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情”是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内涵之一,它可以使沉闷的课堂充满勃勃的生机,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生动、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用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将祖国的语言激情演绎。李镇西教师说过一句话,“教育者应是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谴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教师带着一股激情走进课堂,学生会因教师的激情而兴致盎然。教师需要用激情式的语言、激情式的心态去实施教学。
一、精彩亮相,激情点燃课堂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导演”的教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应该是魅力无限、光芒四射的,来到教室和学生们在一起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们的中心,具有无限的引力。这种引力,如果用“定格”手法形容,就像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绘的说书艺人王小玉一样,往台上一站,眼睛向台下一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这就要求教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仪容,调整好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注重先入为主,尽量一走上讲台,一亮嗓门,就有一股强大的气场,成为学生瞩目的焦点。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情绪的调动,比如,要求值日生声音洪亮,学生站姿端正,行礼时声音铿锵有力。所以,学生在上语文课之前,激情已被点燃,精神状态已调整到最好,接下来就能以积极、亢奋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
二、用好导语,激情导入课堂
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我用“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记忆里,爸爸的花儿却落了。”上课伊始,学生的情绪就被淡淡的爱与哀愁笼罩,奠定了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提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诗:“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地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大成人,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上课了,教师先深情朗诵,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经过这样的渲染,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一大半。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教师要用好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充满诗情画意,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以情诱情,激情演绎课堂
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活跃充实、别开生面的。2004年,我在开县听一位教师上蒲松龄的《狼》,就被教师那富有激情地课堂教学氛围所吸引。只见教师情绪激昂、言语诙谐、动作幽默夸张,举手投足之间洋溢着激情和个性的风采,把单调、沉闷的文言文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加了收获。不少学生还因此产生了灵感、创意,进而自觉地发展和运用知识。那堂课,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高度认同,像这样激情演绎课堂的教师又怎能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一堂课,教师要饱含感情,真情投入,以情诱情,以情传情,充分展示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学生才会情思萌动,有感而发,与教师共度“激情燃烧的岁月”,才会常有意料之外的精彩。如我在教学《读红色经典,学保尔精神,悟成长真谛》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句自创的“名言警句”,为了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我首先用激情的语言渲染氛围,我手中拿着五种颜色的彩色粉笔,对学生说:“同学们,教师准备了五种颜色的笔,一方黑色的土地,让我们用五彩的笔,在这方黑色的沃土上,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请同学们走上讲台,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写下你想对自己或者同学们说的励志名言、真情寄语。”话音一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挤上讲台,找到一块位置就开始写。不一会儿,黑板上就涂满了孩子们的五彩斑斓的“名言”。不少孩子的感悟之深、见解之独特,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精彩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加上我颇富激情的点评,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四、精彩结尾,激情走出课堂
一堂完美的语文课,能使教师和学生自始至终都是“激情满怀”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让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例如,《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伟人触景生情后写成的见物抒志的词。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千年前的屈子对着茫茫苍天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天问》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感伤与无奈,也读出了千年的沉重与千年的孤独。面对苍茫大地与壮丽河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在这首词里我们或许会读出词人的一丝惆怅,但更多的应该是伟人那主宰天地的壮志与豪情。同学们也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的年纪,也应有‘到中流击水’的豪迈。世界是你们的,但世界是属于有伟大志向的奋斗者的!”这一结尾上连屈原,中接毛泽东,下启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课堂结尾就是要沿着课堂情感发展的趋势,将情感向前推进一步,或向下深入一层,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强大力量。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激情的,它需要教师充满激情于文本,洋溢激情于课堂,点燃激情与学生。只有当我们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浓厚的求知欲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突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性,营造快乐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精彩亮相,激情点燃课堂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导演”的教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应该是魅力无限、光芒四射的,来到教室和学生们在一起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们的中心,具有无限的引力。这种引力,如果用“定格”手法形容,就像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绘的说书艺人王小玉一样,往台上一站,眼睛向台下一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这就要求教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仪容,调整好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注重先入为主,尽量一走上讲台,一亮嗓门,就有一股强大的气场,成为学生瞩目的焦点。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情绪的调动,比如,要求值日生声音洪亮,学生站姿端正,行礼时声音铿锵有力。所以,学生在上语文课之前,激情已被点燃,精神状态已调整到最好,接下来就能以积极、亢奋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
二、用好导语,激情导入课堂
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我用“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记忆里,爸爸的花儿却落了。”上课伊始,学生的情绪就被淡淡的爱与哀愁笼罩,奠定了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提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诗:“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地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大成人,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上课了,教师先深情朗诵,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经过这样的渲染,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一大半。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教师要用好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充满诗情画意,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以情诱情,激情演绎课堂
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活跃充实、别开生面的。2004年,我在开县听一位教师上蒲松龄的《狼》,就被教师那富有激情地课堂教学氛围所吸引。只见教师情绪激昂、言语诙谐、动作幽默夸张,举手投足之间洋溢着激情和个性的风采,把单调、沉闷的文言文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加了收获。不少学生还因此产生了灵感、创意,进而自觉地发展和运用知识。那堂课,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高度认同,像这样激情演绎课堂的教师又怎能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一堂课,教师要饱含感情,真情投入,以情诱情,以情传情,充分展示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学生才会情思萌动,有感而发,与教师共度“激情燃烧的岁月”,才会常有意料之外的精彩。如我在教学《读红色经典,学保尔精神,悟成长真谛》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句自创的“名言警句”,为了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我首先用激情的语言渲染氛围,我手中拿着五种颜色的彩色粉笔,对学生说:“同学们,教师准备了五种颜色的笔,一方黑色的土地,让我们用五彩的笔,在这方黑色的沃土上,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请同学们走上讲台,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写下你想对自己或者同学们说的励志名言、真情寄语。”话音一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挤上讲台,找到一块位置就开始写。不一会儿,黑板上就涂满了孩子们的五彩斑斓的“名言”。不少孩子的感悟之深、见解之独特,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精彩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加上我颇富激情的点评,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四、精彩结尾,激情走出课堂
一堂完美的语文课,能使教师和学生自始至终都是“激情满怀”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让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例如,《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伟人触景生情后写成的见物抒志的词。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千年前的屈子对着茫茫苍天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天问》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感伤与无奈,也读出了千年的沉重与千年的孤独。面对苍茫大地与壮丽河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在这首词里我们或许会读出词人的一丝惆怅,但更多的应该是伟人那主宰天地的壮志与豪情。同学们也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的年纪,也应有‘到中流击水’的豪迈。世界是你们的,但世界是属于有伟大志向的奋斗者的!”这一结尾上连屈原,中接毛泽东,下启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课堂结尾就是要沿着课堂情感发展的趋势,将情感向前推进一步,或向下深入一层,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强大力量。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激情的,它需要教师充满激情于文本,洋溢激情于课堂,点燃激情与学生。只有当我们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浓厚的求知欲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突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性,营造快乐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