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在信息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下,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全球经营战略的调整,重组全球各个经济体和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变化将对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及时把握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脉搏和方向,制定适时的经营策略,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及制药、仪表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中,巨型跨国公司主宰着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表现出以下的共同特征: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全球生产一体化程度高。
一、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发展策略的主要趋势
(一)以知识为基础,整合市场和技术,实现全球生产网络的转型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是通过在全球生产网络(GPN)来布局和实现的,即以跨国公司总部为核心,根据价值链分工或者全球供应链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而形成以跨国公司作为旗舰企业的全球生产网络。
在高技术领域,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技术能力和创新速度。在竞争压力的影响下,跨国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重要的选择,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国际生产体系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专业化道路,集中资源以加强核心竞争能力。在生产价值链的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中,跨国公司更多的是“抓两头”,即紧紧抓住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同时,控制产品销售渠道,在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甚至售后服务几个环节上不惜重金。非核心职能,如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不太复杂的产品装配、产品分销的物流组织等则被外包到低成本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球生产体系的建立是以实现技术优势为前提的。以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英特尔为例。英特尔通过整合其生产体系,使其达到“将特定的活动部署在最合适的地方”的战略部署。英特尔将半导体成本结构中的高附加价值部分——硅片生产与加工以及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留在美国,而将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装配和测试活动转移到低成本地区。目前,英特尔大约2/3的制造劳动力在美国、11%在马来西亚、8%在菲律宾、4%在爱尔兰、3%在以色列、1%在中国。英特尔因此保持了其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内部化。英特尔的许多竞争对手如摩托罗拉、飞利浦、东芝、NEC等也先后以同样的企业内部分工为基础,重新组织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
(二)技术创新全球化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科技产业的跨国公司加快了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步伐,一改以往单一在母国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做法,根据不同国家在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合作,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分散化意味着跨国公司体系将自己的发明能力与东道国的技术力量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更多的技术,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的跨国R&D活动显然正在随着跨国公司其它职能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而走向全球化,尽管速度要慢一些。随着跨国公司建立新的沟通与组织系统,内部交易与协调成本的不断下降,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增长必然导致更多的国外(适应性和支持性)R&D努力。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全球分散化。如日本佳能公司在5个国家建立8家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摩托罗拉在7个国家建立14家研究机构。随着海外研发机构的增多,跨国公司海外R&D投入也大幅增长。二是以技术为主的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单独承担研发的成本及风险。
以医药行业为例。医药跨国公司之间战略联盟的90%表现为国际技术战略联盟。现代生物医药的研发过程表现为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资金投入、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表明,跨国医药公司研发一种新药需要3—8亿美元的投入,研发周期为7—10年。
当然,高科技产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也表现出国际分工的阶梯性特征。一般而言,母国研发机构主要面向全球市场进行基础性研发,核心技术仍然被保留在其总部;设立于海外的研发机构则侧重于开展能够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研发或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以及利用其他国家的丰富资源等,这种动机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内容的“归核化”
近十几年来,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经营业务进行调整。有人把它称为“归核化战略”,即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中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通过实施战略性外包以扩大公司的差异性竞争优势。归核化战略不等于专业化战略,而是“围绕核心能力的适度多元化战略”。
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跨国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的:第一,将市场前景黯淡、盈利能力差的业务部门“砍掉”。第二,通过兼并与收购,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第三,对附加价值低的业务进行战略性外包。
(四)以战略联盟为主要形式的企业间合作进一步加强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长期性联合与合作,是自发的、非强制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管理的独立性和完全自主的经营权。战略联盟或各种各样的合作成为众多软件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选择。
可以预见,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企业间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软硬件企业间、不同层次上的软件企业间甚至同一层次上的直接竞争对手之间,各种类型的战略联盟、技术合作、市场合作等将日益增多,呈现出一种交叉型的立体网络化态势。
(五)强调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速度——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
面对变化,跨国企业分别进行了称为“企业流程再造”及“企业X再造”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公司组织结构更趋网络化、扁平化,管理层次大幅度减少,授权和分权更为普遍。一方面,这种组织结构缩短了信息流程,促进了信息的充分利用,使公司管理层更加贴近市场,易于做出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理性决策;另一方面,这种管理结构使跨国公司总部可以抛开具体的管理事务,集中精力研究和把握公司的整体战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目前世界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均已采用网络管理结构。
(六)注重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
20世纪末,兼并收购取代新建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在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兼并与收购更是在强强之间进行。
(七)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处于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高科技企业的成功来源于更有效和更快速地获取、整理、传播、利用知识。在这种情形下,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管理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成为管理努力的方向。因此,在高技术跨国公司各项企业管理工作中,知识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处于核心地位。
二、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升级,但也造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外资和外国技术的依赖加深
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开始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的投入,加快了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步伐。这种投资战略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对华单项投资额的大幅度增长、投资技术含量水平的提高及建立了研究开发→生产→现地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条龙式全方位投资上。当中国成为重要的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以后,为了使产品适应中国市场的特点,加快产品当地化的步伐,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与开发基地就成了必然选择。目前,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主要供给者,从而带动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战略的调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外资和外国技术的依赖加深。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呈增长趋势,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则逐年下降。2002年,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人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是本国人的3倍。跨国公司独资化的倾向也加强了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从而降低了技术外溢的可能性,这将拉大在高科技领域中资与外资的技术差距。如何缩小技术差距将是中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主要仰仗三资企业
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力地位已经确立,并表现出继续上升的势头。2004年1—6月,三资企业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占8.8%和2.3%。
我国的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电子与通讯设备、医药、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等高技术产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国子公司出口贡献率接近九成。
(三)加快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战略重组和战略联盟
随着我国市场更加开放,以及并购政策的放宽,跨国公司在高技术产业的并购意图明显增加。例如,在医药行业,国际上排名前20位的大型跨国医药巨头中已有18家进入我国,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在国内站稳脚跟,已占据国内近50%的医药市场份额,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更多的跨国公司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也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为中国企业缩小与外国企业的差距提供了有利条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四)我国高技术产业内分工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在企业规模、利润水平、技术能力、品牌价值、管理水平等各方面,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内的分工处于下端。跨国公司掌握资本、技术、营销网络、品牌、标准、供应链等关键资源,其经营活动集中于高收益率部分——研究与开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生产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我国的一些高技术企业在分工中主要集中于低收益率部分——产品的组装和加工。中国市场和本土企业成为向跨国公司提供源源不断利润给养的“超级吸盘”。中国本土企业的角色更多的是“加工车间”。由于企业的行业地位被锁定在微利的低端,更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技术能力。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是中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五)技术产业人才资源竞争加剧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人才本土化。随着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的力度,并加强了在中国的研究与开发的功能,这势必造成企业间对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争夺。跨国公司先进的用人理念、用人机制和优厚待遇,将从中国的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吸引大量高级人才,从而导致逆向技术扩散问题。
三、启示与建议
启示之一: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的弊端仍是直接影响高科技国有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只有加快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才能为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启示之二: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流程,实现组织管理创新
企业组织与管理架构的变革,始终是全球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尖端课题。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组织管理的安排必须有利于市场、研究与开发和制造部门之间的跨职能交流,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微软、IBM、波音、西门子、索尼等一批企业先后对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进行调整。其共同的特征是:(1)以产品为中心,把事业部的思路运用到最基层;(2)发挥小型团组作用,如产品单位、程序开发等的作用,充分授予他们经营管理权限;(3)简化部门和结构,把直线单位和职能单位合并在一起,降低协调和管理的复杂度。
启示之三:立足国内市场,面向海外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走出去”应立足国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扩大经济实力,面向海外市场。
启示之四:逐步实现由模仿创新到自主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使研究与开发靠近市场
技术的变革往往给“后来者”提供赶超的机会。基于模仿基础上的创新为“后来者”赶超先进企业带来“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模仿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企业创新的能力,形成自有技术优势。
启示之五:以资本运作为手段,通过兼并、改组、联合等方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
启示之六:通过竞争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
启示之七:以人为本,激发企业的创造力
启示之八:创新的价值在于技术与市场的结合
建议:
(一)实现国家科技战略与企业战略的有机结合
(二)要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将知识产权政策、产业研发政策和标准化政策协调起来
(三)科技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应向企业倾斜,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健全高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
(五)必须提高高科技产业政策效率,提高透明度,加强政策实施过程的协调和监督管理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
在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及制药、仪表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中,巨型跨国公司主宰着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表现出以下的共同特征: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全球生产一体化程度高。
一、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发展策略的主要趋势
(一)以知识为基础,整合市场和技术,实现全球生产网络的转型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是通过在全球生产网络(GPN)来布局和实现的,即以跨国公司总部为核心,根据价值链分工或者全球供应链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而形成以跨国公司作为旗舰企业的全球生产网络。
在高技术领域,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技术能力和创新速度。在竞争压力的影响下,跨国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重要的选择,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国际生产体系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专业化道路,集中资源以加强核心竞争能力。在生产价值链的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中,跨国公司更多的是“抓两头”,即紧紧抓住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同时,控制产品销售渠道,在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甚至售后服务几个环节上不惜重金。非核心职能,如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不太复杂的产品装配、产品分销的物流组织等则被外包到低成本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球生产体系的建立是以实现技术优势为前提的。以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英特尔为例。英特尔通过整合其生产体系,使其达到“将特定的活动部署在最合适的地方”的战略部署。英特尔将半导体成本结构中的高附加价值部分——硅片生产与加工以及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留在美国,而将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装配和测试活动转移到低成本地区。目前,英特尔大约2/3的制造劳动力在美国、11%在马来西亚、8%在菲律宾、4%在爱尔兰、3%在以色列、1%在中国。英特尔因此保持了其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内部化。英特尔的许多竞争对手如摩托罗拉、飞利浦、东芝、NEC等也先后以同样的企业内部分工为基础,重新组织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
(二)技术创新全球化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科技产业的跨国公司加快了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步伐,一改以往单一在母国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做法,根据不同国家在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合作,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分散化意味着跨国公司体系将自己的发明能力与东道国的技术力量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更多的技术,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的跨国R&D活动显然正在随着跨国公司其它职能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而走向全球化,尽管速度要慢一些。随着跨国公司建立新的沟通与组织系统,内部交易与协调成本的不断下降,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增长必然导致更多的国外(适应性和支持性)R&D努力。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全球分散化。如日本佳能公司在5个国家建立8家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摩托罗拉在7个国家建立14家研究机构。随着海外研发机构的增多,跨国公司海外R&D投入也大幅增长。二是以技术为主的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单独承担研发的成本及风险。
以医药行业为例。医药跨国公司之间战略联盟的90%表现为国际技术战略联盟。现代生物医药的研发过程表现为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资金投入、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表明,跨国医药公司研发一种新药需要3—8亿美元的投入,研发周期为7—10年。
当然,高科技产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也表现出国际分工的阶梯性特征。一般而言,母国研发机构主要面向全球市场进行基础性研发,核心技术仍然被保留在其总部;设立于海外的研发机构则侧重于开展能够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研发或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以及利用其他国家的丰富资源等,这种动机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内容的“归核化”
近十几年来,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经营业务进行调整。有人把它称为“归核化战略”,即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中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通过实施战略性外包以扩大公司的差异性竞争优势。归核化战略不等于专业化战略,而是“围绕核心能力的适度多元化战略”。
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跨国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的:第一,将市场前景黯淡、盈利能力差的业务部门“砍掉”。第二,通过兼并与收购,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第三,对附加价值低的业务进行战略性外包。
(四)以战略联盟为主要形式的企业间合作进一步加强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长期性联合与合作,是自发的、非强制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管理的独立性和完全自主的经营权。战略联盟或各种各样的合作成为众多软件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选择。
可以预见,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企业间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软硬件企业间、不同层次上的软件企业间甚至同一层次上的直接竞争对手之间,各种类型的战略联盟、技术合作、市场合作等将日益增多,呈现出一种交叉型的立体网络化态势。
(五)强调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速度——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
面对变化,跨国企业分别进行了称为“企业流程再造”及“企业X再造”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公司组织结构更趋网络化、扁平化,管理层次大幅度减少,授权和分权更为普遍。一方面,这种组织结构缩短了信息流程,促进了信息的充分利用,使公司管理层更加贴近市场,易于做出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理性决策;另一方面,这种管理结构使跨国公司总部可以抛开具体的管理事务,集中精力研究和把握公司的整体战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目前世界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均已采用网络管理结构。
(六)注重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
20世纪末,兼并收购取代新建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在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兼并与收购更是在强强之间进行。
(七)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处于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高科技企业的成功来源于更有效和更快速地获取、整理、传播、利用知识。在这种情形下,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管理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成为管理努力的方向。因此,在高技术跨国公司各项企业管理工作中,知识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处于核心地位。
二、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升级,但也造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外资和外国技术的依赖加深
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开始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的投入,加快了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步伐。这种投资战略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对华单项投资额的大幅度增长、投资技术含量水平的提高及建立了研究开发→生产→现地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条龙式全方位投资上。当中国成为重要的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以后,为了使产品适应中国市场的特点,加快产品当地化的步伐,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与开发基地就成了必然选择。目前,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主要供给者,从而带动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战略的调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外资和外国技术的依赖加深。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呈增长趋势,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则逐年下降。2002年,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人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是本国人的3倍。跨国公司独资化的倾向也加强了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从而降低了技术外溢的可能性,这将拉大在高科技领域中资与外资的技术差距。如何缩小技术差距将是中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主要仰仗三资企业
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力地位已经确立,并表现出继续上升的势头。2004年1—6月,三资企业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占8.8%和2.3%。
我国的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电子与通讯设备、医药、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等高技术产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国子公司出口贡献率接近九成。
(三)加快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战略重组和战略联盟
随着我国市场更加开放,以及并购政策的放宽,跨国公司在高技术产业的并购意图明显增加。例如,在医药行业,国际上排名前20位的大型跨国医药巨头中已有18家进入我国,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在国内站稳脚跟,已占据国内近50%的医药市场份额,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更多的跨国公司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也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为中国企业缩小与外国企业的差距提供了有利条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四)我国高技术产业内分工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在企业规模、利润水平、技术能力、品牌价值、管理水平等各方面,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内的分工处于下端。跨国公司掌握资本、技术、营销网络、品牌、标准、供应链等关键资源,其经营活动集中于高收益率部分——研究与开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生产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我国的一些高技术企业在分工中主要集中于低收益率部分——产品的组装和加工。中国市场和本土企业成为向跨国公司提供源源不断利润给养的“超级吸盘”。中国本土企业的角色更多的是“加工车间”。由于企业的行业地位被锁定在微利的低端,更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技术能力。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是中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五)技术产业人才资源竞争加剧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人才本土化。随着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的力度,并加强了在中国的研究与开发的功能,这势必造成企业间对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争夺。跨国公司先进的用人理念、用人机制和优厚待遇,将从中国的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吸引大量高级人才,从而导致逆向技术扩散问题。
三、启示与建议
启示之一: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的弊端仍是直接影响高科技国有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只有加快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才能为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启示之二: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流程,实现组织管理创新
企业组织与管理架构的变革,始终是全球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尖端课题。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组织管理的安排必须有利于市场、研究与开发和制造部门之间的跨职能交流,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微软、IBM、波音、西门子、索尼等一批企业先后对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进行调整。其共同的特征是:(1)以产品为中心,把事业部的思路运用到最基层;(2)发挥小型团组作用,如产品单位、程序开发等的作用,充分授予他们经营管理权限;(3)简化部门和结构,把直线单位和职能单位合并在一起,降低协调和管理的复杂度。
启示之三:立足国内市场,面向海外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走出去”应立足国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扩大经济实力,面向海外市场。
启示之四:逐步实现由模仿创新到自主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使研究与开发靠近市场
技术的变革往往给“后来者”提供赶超的机会。基于模仿基础上的创新为“后来者”赶超先进企业带来“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模仿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企业创新的能力,形成自有技术优势。
启示之五:以资本运作为手段,通过兼并、改组、联合等方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
启示之六:通过竞争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
启示之七:以人为本,激发企业的创造力
启示之八:创新的价值在于技术与市场的结合
建议:
(一)实现国家科技战略与企业战略的有机结合
(二)要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将知识产权政策、产业研发政策和标准化政策协调起来
(三)科技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应向企业倾斜,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健全高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
(五)必须提高高科技产业政策效率,提高透明度,加强政策实施过程的协调和监督管理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