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文本世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本的分析,基于文本涉及的不同层级世界的分析,探寻语篇构建及语篇参与者心理表征等问题。在文本世界理论框架下,该文分析了中国经典唐诗的多层次功能推进及世界转换,得出诗词文本世界多为多层级功能推进,诗词文本世界转换与次级世界的构建引起视点移位,促进读者对诗词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文本世界理论;唐诗;世界转换;功能推进;次级世界
作者简介:赵辰(1988.9-),女,汉族,天津,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文本世界理论是由Paul Werth最先提出,并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其理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经验论和认知心理学中的心理表征概念,后经语言学家Joanna Gavins进一步研究发展和不断完善,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语篇分析。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文本世界理论研究“人类交际的心理构建,该过程包含语篇的产生、接受、整合、语篇参与者心理表征及对文本概念结构的处理和文本交际中各种要素对语篇加工的过程”。[1]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作者与现代读者隔空对话的载体,其中更多含虚实结合的世界,因此,本文以文本世界理论为工具,对唐诗进行认知诗学解读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之一。
一、文本世界理论概述
Werth将文本世界归纳成三个层次:语篇世界,文本世界和次级世界(亚世界)。语篇世界是指话语发生的当前语境,是文本世界发展的基础。该世界包含至少两个参与者,是建立在参与者所处真实的外部语境上的心理建构。[2]文本世界是语篇参与者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在大脑中建构的世界,其中包含世界构建要素和功能推进命题,后者引入新信息,推动文本世界不断发展。在文本世界层级中,参与者通过不断构建心理表征的过程,达到对话语事件的处理与理解。Werth认为次级世界依托于当前文本世界,但它是当前文本世界的偏离。Werth将次级世界划分为三种:指示次级世界、态度次级世界及认识次级世界。[3] Gavins则认为Werth的分类方法并不全面,她认为当文本世界构成要素发生改变产生的新世界是独立的,并不是隶属于原来的文本世界,故将文本世界的偏离成为世界转换和情态世界。这两种分类方法在语篇分析中各有优势,次级世界的概念有利于分析语篇不同世界的地位和性质,而世界转换这一概念对于文本世界构建的动态过程表达的更加清晰。[4]
二、运用文本世界理论解读唐诗
唐诗中富含虚实结合的世界这一特点,给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亦是认知诗学分析的领域之一。该文结合文本世界理论,分析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唐诗文本世界中的多层次功能推进
该诗第一联是两个简单命题,这两句的功能均为情节推进,其中一个为存在过程,另一个则为物质过程,属于第一层次的功能推进。两句组合称为复合命题,属于情节描写,是第二层次的推进。第一联在全诗中担任破题的功能,所以第三层级的功能推进属于起笔推进。第二联前两层次的功能推进与第一联相同,这两句在全诗中的功能是承接作用,故第三层次推进属于承笔推进。第三联是景色描写,该复合命题前两个层次属于景色推进,由于该联描写从情节过渡到景色,所以第三层次属于转笔推进。第四联是诗人的联想,将自己的境遇与古人的境遇相联系,属于情感推进。第五联同样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诗人对自己的发问,抒发了对当下所处逆境的哀怨,同属情感推进。最后一联诗人直抒胸臆,相信自己的理想终会实现。后三联的作用为合笔推进。至此《行路难》的文本世界功能推进结构为:由起笔推进到承笔推进,进而到转笔推进,最终过渡到合笔推进,这也正与古诗的“起承转合”想呼应。这首诗的前三联为写实,后三联则是虚幻,虚实结合,均为引发诗人对信念理想追求而铺垫,最后一联中,诗人的真正意图得以显现,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积极态度的豪情壮志。
(二)唐诗文本世界的转换和诗篇视点移位
与叙事型文本类似,诗词文本世界的转换分为单一世界转换和多层次转换。前者指文本世界要素仅仅发生一次变化,后者指文本世界发生多次转化,要素转变催生次级世界的生成,次级世界可以在此生成新的次级世界,以此类推。诗词的文本世界发生转换会引发诗篇视点移位,进而促成文本世界中心思想的产生。[5]就指示次级世界而言,文本世界构建要素变化导致世界转换,诗词的视点所在的次级指示世界所讲的内容,反映出该诗的主体思想。对于另外两种次级世界,态度和认识次级世界,诗篇焦点从原文本世界移入次级世界,参与者的信念、意向及态度和诗词中提出的假设、或然性等便是该诗的主体思想。
《行路难》便是通过多次世界转换催生出的次级世界,完成诗篇焦点移位,从而体现主体思想。通过诗词前四句,读者可以发现时间为诗人的朋友为其设宴的当天,地点在宴会上,人物是诗人和一众好友,通过“金樽清酒”等事物,不难看出诗人的朋友一掷千金为李白设宴送行,气氛颇为欢乐。但接下来“心茫然”功能命题的推进,描写出诗人郁郁寡欢不得志的心情。第三联地点发生转变,世界转换产生新的指示次级世界,此句中的“黄河”象征诗人入仕不顺,操守排挤,抱负不得以施展,标志着文本世界中的要素发生了转变,导致新世界的产生。诗人又一次跨越时空,诗人回想起两位大有作为的古人,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终遇文王;伊尹,在受商汤重用之前曾梦见乘船绕日月而过。结合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信心倍增。第五联视角重回现实,新的指示次级世界表明诗人重拾信心的同时,也深深的焦虑着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显示出诗人积极探索却又迷茫不定的状态。最后一联的两句是两个态度次级世界,抒发了诗人的愿望,表明了黑暗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理想实现的阻遏,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力图摆脱苦闷的强大精神力量。诗篇视觉焦点从原来的文本世界中偏移到态度次级世界中,继而促成诗词主题的实现。
三、结语
文本世界理论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唐诗语篇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诗词主题思想的解读过程中,文本世界中功能命题多层次推进,从叙事角度推动情节发展;文本视界转换和次级世界的构建,导致诗词视觉焦点从原有世界偏移到新的世界,从而使诗词主题现实化。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分析古诗词不仅仅帮助读者以新的路径理解作品,更能使读者深刻理解诗词主体思想,并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愫。
参考文献:
[1]Gavins, J. Text World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 2007.
[2]Werth, P. Text Worlds: 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 [M]. London: Longman, 1999.
[3]Werth, P. World enough and time: Deictic spac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ose. In P. Verdok
关键词:文本世界理论;唐诗;世界转换;功能推进;次级世界
作者简介:赵辰(1988.9-),女,汉族,天津,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文本世界理论是由Paul Werth最先提出,并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其理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经验论和认知心理学中的心理表征概念,后经语言学家Joanna Gavins进一步研究发展和不断完善,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语篇分析。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文本世界理论研究“人类交际的心理构建,该过程包含语篇的产生、接受、整合、语篇参与者心理表征及对文本概念结构的处理和文本交际中各种要素对语篇加工的过程”。[1]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作者与现代读者隔空对话的载体,其中更多含虚实结合的世界,因此,本文以文本世界理论为工具,对唐诗进行认知诗学解读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之一。
一、文本世界理论概述
Werth将文本世界归纳成三个层次:语篇世界,文本世界和次级世界(亚世界)。语篇世界是指话语发生的当前语境,是文本世界发展的基础。该世界包含至少两个参与者,是建立在参与者所处真实的外部语境上的心理建构。[2]文本世界是语篇参与者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在大脑中建构的世界,其中包含世界构建要素和功能推进命题,后者引入新信息,推动文本世界不断发展。在文本世界层级中,参与者通过不断构建心理表征的过程,达到对话语事件的处理与理解。Werth认为次级世界依托于当前文本世界,但它是当前文本世界的偏离。Werth将次级世界划分为三种:指示次级世界、态度次级世界及认识次级世界。[3] Gavins则认为Werth的分类方法并不全面,她认为当文本世界构成要素发生改变产生的新世界是独立的,并不是隶属于原来的文本世界,故将文本世界的偏离成为世界转换和情态世界。这两种分类方法在语篇分析中各有优势,次级世界的概念有利于分析语篇不同世界的地位和性质,而世界转换这一概念对于文本世界构建的动态过程表达的更加清晰。[4]
二、运用文本世界理论解读唐诗
唐诗中富含虚实结合的世界这一特点,给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亦是认知诗学分析的领域之一。该文结合文本世界理论,分析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唐诗文本世界中的多层次功能推进
该诗第一联是两个简单命题,这两句的功能均为情节推进,其中一个为存在过程,另一个则为物质过程,属于第一层次的功能推进。两句组合称为复合命题,属于情节描写,是第二层次的推进。第一联在全诗中担任破题的功能,所以第三层级的功能推进属于起笔推进。第二联前两层次的功能推进与第一联相同,这两句在全诗中的功能是承接作用,故第三层次推进属于承笔推进。第三联是景色描写,该复合命题前两个层次属于景色推进,由于该联描写从情节过渡到景色,所以第三层次属于转笔推进。第四联是诗人的联想,将自己的境遇与古人的境遇相联系,属于情感推进。第五联同样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诗人对自己的发问,抒发了对当下所处逆境的哀怨,同属情感推进。最后一联诗人直抒胸臆,相信自己的理想终会实现。后三联的作用为合笔推进。至此《行路难》的文本世界功能推进结构为:由起笔推进到承笔推进,进而到转笔推进,最终过渡到合笔推进,这也正与古诗的“起承转合”想呼应。这首诗的前三联为写实,后三联则是虚幻,虚实结合,均为引发诗人对信念理想追求而铺垫,最后一联中,诗人的真正意图得以显现,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积极态度的豪情壮志。
(二)唐诗文本世界的转换和诗篇视点移位
与叙事型文本类似,诗词文本世界的转换分为单一世界转换和多层次转换。前者指文本世界要素仅仅发生一次变化,后者指文本世界发生多次转化,要素转变催生次级世界的生成,次级世界可以在此生成新的次级世界,以此类推。诗词的文本世界发生转换会引发诗篇视点移位,进而促成文本世界中心思想的产生。[5]就指示次级世界而言,文本世界构建要素变化导致世界转换,诗词的视点所在的次级指示世界所讲的内容,反映出该诗的主体思想。对于另外两种次级世界,态度和认识次级世界,诗篇焦点从原文本世界移入次级世界,参与者的信念、意向及态度和诗词中提出的假设、或然性等便是该诗的主体思想。
《行路难》便是通过多次世界转换催生出的次级世界,完成诗篇焦点移位,从而体现主体思想。通过诗词前四句,读者可以发现时间为诗人的朋友为其设宴的当天,地点在宴会上,人物是诗人和一众好友,通过“金樽清酒”等事物,不难看出诗人的朋友一掷千金为李白设宴送行,气氛颇为欢乐。但接下来“心茫然”功能命题的推进,描写出诗人郁郁寡欢不得志的心情。第三联地点发生转变,世界转换产生新的指示次级世界,此句中的“黄河”象征诗人入仕不顺,操守排挤,抱负不得以施展,标志着文本世界中的要素发生了转变,导致新世界的产生。诗人又一次跨越时空,诗人回想起两位大有作为的古人,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终遇文王;伊尹,在受商汤重用之前曾梦见乘船绕日月而过。结合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信心倍增。第五联视角重回现实,新的指示次级世界表明诗人重拾信心的同时,也深深的焦虑着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显示出诗人积极探索却又迷茫不定的状态。最后一联的两句是两个态度次级世界,抒发了诗人的愿望,表明了黑暗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理想实现的阻遏,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力图摆脱苦闷的强大精神力量。诗篇视觉焦点从原来的文本世界中偏移到态度次级世界中,继而促成诗词主题的实现。
三、结语
文本世界理论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唐诗语篇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诗词主题思想的解读过程中,文本世界中功能命题多层次推进,从叙事角度推动情节发展;文本视界转换和次级世界的构建,导致诗词视觉焦点从原有世界偏移到新的世界,从而使诗词主题现实化。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分析古诗词不仅仅帮助读者以新的路径理解作品,更能使读者深刻理解诗词主体思想,并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愫。
参考文献:
[1]Gavins, J. Text World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 2007.
[2]Werth, P. Text Worlds: 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 [M]. London: Longman, 1999.
[3]Werth, P. World enough and time: Deictic spac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ose. In P. Verd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