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之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乡土地理材料是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生动与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它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
  因此,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在此过程中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增强地理教学活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并且有机地把这些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呢?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丰富的,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多的,通常情况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各种馆室、礼堂、球场、宿舍、景点绿地、学校网站、信息中心;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无形的资源,如校内人文资源、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职工和学生;也包括传统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学科课程的教材,教参、教辅和练习册。校外课程资源包括了校外各种指导地方课程的力量,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其他有形和无形资源。这些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政治、经济、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和场地,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场所,也包括历史名胜、革命光荣传统、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还包括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技能技艺的各方人士、能工巧匠。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为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地方课程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本文主要谈的是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二、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教师、学生共同的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地理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发挥效益的水平。实现地理教育功能,有赖于广大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相关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利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这项工作,必须下工夫长期积累材料,首先要先熟悉地理课程标准,还要学习先进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当然,乡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对于我们所生活的某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工农业生产现状以及交通资源等情况进行调查。而且要尽可能的掌握各地的地理发展情况,准备第一手的资料,并且紧跟时代,时时更新;再者,老师要作好备课工作,深入钻研教材,并且思考当地哪些材料与本课内容相关,如何能够巧妙地把乡土材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等,并且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给学生基本的地理观察知识以及社会、野外调查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
  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整合乡土资源,构建乡土校本课程
  为了落实课改的要求,我校正积极开发乡土校本课程。
  对于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具体的方法,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开展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方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二是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地方课程素材;三是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合理建设;四是鉴别和利用校外地方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工厂、农村、部队、企事业单位、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四、结合乡土材料,激活课堂教学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不同的地理事物是可以类比的。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并且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如在讲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时,学生一时不能理解,笔者就以同学们到河里游泳为例:夏天下到河水里感到很凉,上岸后躺在沙子上,感到很暖和,进而指明沙子代表"陆地",河水代表"海洋",因为同学们夏季大多到河里游过泳,有亲身感受,很快就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五、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三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内容标准中,有很多标准和活动建议主要基于对乡土地理的研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安排学生社会调查,例如讲授气候,就要求他们对学校或者家庭周围的气候情况做观察记录,包括温度,降水。对一年的气温、降水总趋势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印象,也可以向长辈请教。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调查,大家对于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就会有很深刻的认识。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户外考察;再如学习工业生产活动时,难点在于对概念的理解。因此,笔者就组织学生去内坑西部的安泰建材公司及东部的华龙制鞋厂进行调查,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而且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加深学生对家乡经济的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编写乡土校本课程,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人感到以上观点还很肤浅,还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一堂课的不同教法,阐述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生态环境的创设,以期创设一种师生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态课堂。  【关键词】:生态课堂 地理 师生  当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角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生态元素,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不是预设好的课堂,而是随时变化适时调整的课堂,教师上课不是沿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模式机械化操作,而应
【摘要】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师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重要,本文笔者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联系实际教学,着重构建了几种互动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关键词:互动教学 策略 探究  按照互动教学中的主体构成划分,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而这两种互动课堂效果更好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而在构建的教学策略中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是一种快乐,创新是一种享受。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  为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历史课堂改革。实施"自主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着眼于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努力搭建好平台,为学生自主创造条件,只有有了自主创造的条件才有可能创新,自主的条件越优越,引导激发的
期刊
摘要:"图画"教学法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运用的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大有裨益。  关键词:图画 教学法 读图能力 教学效果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挂图是教学中特有的教具,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图画教学"是老师在讲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与本节教学有关的"图"或"画",这些"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也说过,"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导趣,就是教师巧妙地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重点,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可从历史典故、诗词歌曲、投影录像、图片资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投入新课题学习,使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
期刊
【摘 要】新高考下教材在历史复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对教材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的编写特点,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理解教材的历史概念,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能力,在高考中取得满意成绩。  【关键词】 新高考 利用 教材  《历史考试大纲》具体提出了四大能力要求,新课标高考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和创新精神,高考试卷注重考查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
摘要:中国文字历史悠久,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可如今中学生对中国文字传统的写法有所改造,特别是在试卷上所反映出来的错别字可谓花样百出。本文单就历史试卷中错别字出现的原因和采取的对策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历史 试卷 错别字 成因 对策  错别字是个统称,分开来说就是错字和别字。错字:写字时因笔画或结构错误,写成了本无其字的字。别字:写字时,因形、音、义的影响,把甲字写成了乙字。2011年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