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享受历史精神、提高人生境界是历史教学的高级状态,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篇文章就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历史精神 人生境界 教学策略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现在教育价值体系,是实现学生幸福发展,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从最初的教材知识本位,到后来的能力技能本位,这些仿佛都忽略了学生是具有高级情感的“人”这种基本属性,忽略了培养学生不仅是为了职业、生存,还有生命、生活。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课堂的价值体系
教学的中心始终是学生,这个中心不仅是眼下学生的知识素质,更应该是学生未来的发展。现在的教学我们懂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也不缺少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只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有失偏颇,我们往往只关注了学生的知识素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却忽略了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这个价值体系包括对学生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还包括对学生的公民教育等等。
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这节课的知识构建主要围绕着虎门销烟——战争的原因,战争的经过和结果,重点是《南京条约》的建立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包括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建立。在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史料补充,对学生进行价值体系的构建。比如火烧圆明园前的“巴夏礼”事件,历来的史学家对这件事讳莫如深,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开诚布公的史料介绍,其实历史就是历史,来不得半点的隐瞒或者故意的掩盖。但是我们让学生知道这个事件绝不是替八国联军开脱,而是反观清政府的落后、愚昧、封闭,又自大、狂妄,最后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历史教育也可以叫“做人”的教育,我们培养学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是为了社会更健康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不欢迎自私自利、狭隘封闭、自以为是者,我们需要的是有科学态度的,有崇高精神目标的,懂得尊重生命的,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从兴趣出发,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
人不是冷血动物,人有自己的情感、态度,有自己的情绪体验,那么课堂就应该不是冷血课堂,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这种情绪体验。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生境界的提高不是枯燥的历史知识,空泛的历史说教,而应该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照顾到学生兴趣生动的历史再现。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情绪情感才处于兴奋的状态,态度才有积极的表现,最终在愉悦的体验中提高历史素养、提高人生境界。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情境导入:“同学们,英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叫李约瑟,李约瑟有一个让他头痛不已的难题,并且这个难题还要关系到我们中国,这个难题在历史上甚至都非常有名,叫做‘李约瑟难题’,知不知道这是什么难题?”教师的语言渲染,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和兴趣,然后教师多媒体出示:中国对人类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可为什么工业革命出现于欧洲,而没有发生在中国。非常醒目的黑字,再加上教师此刻的语言留白,让学生们非常的震惊。“是啊,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时候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经到了最兴奋的状态,他们迫不及待地主动的投入到了知识的解读和分析之中。
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到众多的发明和创造,从珍妮纺纱机到瓦特改良蒸汽机,从富尔顿的汽船到史蒂芬逊的火车,这些活生生的现实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最好培养,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是需要技术革命的事实,认识到科学技术真正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三、用人文精神,濡染学生的道德修养
落实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策略,就必须抓住历史学科的特点,依据历史教学的规律。高中历史教材里涉及到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这些事件和人物在整個历史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的片段史料,然后黑字体显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学生探究讨论何为“大变局”,从中明确在外族入侵、民族危亡之时部分知识分子的觉醒。以此为开端,教师向学生介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立宪法开国会的康有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梁启超,物竞天择的严复”。主要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出示关于这些人物的历史资料,然后学生自由探究这些人物的思想核心,梳理出他们在寻求变革之路上的历程,掌握这些历史知识,认清这些历史人物,了解这段历史现象,感受这些历史精神。
本节课涉及到的这些爱国的知识分子敢于直面现实,冲破封建束缚的牢笼,放眼世界,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好这些中华民族的脊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书总是和育人紧密相连的,历史教学不仅是对整个历史的回忆和记忆,更应该是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懂得什么是进步,什么是落后,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丑恶;知道应该务实创新,知道应团结协作,明白自己肩负着社会进步的重担,人类进步的重担,这才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关键词】历史精神 人生境界 教学策略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现在教育价值体系,是实现学生幸福发展,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从最初的教材知识本位,到后来的能力技能本位,这些仿佛都忽略了学生是具有高级情感的“人”这种基本属性,忽略了培养学生不仅是为了职业、生存,还有生命、生活。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课堂的价值体系
教学的中心始终是学生,这个中心不仅是眼下学生的知识素质,更应该是学生未来的发展。现在的教学我们懂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也不缺少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只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有失偏颇,我们往往只关注了学生的知识素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却忽略了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这个价值体系包括对学生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还包括对学生的公民教育等等。
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这节课的知识构建主要围绕着虎门销烟——战争的原因,战争的经过和结果,重点是《南京条约》的建立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包括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建立。在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史料补充,对学生进行价值体系的构建。比如火烧圆明园前的“巴夏礼”事件,历来的史学家对这件事讳莫如深,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开诚布公的史料介绍,其实历史就是历史,来不得半点的隐瞒或者故意的掩盖。但是我们让学生知道这个事件绝不是替八国联军开脱,而是反观清政府的落后、愚昧、封闭,又自大、狂妄,最后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历史教育也可以叫“做人”的教育,我们培养学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是为了社会更健康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不欢迎自私自利、狭隘封闭、自以为是者,我们需要的是有科学态度的,有崇高精神目标的,懂得尊重生命的,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从兴趣出发,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
人不是冷血动物,人有自己的情感、态度,有自己的情绪体验,那么课堂就应该不是冷血课堂,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这种情绪体验。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生境界的提高不是枯燥的历史知识,空泛的历史说教,而应该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照顾到学生兴趣生动的历史再现。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情绪情感才处于兴奋的状态,态度才有积极的表现,最终在愉悦的体验中提高历史素养、提高人生境界。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情境导入:“同学们,英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叫李约瑟,李约瑟有一个让他头痛不已的难题,并且这个难题还要关系到我们中国,这个难题在历史上甚至都非常有名,叫做‘李约瑟难题’,知不知道这是什么难题?”教师的语言渲染,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和兴趣,然后教师多媒体出示:中国对人类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可为什么工业革命出现于欧洲,而没有发生在中国。非常醒目的黑字,再加上教师此刻的语言留白,让学生们非常的震惊。“是啊,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时候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经到了最兴奋的状态,他们迫不及待地主动的投入到了知识的解读和分析之中。
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到众多的发明和创造,从珍妮纺纱机到瓦特改良蒸汽机,从富尔顿的汽船到史蒂芬逊的火车,这些活生生的现实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最好培养,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是需要技术革命的事实,认识到科学技术真正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三、用人文精神,濡染学生的道德修养
落实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策略,就必须抓住历史学科的特点,依据历史教学的规律。高中历史教材里涉及到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这些事件和人物在整個历史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的片段史料,然后黑字体显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学生探究讨论何为“大变局”,从中明确在外族入侵、民族危亡之时部分知识分子的觉醒。以此为开端,教师向学生介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立宪法开国会的康有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梁启超,物竞天择的严复”。主要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出示关于这些人物的历史资料,然后学生自由探究这些人物的思想核心,梳理出他们在寻求变革之路上的历程,掌握这些历史知识,认清这些历史人物,了解这段历史现象,感受这些历史精神。
本节课涉及到的这些爱国的知识分子敢于直面现实,冲破封建束缚的牢笼,放眼世界,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好这些中华民族的脊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书总是和育人紧密相连的,历史教学不仅是对整个历史的回忆和记忆,更应该是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懂得什么是进步,什么是落后,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丑恶;知道应该务实创新,知道应团结协作,明白自己肩负着社会进步的重担,人类进步的重担,这才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