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招收9年级至12年级且只有300名在校生的石溪中学像庄园,那么致力于K-12教育的1200名在校生规模的哈克里中学就像一所城堡中的学校,116年的建校历史让走进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的传统与厚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古典老派”的学校,却在议程单上赫然写着交流主题——“O2O”(线上到线下)。当传统与未来相遇,这所学校如何应对?
一切从支持教师有效教学开始
在哈克里学校担任校长职务将近20年的约翰逊始终身处无形的压力之下。如何让学校既保持自身传统优势,又能与时俱进,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必须通过主动变革向家长宣告,我们提供的依然是最好的教育”,约翰逊说这话时语气并不轻松,“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但最大的挑战在于教师本能的抗拒,因此我们必须从支持教师有效教学开始。”
哈克里学校有两位技术主管——埃里克和爱德华。他们认为,要改变教师,必须重新定义课堂。他们致力于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工具,从每天一点点改变课堂开始,而不是为了技术而选择技术。
机遇来自于2012年冬天,一场大雪让两位数学教师无法来学校上课,一边是教学进度问题,一边是等待的学生,两位教师一筹莫展。此时,技术教师为他们提供了录制微课的工具,并远程教会了两位教师如何使用。下大雪的那几天,学生通过教师在家录制的每集10分钟的微视频完成了学习目标。
这一事件对教师们的影响很大,他们认为,10分钟的微视频将教学内容提炼成更为精要的几个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按需吸收;微视频增加了提问等互动环节,使教师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在网上看到“自己的老师”,还能穿越空间深入探讨,这让学生们备感亲切……
这次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接受改变。于是,技术主管为每名教师提供了模板,教师按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特长,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管理平台,家长们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技术主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在线学习工具和资源,让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在线互动,实现24小时无边界学习的目的……
谨慎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
技术悄悄地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渐渐地影响学生的学习。2013年,哈克里学校启动高一学生自带iPad等电子设备进学校项目,2014年又推动新一届高一学生加入。约翰逊解释说,我们不急于全面铺开,因为通过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试水,才能让教师处于既不拒绝也不盲目跟风的状态。
对于这个项目,哈克里学校既拥有开放的心态,也保持适度的警醒。约翰逊说,“我不太相信技术的替代性。任何时候,实践体验都非常重要。”他认为,在线教育虽然比较便宜、便捷,但未来依然会有许多家庭为孩子选择有社交环境的学校。不过说到这里,他又显得犹豫起来:“美国选择‘在家上学’方式的人越来越多,想想恐龙都灭绝了,未来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呢?”
在哈克里学校,从校长到技术主管都抓住教师这一核心群体,通过支持其有效教学,并以年级为单位谨慎推开,这是学校拥抱变革实现转型的主要策略。约翰逊说,任何时候“内动力”都是最重要的。
因此,面对变革的时代,哈克里学校更多地关注如何激发师生的内动力,尤其是教师的内动力:学校给教师提供有效的工具,教师可以选择是否使用;学校每年暑假组织技术夏令营,邀请教师们参加,同时将重点锁定在关键人物——中层或项目主管;学校还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电子书,并允许学生下载教师的资料、板书和笔记,这样可以让学生摆脱实体书的限制。
哈克里学校还有一条重要策略,就是绝不把“技术应用”作为指标评价教师。“我们只想推动教师保持学习的动力,而不会用这样的指标去评价教师,不能让这样的规定使教师迷失自我。”两位技术主管如是说。
哈克里学校的启示
在哈克里学校,我们看到了一所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学校如何在转型的道路上前行,而其中有几条启示值得借鉴:
教师是学校变革的关键人群,让教师投身变革的动力在于让其看见自身教学有效性不断提升,只有坚持这条主线,才能让教师摆脱对技术的“本能抗拒”。
学校明确提出,“用技术”只是方法,根本目的在于让教师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保持“学习力”。因此,学校尽可能避免“技术灌输”,让教师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技术优势,从而促进教育教学。
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给全球教育同行一次“重新定义学校、重新定义课堂、重新定义教师、重新定义学习”的机会,哪怕是像哈克里这样的百年老校,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谁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价值,谁能把学习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谁能更及时地满足未来的学习需求,谁就能够赢得未来。
总之,哈克里学校是一所能够折射当下美国最真实教育状态的学校——学校处在变革之中,面对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学校在突破与观望中亦步亦趋,在坚守与改变中小心翼翼,在让学校获得更好的排名与让学生拥有更好的人生之间徘徊犹疑。但,它在改变、在生长、在选择中重新定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古典老派”的学校,却在议程单上赫然写着交流主题——“O2O”(线上到线下)。当传统与未来相遇,这所学校如何应对?
一切从支持教师有效教学开始
在哈克里学校担任校长职务将近20年的约翰逊始终身处无形的压力之下。如何让学校既保持自身传统优势,又能与时俱进,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必须通过主动变革向家长宣告,我们提供的依然是最好的教育”,约翰逊说这话时语气并不轻松,“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但最大的挑战在于教师本能的抗拒,因此我们必须从支持教师有效教学开始。”
哈克里学校有两位技术主管——埃里克和爱德华。他们认为,要改变教师,必须重新定义课堂。他们致力于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工具,从每天一点点改变课堂开始,而不是为了技术而选择技术。
机遇来自于2012年冬天,一场大雪让两位数学教师无法来学校上课,一边是教学进度问题,一边是等待的学生,两位教师一筹莫展。此时,技术教师为他们提供了录制微课的工具,并远程教会了两位教师如何使用。下大雪的那几天,学生通过教师在家录制的每集10分钟的微视频完成了学习目标。
这一事件对教师们的影响很大,他们认为,10分钟的微视频将教学内容提炼成更为精要的几个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按需吸收;微视频增加了提问等互动环节,使教师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在网上看到“自己的老师”,还能穿越空间深入探讨,这让学生们备感亲切……
这次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接受改变。于是,技术主管为每名教师提供了模板,教师按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特长,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管理平台,家长们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技术主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在线学习工具和资源,让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在线互动,实现24小时无边界学习的目的……
谨慎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
技术悄悄地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渐渐地影响学生的学习。2013年,哈克里学校启动高一学生自带iPad等电子设备进学校项目,2014年又推动新一届高一学生加入。约翰逊解释说,我们不急于全面铺开,因为通过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试水,才能让教师处于既不拒绝也不盲目跟风的状态。
对于这个项目,哈克里学校既拥有开放的心态,也保持适度的警醒。约翰逊说,“我不太相信技术的替代性。任何时候,实践体验都非常重要。”他认为,在线教育虽然比较便宜、便捷,但未来依然会有许多家庭为孩子选择有社交环境的学校。不过说到这里,他又显得犹豫起来:“美国选择‘在家上学’方式的人越来越多,想想恐龙都灭绝了,未来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呢?”
在哈克里学校,从校长到技术主管都抓住教师这一核心群体,通过支持其有效教学,并以年级为单位谨慎推开,这是学校拥抱变革实现转型的主要策略。约翰逊说,任何时候“内动力”都是最重要的。
因此,面对变革的时代,哈克里学校更多地关注如何激发师生的内动力,尤其是教师的内动力:学校给教师提供有效的工具,教师可以选择是否使用;学校每年暑假组织技术夏令营,邀请教师们参加,同时将重点锁定在关键人物——中层或项目主管;学校还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电子书,并允许学生下载教师的资料、板书和笔记,这样可以让学生摆脱实体书的限制。
哈克里学校还有一条重要策略,就是绝不把“技术应用”作为指标评价教师。“我们只想推动教师保持学习的动力,而不会用这样的指标去评价教师,不能让这样的规定使教师迷失自我。”两位技术主管如是说。
哈克里学校的启示
在哈克里学校,我们看到了一所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学校如何在转型的道路上前行,而其中有几条启示值得借鉴:
教师是学校变革的关键人群,让教师投身变革的动力在于让其看见自身教学有效性不断提升,只有坚持这条主线,才能让教师摆脱对技术的“本能抗拒”。
学校明确提出,“用技术”只是方法,根本目的在于让教师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保持“学习力”。因此,学校尽可能避免“技术灌输”,让教师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技术优势,从而促进教育教学。
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给全球教育同行一次“重新定义学校、重新定义课堂、重新定义教师、重新定义学习”的机会,哪怕是像哈克里这样的百年老校,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谁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价值,谁能把学习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谁能更及时地满足未来的学习需求,谁就能够赢得未来。
总之,哈克里学校是一所能够折射当下美国最真实教育状态的学校——学校处在变革之中,面对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学校在突破与观望中亦步亦趋,在坚守与改变中小心翼翼,在让学校获得更好的排名与让学生拥有更好的人生之间徘徊犹疑。但,它在改变、在生长、在选择中重新定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