坐一方草地,静享一米暖阳,不言不语,不惊不扰,直至坐成了一棵草或一棵树的模样。生命的禅意在一抹秋色中流动。
  曾几何时,所谓的林场不过是一片残次杂乱林,黄草遍山野,顽石满山岗。是曾家森林管理所的工人们披星戴月、挥汗如雨,硬是在云雾弥漫的大山中开荒栽树,几十年来,这里没有人间烟火,只有茁壮生长的草木和自由快乐的兽禽,也因为如此,成就了这一片10万余亩的浩瀚林海,13000平方米的茵茵草甸。不管在黃土黄沙之中,还是在荒山秃岭之上,温暖的春风一来,潇潇的春雨一到,大大小小的落叶松总是争先恐后,延展着盘根错节的根系,奋力伸出翠绿的针叶,带着诱人的清香,勃勃向上,直至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年年岁岁,如今,她们笔直高耸,直入云霄。
  恍然若梦,回过神来,依旧在秋日、在林场。岁月在,我在;树在,山在;大地在,时光在,如此,如此,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贾平凹《我不是个好儿子》  原载《当代》微信公众平台(2018年12月16日)  阿来《一团美玉似的敦煌》  原载《青年作家》2018年第1期  王族《边疆食单》  原载《星火》2018年第5期  王诚林《幽幽漓江》  原载2018年12月28日《南宁日报》  祁建青《青稞灿烂的黄金盆地》  原载《青海日报》  李光泽《赁窑记》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6期  梅雨墨《爱的寂寞与荒凉》 
期刊
夏天,凌晨四点天就蒙蒙亮了。四点半左右,院里的燕子,麻雀就睡醒了,柿子树上有了鸟鸣,等到喜鹊来的时候,树叶都亮了。小狗贴着卧室的窗外睡,一直打着呼噜。  “小狗”长的小,年龄不小了。2008年出生一个月就送来我喂养。取名“可可”,可爱之意。  不规则的黑白花,来自生命的延续。小嘴巴是“地包天”,和鼻子一样的纯黑色。听说吃猪肝小狗不流眼屎。于是猪肝是隔三差五必备的狗粮。眼球黑而透彻,只有在斜视的时候
期刊
“心里有一个你,不知如何说起;  梦里有一个你,我的心又起涟漪……”  每每听到这首邓丽君唱的歌,整个人就沉浸在其中。久久地、久久地不能自己。凄迷、忧伤、哀婉、思念等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有一份感情,止于唇间,掩于岁月;有一抹情愫,只关山水,无关风月;有一种沉香,不问繁华,只问初心。  你是我的一杯芽色的清茶,茶韵氤氲,温婉如玉。素心如雪,滋润了流年蒹葭的思念与情
期刊
说起老家桃源的传统文化,有三样东西在记忆中特别深刻,那就是看龙灯、观狮舞、听渔鼓。  近年来龙灯和狮舞还偶尔可见,渔鼓却几乎绝迹。大年初三早上,正准备出门拜年,远远看见一老人怀抱渔鼓筒远远走来,给我莫大惊喜,赶快招呼家人来看。  结果大失所望,老人怀中渔鼓为一高强度塑料筒,底部蒙皮也是塑料,左手所持单钹残缺一块,右手拿一根木筷,敲击、拍打声音干涩刺耳,说唱全为求财讨好之语,几不成调。心中哑然失笑,
期刊
我家的衣柜里,有一件棉袄,军绿色的,它是父亲的棉袄。  它显得很破旧,款式很落伍,没有人再穿着它,但它始终被我们很好地保存着。它被套在柔软的塑料袋里,垂挂在衣柜的架子上。仿佛是一件传家宝,我们几经搬家,丢掉了很多难以割舍的物件,但唯独这件破旧的军绿色棉袄,始终稳如泰山——它在我们家人心里的分量,真的有如泰山一般的分量和地位。  这件棉袄跨越两个世纪,存在已经有60多年。它的出身来历非同一般。上个世
期刊
行走陌上,看到田野里的菊花开了,盈满双眼。秋风里,朵朵菊花热烈地绽放着,随着秋风翻起阵阵菊浪,散发着浅浅淡淡的香息,宜人的芬芳。  徜徉其中,细细端详那盛开的菊,素白的朵,淡黄的蕊,细碎的花瓣莹润饱满,温婉清隽,不惊不艳,每一片花瓣上都凝结着一层淡淡的从容,纯粹且高雅,有一种自在又超凡脱俗的妩媚。虽然少了绿叶的衬托,却依然在有些凉意的秋风中傲然挺立,随风而舞,氤氲着怡人的清香,让人感到别样的温暖和
期刊
时至今日,我还未曾从这一场梦境中完全清醒过来。  当我决定前往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采风创作一个月时,我便做好了一切准备。我臆想,我会住在村长或村书记家里,他们会将家中最好的房间腾出来让给我住,他们会把家中最干净、最漂亮的被子拿给我用,他们会热情而妥当地安排好我的一日三餐。  当我来到月坝,这个被喻为利州区最为偏远落后的小村庄时,我的想像空间瞬间逆转。  这里正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设计,依托高山湿地、风
期刊
远远地,还没有靠近那个苗寨,就听见有歌声飘来。这是五月,晴天。被饱满的阳光暖热了的山歌,轻柔绵软,十分动听。似乎还有丝丝缕缕的酒香充溢其间,更是诱人。但酒香只是我的想象,并不曾闻到。我知晓苗族人的传统习俗,有贵客来必用拦门酒相迎。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米酒,清纯香甜。不同于青藏高原的青稞酒,浓烈醇厚,香气扑鼻。如果没有好酒量,大碗饮下,必醉无疑。  果然,在寨口,十余个身着苗族亮丽服饰的女子扯起红绸挡住
期刊
老家是烧柴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老家是一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越城岭山脉深处,村子前后左右都是实实在在的“青山”。以村后的一条水沟为界,水沟以上是毛栗山,满山满岭都生长着毛栗树,中间夹杂着山柴花、布刷棘、刺木树、野柿子等;水沟以下以原始次生林为主,间杂着杉木、毛竹等。随便往山里一钻,出来就是一捆上好的干柴。一年四季,哪一家火塘里不是柴火通红,屋顶上不是青烟袅袅,煮饭菜,煮姜
期刊
2018年5月18日,人民网一条新闻不经意间入了人们的眼帘。  “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2000吨“龙源振华叁号”风电施工平台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大型风电安装平台国产化,为我国加快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提供了装备支撑……”在央媒编发的新闻里,我还注意到了“自主研发”“世界首创”几个亮目的字眼。  好奇心使然,我给一个启东的朋友发去微信求证,是否是他们那里的事。  朋友秒回:“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