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的孩子是“橡树”,可是你希望他是“松树”。是的,也许你会成功,但是一棵长成了“松树”的“橡树”,他该是多么的痛苦与悲伤。作为家长的你,想过吗?
在生活中总是期待美好,尤其是在孩子成长这件事上。而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一群人他们感到痛苦,却不知为何痛苦。他们有着体面的职业、满意的收入、稳定的情感生活,但不知为何,他们就是不快乐。他们对自己的描述是空虚、没有活力、觉得生活没意思,但却说不出具体生活中有哪些不满意,总体的感觉是似乎自己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我想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快乐的人生,希望他们感到有活力、有创造力、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对于这样一种现象,英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温尼科特(D.W.Winnicott)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解释。
我们先来了解温尼科特对此给出的几个心理学专业概念:自体 用于描述个体对其主体性的感觉,如内在现实感,个体意义感,自我体验的真实感。真实自体(真我) 包含每个人独特的、原创性的部分,也与身体的活力联系在一起,只有真实自体才有真实感。
虚假自体(假我) 虚假自体来自于对环境的顺从,它有着符合教育与社会化需求并保护真实自体的积极意义,但它也会使个体变得僵硬,永远不会真实和自发,它感觉到不真切。虚假自体障碍(假我障碍) 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之间需要平衡,健康的虚假自体是需要的,但如果走向极端,就会造成虚假自体障碍。虚假自体障碍是主观感受本身出了问题,个体通常有不真实的感受和无用感,同时感觉空虚并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
妈妈的能力
温尼科特将我们前面提到的现象归结为“虚假自体障碍”,并将此现象与婴儿生命初始母婴之间的互动变化联系了起来。他认为“真实自体”是否能够得以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母亲是否有能力对婴儿的需要做出反应,是否能够对婴儿体验的“个性化”特征进行响应。
小婴儿是种子还是白纸?
在这里又有另一个问题需要妈妈们思考:我们的孩子是带着先天的倾向与潜能来到我们身边,还是降生时只是一具空空如也的躯壳,等着我们用我们喜欢的内容去填满?或者换一个说法,小婴儿的精神核心是一颗种子还是一张白纸?
若我们相信它是一颗种子,就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好奇,等待种子破土而出,细心地观察它的需求,给予水、阳光、空间,让它慢慢长成一株植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原来它是一棵橡树,或是一棵松树,或是一株玫瑰,或是一棵小草。如果我们认为它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我们图画,最终的作品完全在于我们如何创作,那我们就可以不去关注小婴儿的需要,凭自己的爱好随意发挥。
温尼科特解析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体,就像植物一样,但是在一开始,自体只是潜在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像一粒种子。那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一粒种子要成长为一株健康的植物,需要一个适合它的环境,对于小婴儿来讲,这个环境就是母亲。
小婴儿的需求
小婴儿在出生的最初几周是如此弱小,所有的需求要完全依赖于母亲的响应才能满足,同时他对自己身体的感知与运动尝试的意义,也靠母亲的回应得以确认。若母亲能全然跟随小婴儿的节奏,及时满足他的各种需要(饿了及时哺乳、哭了及时安抚等),同时欣喜地对小婴儿的各种尝试给予注视与确认,那么小婴儿的自体就会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建立起来,他会觉得自己仿佛可以控制整个世界一样无所不能,弱小的自我渐渐变得有力量。
相反,若母亲不能跟随小婴儿的节奏,却要小婴儿适应自己的节奏(比如定时喂养、哭声免疫法等等),对小婴儿表情与动作的发展视而不见,小婴儿就会因无法获得控制感而充满恐惧与焦虑,他对自己认识的尝试也会遭受挫折。他会因需要顺从环境而开始发展出虚假自体。这样的母亲不是出于恶意,她只是没有能力去理解孩子的需要。
随着小婴儿渐渐长大,做自己或顺从环境的选择一直随着环境的变化随时浮现。完美的母亲并不存在,不可避免地,小宝宝总会受到一些挫折,所以所有人都会有虚假自体。但根据环境总体促进性的不同,虚假自体具有不同的程度:极端的虚假自体像真的自体一样建立起来,旁观者也认为它就是真实的个体,但它有本质上的缺陷,真实自体是被隐藏的;健康的虚假自体代表一种日常的适应性的“社会礼节”,一种健康的对社会化礼节的妥协,个体仍然是创造性和自发的存在。大多数人的虚假自体处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
顾老师的育儿心经
在此,我想聪明的妈妈们都已经知道如何去避免了。我们对孩子要做的就是注视与跟随。我们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的变化与发展,让他在我们的目光中确认,真实的自己是被期待与允许的;我们跟随着孩子的节奏,等待着这颗种子破土而出,成长开花。我们不去制造顺从听话的孩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自己。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好,帮助他们焕发自身的创造性。具体的做法说难很难,说简单也很简单——花时间用心地陪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之中,观察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一直缺席,不要在陪孩子的时候心不在焉,不要对他期盼的眼神视而不见,不要逼迫孩子成为你喜欢的样子。
顾红梅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飞迪曼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中意精分取向躯体治疗三年连续培训项目第一届毕业生,拥有多年教育行业从业经验,曾接受现代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躯体治疗、认知治疗、婚姻家庭治疗的专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