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余映潮老师把积累视作“课堂教学之魂”,足见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积累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手段。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能力增长不快,症结之一大概就在积累不足上。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读、背、抄结合,丰富积累
读:要让学生重视语言学习,首先要让他们懂得学习语言的重要意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出好作文,没有充分的语言积累行吗?上语文课是为了学会运用汉语言,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表达出来。可以说,掌握语文这门工具课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汉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学习语言的成功之路。所以说,要学好语文就一定要多读,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词汇、增强语感的目的。
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该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加大读书的实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背: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抄:2014年12月我倾听并学习余映潮老师的课,余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重视语言、语文知识点的积累。如果课文和学生呈现以下几种情况,则完全可以先用“抄”的方法为教学打下基础:如果课文太难,但表达富有哲理的;如果课文太难,但表达极有文采的;如果课文太简单,但有“抄”的潜力可以挖掘的;如果学生层次偏低,其理解能力距离课文的深理解层面还有一定距离的。这样读、诵、抄结合起来就会给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抄”后每天语文课及时检查,这样循环反复,学生才会实有收获。
二、赏析寻读,说说积累
看过余映潮老师教的《孔乙己》的案例,我深受启发,在教学《列
夫?托尔斯泰》“研读赏析”环节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首先利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眼神的深刻锐利。然后速读第六至八自然段,寻找提取出表达托尔斯泰眼神锐利的比喻句组合成小诗,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动情朗读,体会其精神韵致。
学生寻读后,品味理解并尝试写作,积累优美的夸张句、比喻句,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交流创新的小诗,积累语言,学习效果非常好。
“大语文观”提示我们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一本语文书,哪怕学生能倒背如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的灵性的语言。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实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引进社会上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锻炼胆识。
因此,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补充创造,扩宽积累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特别是美文美句的摘抄,应成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单调写的摘抄会让学生有所逆反,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且有好的效果呢?多做变式训练。例如:我在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要求学生把这首曲,扩写成一篇散文,并写好下水文示范,这种曲变文的改变,要求学生对文字有敏锐的审美发现,调动原积累,对写作是个崭新的挑战。这样的语言积累是一种创造性的积累,既读懂了曲,又调动了积累,在鉴赏之后创新运用。会用,是积累的最高目标。
四、开拓资源,运用积累
课文中的写作资源相当丰富,可利用文中描写的环境、人物情节、材料等,或描写画面,或重写结尾,既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运用积累,训练了写作技能。
师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一起写作,及时传递语言,使教与学的效益有所提高,既巩固了积累,又使新旧交融,提高写作能力。
五、整理资源,归类积累
教材中、课外阅读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语言珍珠,将不同的内容汇总作专题性积累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我引导学生在摘记本上,做十个材料的汇总,包括“开头结尾篇”“写景篇”“写事篇”“写人篇”“名言警句篇”“细节描写篇”“修辞篇”“蕴义深刻篇”,让学生不断扩充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满分作文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他们从哪些方面积累语言、提升作文层次。
重视积累,学会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能力增长不快,症结之一大概就在积累不足上。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读、背、抄结合,丰富积累
读:要让学生重视语言学习,首先要让他们懂得学习语言的重要意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出好作文,没有充分的语言积累行吗?上语文课是为了学会运用汉语言,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表达出来。可以说,掌握语文这门工具课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汉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学习语言的成功之路。所以说,要学好语文就一定要多读,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词汇、增强语感的目的。
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该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加大读书的实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背: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抄:2014年12月我倾听并学习余映潮老师的课,余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重视语言、语文知识点的积累。如果课文和学生呈现以下几种情况,则完全可以先用“抄”的方法为教学打下基础:如果课文太难,但表达富有哲理的;如果课文太难,但表达极有文采的;如果课文太简单,但有“抄”的潜力可以挖掘的;如果学生层次偏低,其理解能力距离课文的深理解层面还有一定距离的。这样读、诵、抄结合起来就会给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抄”后每天语文课及时检查,这样循环反复,学生才会实有收获。
二、赏析寻读,说说积累
看过余映潮老师教的《孔乙己》的案例,我深受启发,在教学《列
夫?托尔斯泰》“研读赏析”环节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首先利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眼神的深刻锐利。然后速读第六至八自然段,寻找提取出表达托尔斯泰眼神锐利的比喻句组合成小诗,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动情朗读,体会其精神韵致。
学生寻读后,品味理解并尝试写作,积累优美的夸张句、比喻句,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交流创新的小诗,积累语言,学习效果非常好。
“大语文观”提示我们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一本语文书,哪怕学生能倒背如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的灵性的语言。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实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引进社会上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锻炼胆识。
因此,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补充创造,扩宽积累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特别是美文美句的摘抄,应成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单调写的摘抄会让学生有所逆反,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且有好的效果呢?多做变式训练。例如:我在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要求学生把这首曲,扩写成一篇散文,并写好下水文示范,这种曲变文的改变,要求学生对文字有敏锐的审美发现,调动原积累,对写作是个崭新的挑战。这样的语言积累是一种创造性的积累,既读懂了曲,又调动了积累,在鉴赏之后创新运用。会用,是积累的最高目标。
四、开拓资源,运用积累
课文中的写作资源相当丰富,可利用文中描写的环境、人物情节、材料等,或描写画面,或重写结尾,既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运用积累,训练了写作技能。
师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一起写作,及时传递语言,使教与学的效益有所提高,既巩固了积累,又使新旧交融,提高写作能力。
五、整理资源,归类积累
教材中、课外阅读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语言珍珠,将不同的内容汇总作专题性积累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我引导学生在摘记本上,做十个材料的汇总,包括“开头结尾篇”“写景篇”“写事篇”“写人篇”“名言警句篇”“细节描写篇”“修辞篇”“蕴义深刻篇”,让学生不断扩充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满分作文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他们从哪些方面积累语言、提升作文层次。
重视积累,学会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