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随机应变是我们教学的共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长的教学生涯却无法解决“老师是课堂主体,学生总是被动听课”这一传统模式呢?纵然喊几个学生上台表演一番,那也无非是个形式而已,并不见得有什么实际效果。而且每節课只能叫起有限的几个学生,大多数的学生只能当陪衬人,要么无精打采的听着别的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要么索性走神想别的事情。于是我开始大胆探索,勇敢实践。
一、课堂要适当乱一乱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人的发展对教育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性,这是由于遗传、环境、教育、自身主观能动性、兴趣、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因此他们在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效果等方面也一定有各异的需求,课堂教学“一刀切”是他们最大的忧患,“乱一乱”就是 不整齐,不整齐就是给他们提供各自所需求的最佳空间。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普遍优越,充分体现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同于过去的年轻人学习文化课程的显著特征。你想再让孩子们坐在教室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像过去年轻人一样,老师说一,学生不二,恐怕已是虚拟语气,加上现在的家长不一定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如此受累。所以老师的自我要求便在不知不觉中更加严格起来,老师既要有能容忍孩子们在课堂中疲倦时适当的做一些小动作,像稍稍的伸展伸展四肢,歪歪脖子扭扭脑袋等,又要有能耐使得学生心神始终不能离开课堂。
通常人们有个定势思维:课堂上学生不开口,不说话,不发一点声响,不做一点小动作,这就叫课堂纪律好。可我认为一节课的成败千万莫以形式论高低,唱歌、跳舞、模拟打架、吵嘴未必不是好方法。我的英语课堂始终是乱糟糟的,我经常要通过拍手掌、拍讲桌,甚至是怪叫一声才能停住学生的讲话活动。我使用的“讲话活动”这个词时,他们往往是因为正在热烈的讨论、辩论、争论课堂的某个内容,从学生的举止明显可以看出他们的话题完全没有离开课;或许是你老师毫无意识的说错了某句话;或许是你老师一不经意写错一个字了;或许学生们正因为听才心领神会而导致特别的兴奋,从而忍不住要发泄一下自己内心的激动;或许学生们碰巧遇上了普遍而共同存在的疑问等等,这样的讲话活动有何不可?而且,我的课堂之所以乱糟糟,还因为我允许学生课间随时举手,随时发问,尽可能不留疑惑到课下,我认为这么做一来能吸引学生不走神,二来能活跃课堂气氛,三能给旁观学生以意外收获,一举三得。
二、祖宗读书法乃不可丢弃
绝大多数中学生都喜欢提问这样的问题:我非常喜欢英语,我很想学好英语,就是学不好,我该怎么办呢?在这里我要创造一个新概念,那就是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可以将普通英语分为“可析句型和非可析句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同其他各国语言一样,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的根本要素,绝大多数属于“不可析句型”,需要记忆。如;Goodfornothing!(饭桶);Haveyoucomearound ?(想通了?);Handit!(这该死的东西!)等,上哪去分析?现在“听说领先,阅读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是众多专家、教授和广大教学工作者达成的共识,不会有错。常规语法分析、肢解课文和句子确实不可取。大量输入语言信息量才是我们的唯一追求,也是通向自如运用某种语言的最近距离。语法学得无论多好,词汇辨析能力无论多强,不能阅读、不能下笔不能听懂别人说英语,一切枉然!古人老祖宗们大“头悬梁,锥刺股”背《三字经》、《千字文》、《百字姓》强调的就是一个“背”字,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著名作家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都不是“背书”时代背出来的?事实证明,“背”是祖宗传给我们的读书之大法,万不可丢弃。江泽民主席曾在北京一家中学做报告时说过:学英语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背”!
三、创设“虚拟老师”
自古以来 ,教师都是站着,学生都是坐着,何不让某个学生上课时陪老师站着呢?不,一个学生太单调,按每个分钟叫一个学生,一节课可提问45个学生,而且考虑到课堂节奏或速度,好的学生可重复提问,这样就能从这堂到下堂自始至终有一个学生陪着老师,一来学生听课始终不能走神,二来教师上课也丝毫不得怠慢,两全其美。尤其是英语中的对话课堂更是个难题,单凭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使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两个老师上堂?目前还没有可能;多媒体?涉及教室的构造,机器的放置,屏幕的位置,课件的制作等等,问题太多;尽可能多替几个学生上堂表演?大多情况下熟练程度不足,跳不出“背书”这个圈子,缺少味道。能否有一个办法,使得学生课后自然而然地产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和追求,主动寻找各自的伙伴,不时的“对话课”内容进行自觉投入性训练,那种效果肯定是另外一番光景。这就是设立“虚拟老师”。即每周预先选择一两名学生,尽可能程度稍好一点的,老师专门利用一两个或三四个课外活动,和这些学生合作进行专门排练,知道流利程度能与英语教学磁带试比高,这样在英语课堂里老师和“虚拟老师”就可以同台进行精彩的表演。此时未被选中的学生势必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他觉得眼前这个事实离自己并非那么遥远,只要稍加努力,他也能上讲台潇洒一回,到那时还愁学生课下不偷偷的去练?好在对话课根据教材编写惯例每周只有一课,这给教师排练提供了足够的时空,老师也能受得了。
四、学生助教,一箭双雕
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将书本中一节课的对话和课文以及听力材料中幽默短小的文段,总计不下五六十段文章,分别分配给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尽早尽快将其背的滚瓜乱熟,一边课堂上随时需要,随时将所需语言材料输出一遍。一方面我们无需每节英语课再带录音机,又是插头,又是插座,又是接触不良,又是停电,非常麻烦,我们请学生当助教,台上的学生就是实况,台下的学生便是观众。这种真人、真声、真图像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一定会大大超出单纯性听录音磁带;另一方面,我们每学期可以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多次口语大赛,每次都设一、二、三等奖,以资鼓励,以诱发学生学外语的浓厚兴趣。任何一个人,只要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有了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那“下面的文章就好做多了”。
注意“虚拟老师”和“学生助教”有所不同,前者是师生合作表演,而后者纯属学生活动,学生的自足空间更大,创造发挥性更强。
一、课堂要适当乱一乱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人的发展对教育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性,这是由于遗传、环境、教育、自身主观能动性、兴趣、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因此他们在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效果等方面也一定有各异的需求,课堂教学“一刀切”是他们最大的忧患,“乱一乱”就是 不整齐,不整齐就是给他们提供各自所需求的最佳空间。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普遍优越,充分体现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同于过去的年轻人学习文化课程的显著特征。你想再让孩子们坐在教室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像过去年轻人一样,老师说一,学生不二,恐怕已是虚拟语气,加上现在的家长不一定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如此受累。所以老师的自我要求便在不知不觉中更加严格起来,老师既要有能容忍孩子们在课堂中疲倦时适当的做一些小动作,像稍稍的伸展伸展四肢,歪歪脖子扭扭脑袋等,又要有能耐使得学生心神始终不能离开课堂。
通常人们有个定势思维:课堂上学生不开口,不说话,不发一点声响,不做一点小动作,这就叫课堂纪律好。可我认为一节课的成败千万莫以形式论高低,唱歌、跳舞、模拟打架、吵嘴未必不是好方法。我的英语课堂始终是乱糟糟的,我经常要通过拍手掌、拍讲桌,甚至是怪叫一声才能停住学生的讲话活动。我使用的“讲话活动”这个词时,他们往往是因为正在热烈的讨论、辩论、争论课堂的某个内容,从学生的举止明显可以看出他们的话题完全没有离开课;或许是你老师毫无意识的说错了某句话;或许是你老师一不经意写错一个字了;或许学生们正因为听才心领神会而导致特别的兴奋,从而忍不住要发泄一下自己内心的激动;或许学生们碰巧遇上了普遍而共同存在的疑问等等,这样的讲话活动有何不可?而且,我的课堂之所以乱糟糟,还因为我允许学生课间随时举手,随时发问,尽可能不留疑惑到课下,我认为这么做一来能吸引学生不走神,二来能活跃课堂气氛,三能给旁观学生以意外收获,一举三得。
二、祖宗读书法乃不可丢弃
绝大多数中学生都喜欢提问这样的问题:我非常喜欢英语,我很想学好英语,就是学不好,我该怎么办呢?在这里我要创造一个新概念,那就是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可以将普通英语分为“可析句型和非可析句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同其他各国语言一样,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的根本要素,绝大多数属于“不可析句型”,需要记忆。如;Goodfornothing!(饭桶);Haveyoucomearound ?(想通了?);Handit!(这该死的东西!)等,上哪去分析?现在“听说领先,阅读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是众多专家、教授和广大教学工作者达成的共识,不会有错。常规语法分析、肢解课文和句子确实不可取。大量输入语言信息量才是我们的唯一追求,也是通向自如运用某种语言的最近距离。语法学得无论多好,词汇辨析能力无论多强,不能阅读、不能下笔不能听懂别人说英语,一切枉然!古人老祖宗们大“头悬梁,锥刺股”背《三字经》、《千字文》、《百字姓》强调的就是一个“背”字,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著名作家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都不是“背书”时代背出来的?事实证明,“背”是祖宗传给我们的读书之大法,万不可丢弃。江泽民主席曾在北京一家中学做报告时说过:学英语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背”!
三、创设“虚拟老师”
自古以来 ,教师都是站着,学生都是坐着,何不让某个学生上课时陪老师站着呢?不,一个学生太单调,按每个分钟叫一个学生,一节课可提问45个学生,而且考虑到课堂节奏或速度,好的学生可重复提问,这样就能从这堂到下堂自始至终有一个学生陪着老师,一来学生听课始终不能走神,二来教师上课也丝毫不得怠慢,两全其美。尤其是英语中的对话课堂更是个难题,单凭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使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两个老师上堂?目前还没有可能;多媒体?涉及教室的构造,机器的放置,屏幕的位置,课件的制作等等,问题太多;尽可能多替几个学生上堂表演?大多情况下熟练程度不足,跳不出“背书”这个圈子,缺少味道。能否有一个办法,使得学生课后自然而然地产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和追求,主动寻找各自的伙伴,不时的“对话课”内容进行自觉投入性训练,那种效果肯定是另外一番光景。这就是设立“虚拟老师”。即每周预先选择一两名学生,尽可能程度稍好一点的,老师专门利用一两个或三四个课外活动,和这些学生合作进行专门排练,知道流利程度能与英语教学磁带试比高,这样在英语课堂里老师和“虚拟老师”就可以同台进行精彩的表演。此时未被选中的学生势必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他觉得眼前这个事实离自己并非那么遥远,只要稍加努力,他也能上讲台潇洒一回,到那时还愁学生课下不偷偷的去练?好在对话课根据教材编写惯例每周只有一课,这给教师排练提供了足够的时空,老师也能受得了。
四、学生助教,一箭双雕
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将书本中一节课的对话和课文以及听力材料中幽默短小的文段,总计不下五六十段文章,分别分配给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尽早尽快将其背的滚瓜乱熟,一边课堂上随时需要,随时将所需语言材料输出一遍。一方面我们无需每节英语课再带录音机,又是插头,又是插座,又是接触不良,又是停电,非常麻烦,我们请学生当助教,台上的学生就是实况,台下的学生便是观众。这种真人、真声、真图像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一定会大大超出单纯性听录音磁带;另一方面,我们每学期可以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多次口语大赛,每次都设一、二、三等奖,以资鼓励,以诱发学生学外语的浓厚兴趣。任何一个人,只要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有了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那“下面的文章就好做多了”。
注意“虚拟老师”和“学生助教”有所不同,前者是师生合作表演,而后者纯属学生活动,学生的自足空间更大,创造发挥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