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zhu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卢亚斐(1993.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1
  老子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养生的创始人。《道德经》有特殊的生命理性,引导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注人们的生存处境。老子强调修炼心性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道”教人修心,达到无私、宽容、恬淡、不争的精神境界,强调要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排除杂念、心无旁骛,达到“自然”状态,一种不加修饰的初始状态。
  一、遵道守德——养生原则
  (一)遵循“道”,道法自然
  《老子》区区五千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道”来展开。何为“道”?《老子》在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但人们无法言说。在二十五章,他对“道”又阐发自己的见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中有一种未知物先天地而生,浑然一体,无声无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行,是万物的根源,他给这种未知物起名为“道”。“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惟恍惟惚”的神秘名词,是生命的起源,是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轨迹。“天乃道,道乃久”,只有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从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可以窥探出其养生原则:人要顺应自然,与万物协调发展。
  (二)守道即守德
  在老子看来,德不仅是君子圣人必备品质,而为“遵道”提供准则,“有道者”是一个有高度修养境界的有德人。上善若水,老子把具有最高品格的有德人比作是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本,滋养万物。水具有柔弱的特征,反之,它又是最坚韧的物质。越有强健体魄的人,身体就越柔软,如果外表粗放强壮,往往不堪一击。水有“不争”的属性,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提到:“善利万物而不争。”养生是治善修德的过程。《黄帝内经》:“黄帝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真人”掌握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吸收精灵之气,超然脱俗,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因此可以与天同寿,这是他修道的结果。老子把德行深厚的人比作婴儿,这更加印证了,婴儿的混朴纯真是自然的最佳状态,也是修身养性的目标。婴儿身体柔软,精气充沛,心灵凝聚,如果人们的精神状态能返回婴儿般的纯真柔和,必能实践“长生久视之道”。
  “遵道”是践行老子养生理论的核心,顺应自然,“守德”是养生的行为准则,“不争”是有德者表现。
  二、无欲、气和、柔弱、以静养动——养生方法
  (一)少私寡欲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姑去彼取此。”老子提倡世人过无欲的生活,要达到心神宁静的精神状态,必须戒除心中欲望。欲望指贪欲,而不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欲望。每个人都有欲望,会为之努力追求,人们会赞许这些“追梦者”。但若欲望过剩,一味追名逐利,不仅心理会负担沉重,身体也会疲劳受损。现代人为什么幸福感缺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欲望。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内心已经被无休止的欲望填充,对金钱的追求,情色的追求,权力的追求等等。
  (二)冲气以为和
  古代人很注重阴阳调和,阴阳失衡对身体功能产生很大的障碍。每个个体的阴阳成分不一,追根究底要达到“冲气以为和”。要宠辱不惊,切勿大喜大悲,《黄帝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任何不当的情绪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要心态平和,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专气致柔、“不争”
  《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要精神和肉体合二为一,像婴儿刚出生,精气充和而形体柔顺,是理想的身体状况。没有“我”的概念,没有欲望、杂念,可谓“无知者”。老子特别推崇人们都返回这种混沌的无意识状态,精气饱满,摒弃心中的杂质,沉浸于内心的宁静世界,调和身体的阴阳之气,与自然和谐统一。“调息制气”,排除周围的一切干扰,心神宁静自然,老子注重“气”的作用,气是人体重要的能量,保证身体各项功能的有序运作。传统养生认为,气能促进人体血液的生成和循环,气虚则身体机能下降,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气,是自然万物的组成成分,是人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人与自然界不断进行气体交换,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以静养动
  生命中静与动是两个相互对立方面,又是相互依赖的统一体。静是内心能量积蓄,动是身体外在的活动,“静”如同一块海绵,吸收你内心杂质。“动”是生命的运行常态,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发展,瑜伽最核心的就是“守静”,静坐是练习瑜伽的关键。当摒弃心中所有杂念时,就有回归自然的冲动和愿望。人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追求内心的宁静,给心灵一方净土,保持动态中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老子著,黄瑞云评注:《老子本原》[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事,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心境;而贬之者谓之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则不然,唐宋之诗并无优劣之分。唐诗脍炙人口,宋诗也不乏名篇,二者各有千秋。本文认为,唐宋诗主要有两个区别:一是唐诗主情,以韵胜,宋诗主理,以意胜;二是唐诗自然,意境浑成;宋诗深折,才华横溢。  关键词:唐宋诗;意象;不同  作者简介:程晓倩(1996-),女,汉,湖北宜昌人,本科,研究方向:
摘 要:赋在汉代盛行,文人竞相创作,其状物对象对前代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汉大赋体现汉王朝一统天下的高度自信,东汉赋渐渐由歌功颂德转向关注个体感受,更加注重体物抒情,这些意象中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值得去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草类是汉赋中植物描写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灵芝在汉赋原文中出现过7次,汉赋中的芝草具有药用价值和祥瑞之意。  关键词:汉赋;植物;文化内涵;功能  作者简介:邴琴(1
该论文从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的状况出发,就中国目前人事管理工作和人才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在阅读大量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以下几
该论文对哈市住宅建设和消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诸如住宅生产、住宅供应、金融支持、售后服务等敏感问题进行了剖析.预测并量化了2000年后哈市住宅建设的相应指标.对制约哈
行政监督是国家监督的核心内容,行政监督制度创新是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环节。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我国行政监督委托代理关系及其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
作者简介:郭爱萍(1992.9-),女,汉族,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1  一、从戏剧中脱胎的热戏  不得不叹服吴承恩是个驾驭语言文字的天才,在《西游记》中不乏作者仅作插科打诨所用的情节,其中渗透着作者的苏北方言。  首先书中有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第二十六回中,三星福禄
期刊
摘 要:《子罕》篇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对该句的释意和辨析,历来争议不断。孔子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极重要的人物,《论语》一书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以《论语》整个文本所体现的语境和所形成的孔子思想体系为背景来辨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从语言结构和句法来看,“罕”即少,“与”为介词,释意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命”、“仁”;从《论语》中体现出“仁”、“利”及“命”思想内涵和文本展现语境来看,“罕”
摘 要:现代社会中,一些对老子哲学智慧不了解的人,往往误解甚至故意曲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将这种高深的生命智慧简单地以“无所作为”、“不管”、“由着”等来解释、理解。本文针对这种世俗偏见,从分析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出发,阐述其“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内涵,在真正理解老子“无为”哲学智慧的基础上,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得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实践。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  [中图分
该文在建立广东省普通高等教学状态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单项指标统计分析系统把收集到的原始状态数据转换为状态指标,然后从多维评估、综合评估和相对效率评估三方面,对该省
该文针对中国国防科技预研计划和组织管理的基本特点,结合预研项目管理实践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对国内外科技平估方法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预先研究管理的特点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