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卢亚斐(1993.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1
老子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养生的创始人。《道德经》有特殊的生命理性,引导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注人们的生存处境。老子强调修炼心性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道”教人修心,达到无私、宽容、恬淡、不争的精神境界,强调要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排除杂念、心无旁骛,达到“自然”状态,一种不加修饰的初始状态。
一、遵道守德——养生原则
(一)遵循“道”,道法自然
《老子》区区五千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道”来展开。何为“道”?《老子》在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但人们无法言说。在二十五章,他对“道”又阐发自己的见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中有一种未知物先天地而生,浑然一体,无声无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行,是万物的根源,他给这种未知物起名为“道”。“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惟恍惟惚”的神秘名词,是生命的起源,是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轨迹。“天乃道,道乃久”,只有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从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可以窥探出其养生原则:人要顺应自然,与万物协调发展。
(二)守道即守德
在老子看来,德不仅是君子圣人必备品质,而为“遵道”提供准则,“有道者”是一个有高度修养境界的有德人。上善若水,老子把具有最高品格的有德人比作是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本,滋养万物。水具有柔弱的特征,反之,它又是最坚韧的物质。越有强健体魄的人,身体就越柔软,如果外表粗放强壮,往往不堪一击。水有“不争”的属性,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提到:“善利万物而不争。”养生是治善修德的过程。《黄帝内经》:“黄帝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真人”掌握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吸收精灵之气,超然脱俗,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因此可以与天同寿,这是他修道的结果。老子把德行深厚的人比作婴儿,这更加印证了,婴儿的混朴纯真是自然的最佳状态,也是修身养性的目标。婴儿身体柔软,精气充沛,心灵凝聚,如果人们的精神状态能返回婴儿般的纯真柔和,必能实践“长生久视之道”。
“遵道”是践行老子养生理论的核心,顺应自然,“守德”是养生的行为准则,“不争”是有德者表现。
二、无欲、气和、柔弱、以静养动——养生方法
(一)少私寡欲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姑去彼取此。”老子提倡世人过无欲的生活,要达到心神宁静的精神状态,必须戒除心中欲望。欲望指贪欲,而不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欲望。每个人都有欲望,会为之努力追求,人们会赞许这些“追梦者”。但若欲望过剩,一味追名逐利,不仅心理会负担沉重,身体也会疲劳受损。现代人为什么幸福感缺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欲望。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内心已经被无休止的欲望填充,对金钱的追求,情色的追求,权力的追求等等。
(二)冲气以为和
古代人很注重阴阳调和,阴阳失衡对身体功能产生很大的障碍。每个个体的阴阳成分不一,追根究底要达到“冲气以为和”。要宠辱不惊,切勿大喜大悲,《黄帝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任何不当的情绪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要心态平和,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专气致柔、“不争”
《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要精神和肉体合二为一,像婴儿刚出生,精气充和而形体柔顺,是理想的身体状况。没有“我”的概念,没有欲望、杂念,可谓“无知者”。老子特别推崇人们都返回这种混沌的无意识状态,精气饱满,摒弃心中的杂质,沉浸于内心的宁静世界,调和身体的阴阳之气,与自然和谐统一。“调息制气”,排除周围的一切干扰,心神宁静自然,老子注重“气”的作用,气是人体重要的能量,保证身体各项功能的有序运作。传统养生认为,气能促进人体血液的生成和循环,气虚则身体机能下降,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气,是自然万物的组成成分,是人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人与自然界不断进行气体交换,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以静养动
生命中静与动是两个相互对立方面,又是相互依赖的统一体。静是内心能量积蓄,动是身体外在的活动,“静”如同一块海绵,吸收你内心杂质。“动”是生命的运行常态,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发展,瑜伽最核心的就是“守静”,静坐是练习瑜伽的关键。当摒弃心中所有杂念时,就有回归自然的冲动和愿望。人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追求内心的宁静,给心灵一方净土,保持动态中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老子著,黄瑞云评注:《老子本原》[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1
老子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养生的创始人。《道德经》有特殊的生命理性,引导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注人们的生存处境。老子强调修炼心性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道”教人修心,达到无私、宽容、恬淡、不争的精神境界,强调要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排除杂念、心无旁骛,达到“自然”状态,一种不加修饰的初始状态。
一、遵道守德——养生原则
(一)遵循“道”,道法自然
《老子》区区五千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道”来展开。何为“道”?《老子》在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但人们无法言说。在二十五章,他对“道”又阐发自己的见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中有一种未知物先天地而生,浑然一体,无声无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行,是万物的根源,他给这种未知物起名为“道”。“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惟恍惟惚”的神秘名词,是生命的起源,是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轨迹。“天乃道,道乃久”,只有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从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可以窥探出其养生原则:人要顺应自然,与万物协调发展。
(二)守道即守德
在老子看来,德不仅是君子圣人必备品质,而为“遵道”提供准则,“有道者”是一个有高度修养境界的有德人。上善若水,老子把具有最高品格的有德人比作是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本,滋养万物。水具有柔弱的特征,反之,它又是最坚韧的物质。越有强健体魄的人,身体就越柔软,如果外表粗放强壮,往往不堪一击。水有“不争”的属性,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提到:“善利万物而不争。”养生是治善修德的过程。《黄帝内经》:“黄帝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真人”掌握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吸收精灵之气,超然脱俗,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因此可以与天同寿,这是他修道的结果。老子把德行深厚的人比作婴儿,这更加印证了,婴儿的混朴纯真是自然的最佳状态,也是修身养性的目标。婴儿身体柔软,精气充沛,心灵凝聚,如果人们的精神状态能返回婴儿般的纯真柔和,必能实践“长生久视之道”。
“遵道”是践行老子养生理论的核心,顺应自然,“守德”是养生的行为准则,“不争”是有德者表现。
二、无欲、气和、柔弱、以静养动——养生方法
(一)少私寡欲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姑去彼取此。”老子提倡世人过无欲的生活,要达到心神宁静的精神状态,必须戒除心中欲望。欲望指贪欲,而不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欲望。每个人都有欲望,会为之努力追求,人们会赞许这些“追梦者”。但若欲望过剩,一味追名逐利,不仅心理会负担沉重,身体也会疲劳受损。现代人为什么幸福感缺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欲望。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内心已经被无休止的欲望填充,对金钱的追求,情色的追求,权力的追求等等。
(二)冲气以为和
古代人很注重阴阳调和,阴阳失衡对身体功能产生很大的障碍。每个个体的阴阳成分不一,追根究底要达到“冲气以为和”。要宠辱不惊,切勿大喜大悲,《黄帝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任何不当的情绪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要心态平和,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专气致柔、“不争”
《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要精神和肉体合二为一,像婴儿刚出生,精气充和而形体柔顺,是理想的身体状况。没有“我”的概念,没有欲望、杂念,可谓“无知者”。老子特别推崇人们都返回这种混沌的无意识状态,精气饱满,摒弃心中的杂质,沉浸于内心的宁静世界,调和身体的阴阳之气,与自然和谐统一。“调息制气”,排除周围的一切干扰,心神宁静自然,老子注重“气”的作用,气是人体重要的能量,保证身体各项功能的有序运作。传统养生认为,气能促进人体血液的生成和循环,气虚则身体机能下降,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气,是自然万物的组成成分,是人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人与自然界不断进行气体交换,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以静养动
生命中静与动是两个相互对立方面,又是相互依赖的统一体。静是内心能量积蓄,动是身体外在的活动,“静”如同一块海绵,吸收你内心杂质。“动”是生命的运行常态,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发展,瑜伽最核心的就是“守静”,静坐是练习瑜伽的关键。当摒弃心中所有杂念时,就有回归自然的冲动和愿望。人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追求内心的宁静,给心灵一方净土,保持动态中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老子著,黄瑞云评注:《老子本原》[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