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说:“媒介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变成了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介不断涌现,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借助新媒介将文化内容采用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表达,而“发现”作为南京文创产业的代表,便是运用了app、微信小程序等媒介形式,打造南京本地的个人IP。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发展;个人IP
“发现”是米来科技公司在被华泽传媒合并后推出的分享生活方式为核心平台,它包括小程序“发现lite”和app“发现家”。作为南京文创产业的代表,“发现”曾获得南京市首届文化创业金梧桐奖等多项奖项和政府政策支持,它的品牌特色、盈利模式、产品落地有很多可取之处。
一、“发现”的发展与运营状况
华泽传媒(KINSA)是一家以“公共交通出行全媒体”平台为核心业务的广告传媒集团。集团总部设在南京,拥有南京所有地铁资源的经营权。近年来,在合并大唐灵狮、米来科技两家公司后,华泽传媒集团斥资数十亿元,整合了集“地铁、高铁、机场、出租车和广播”等公共交通出行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优势媒体资源。2016年,米来科技公司推出了一个以分享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平台——“发现”(包括小程序“发现lite”和app “发现家”),专注于打造个人IP,分享美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经验。产品的形态是:线上主推小程序与app,线下主推地铁与机场灯箱。
“发现”成立的初衷是分享美好的生活方式,“再普通的人,身上也有闪光点。”是编辑部一直以来的理念。“发现”内容分为五个板块:人物(1个主栏)、视界、知食/店记(每天二选一推)、艺会、城事(4个副栏)。每天更新一次,每次每个板块更新一篇。“发现”的人物有大学教师、创业者等,也有主播、网红、淘宝模特等新时代的衍生角色,他们登上过南京地铁的灯箱、扶手还有小黄车、机场广告牌。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南京的“草根明星”。同时,每篇文章都会生成独立的小程序码, “小程序码”就是他们独特的“名片”。
在小程序和app上,有一个功能是“我想被发现”和“我想成为发现家”,用户填写自己的资料后可以直接发送给编辑部,由编辑部决定是否要采访。目前上刊人物中,约80%是通过后台报名得来的,约20%是商业合作,这确定了“发现”的一种盈利方式——通过打造个人IP来达到用户想要的宣传效果。同时,因为“发现”具有华泽传媒的地铁资源,所以可以利用“上灯箱”来拉赞助,这是另一种盈利方式。
二、“发现”的发展优势
(一)“个人IP”时代的到来
从博客、人人网到微博、微信,个人IP时代已经到来。朋友圈需要经营,微博需要涨粉,每个人都在尝试提高自己的曝光度,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写成文章发表在大众媒体上。“发现”针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综合运用媒介、终端,以文字、图片等元素全方位、立体化地互动展示“人物”,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发现”的核心就是南京普通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发现”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京的一部分,而承载他们的载体是“发现”。
(二)产品实现“落地”,地铁+机场
将数字产品落地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艰难的部分,很多自媒体虽然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但是缺少资源;而 “发现”是传媒企业的产品,能够合理地分解和利用地铁资源。“发现”用更加简单有效的方式去呈现了创意,而不是大费周章如“南京阿紫”一样去重复描摹一个虚拟形象。
(三)品牌+合作,盈利新方式
目前“发现”已经与南京银行、南京福彩、小黄车、苏宁等合作,形式有很多种。第一种是在进入页出现企业广告、将企业logo放在搜索框、地铁灯箱上(硬广);第二种是将企业的人写成人物稿(软广)。通过与其他品牌联合合作推广,“发现”实现了盈利的新形式。
三、“发现”的发展瓶颈与问题
(一)缺乏交互式体验
地铁、机场的资源垄断式刷屏,使“发现”在南京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用户在体验中不难感受到,“发现”有些封闭、不亲民,具体表现在“发现lite”订阅号(主要用来发放通知,不与小程序、app内容同步更新)的推送文章浏览量上千但点赞量寥寥无几、“发现”小程序和app上只能点赞分享,无评论吐槽等互动功能。
(二)受众针对性不强
“发现”在地铁上的覆盖率虽然很高,但是依旧没有推出任何适合地铁出行人群的栏目、产品,针对性不高。并且,“发现”难以培养固定的受众,受众大多是扫码进入小程序以后,不会养成每天去看更新内容的习惯,甚至很多用户都找不到微信小程序入口。
(三)内容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发现”日更有限的文章,不能像“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等平台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文章。如果我喜欢篮球,完全可以根据我的喜好向我推荐或设置文章分类让我自行在文章库里检索南京本地篮球达人的专访。“发现”目前有关键词检索功能,但只能按栏目名称检索,尚不完善,可以发展全文关键词、采访人物姓名搜索等形式,满足用户需求并产生依赖感。
四、小结
“发现”作为南京文创产业的代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打造个人IP、为南京的“草根明星”并成为推广他们的名片的同时,“发现”相比同类文创产业还能实现多种方式盈利,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如果不能克服缺乏交互式体验、受众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将难以在市场潮流中取胜。
参考文献:
[1] 麦奎尔·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MCQUAIL D.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6.
[2] 张梅逸, 郑阳, 覃京燕. “虚拟年画小铺”APP用户体验设计[J]. 包装工程, 2015(24):52-56.
作者简介:袁峥嵘(1998- ),女(汉),江苏泰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交互设计。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发展;个人IP
“发现”是米来科技公司在被华泽传媒合并后推出的分享生活方式为核心平台,它包括小程序“发现lite”和app“发现家”。作为南京文创产业的代表,“发现”曾获得南京市首届文化创业金梧桐奖等多项奖项和政府政策支持,它的品牌特色、盈利模式、产品落地有很多可取之处。
一、“发现”的发展与运营状况
华泽传媒(KINSA)是一家以“公共交通出行全媒体”平台为核心业务的广告传媒集团。集团总部设在南京,拥有南京所有地铁资源的经营权。近年来,在合并大唐灵狮、米来科技两家公司后,华泽传媒集团斥资数十亿元,整合了集“地铁、高铁、机场、出租车和广播”等公共交通出行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优势媒体资源。2016年,米来科技公司推出了一个以分享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平台——“发现”(包括小程序“发现lite”和app “发现家”),专注于打造个人IP,分享美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经验。产品的形态是:线上主推小程序与app,线下主推地铁与机场灯箱。
“发现”成立的初衷是分享美好的生活方式,“再普通的人,身上也有闪光点。”是编辑部一直以来的理念。“发现”内容分为五个板块:人物(1个主栏)、视界、知食/店记(每天二选一推)、艺会、城事(4个副栏)。每天更新一次,每次每个板块更新一篇。“发现”的人物有大学教师、创业者等,也有主播、网红、淘宝模特等新时代的衍生角色,他们登上过南京地铁的灯箱、扶手还有小黄车、机场广告牌。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南京的“草根明星”。同时,每篇文章都会生成独立的小程序码, “小程序码”就是他们独特的“名片”。
在小程序和app上,有一个功能是“我想被发现”和“我想成为发现家”,用户填写自己的资料后可以直接发送给编辑部,由编辑部决定是否要采访。目前上刊人物中,约80%是通过后台报名得来的,约20%是商业合作,这确定了“发现”的一种盈利方式——通过打造个人IP来达到用户想要的宣传效果。同时,因为“发现”具有华泽传媒的地铁资源,所以可以利用“上灯箱”来拉赞助,这是另一种盈利方式。
二、“发现”的发展优势
(一)“个人IP”时代的到来
从博客、人人网到微博、微信,个人IP时代已经到来。朋友圈需要经营,微博需要涨粉,每个人都在尝试提高自己的曝光度,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写成文章发表在大众媒体上。“发现”针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综合运用媒介、终端,以文字、图片等元素全方位、立体化地互动展示“人物”,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发现”的核心就是南京普通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发现”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京的一部分,而承载他们的载体是“发现”。
(二)产品实现“落地”,地铁+机场
将数字产品落地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艰难的部分,很多自媒体虽然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但是缺少资源;而 “发现”是传媒企业的产品,能够合理地分解和利用地铁资源。“发现”用更加简单有效的方式去呈现了创意,而不是大费周章如“南京阿紫”一样去重复描摹一个虚拟形象。
(三)品牌+合作,盈利新方式
目前“发现”已经与南京银行、南京福彩、小黄车、苏宁等合作,形式有很多种。第一种是在进入页出现企业广告、将企业logo放在搜索框、地铁灯箱上(硬广);第二种是将企业的人写成人物稿(软广)。通过与其他品牌联合合作推广,“发现”实现了盈利的新形式。
三、“发现”的发展瓶颈与问题
(一)缺乏交互式体验
地铁、机场的资源垄断式刷屏,使“发现”在南京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用户在体验中不难感受到,“发现”有些封闭、不亲民,具体表现在“发现lite”订阅号(主要用来发放通知,不与小程序、app内容同步更新)的推送文章浏览量上千但点赞量寥寥无几、“发现”小程序和app上只能点赞分享,无评论吐槽等互动功能。
(二)受众针对性不强
“发现”在地铁上的覆盖率虽然很高,但是依旧没有推出任何适合地铁出行人群的栏目、产品,针对性不高。并且,“发现”难以培养固定的受众,受众大多是扫码进入小程序以后,不会养成每天去看更新内容的习惯,甚至很多用户都找不到微信小程序入口。
(三)内容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发现”日更有限的文章,不能像“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等平台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文章。如果我喜欢篮球,完全可以根据我的喜好向我推荐或设置文章分类让我自行在文章库里检索南京本地篮球达人的专访。“发现”目前有关键词检索功能,但只能按栏目名称检索,尚不完善,可以发展全文关键词、采访人物姓名搜索等形式,满足用户需求并产生依赖感。
四、小结
“发现”作为南京文创产业的代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打造个人IP、为南京的“草根明星”并成为推广他们的名片的同时,“发现”相比同类文创产业还能实现多种方式盈利,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如果不能克服缺乏交互式体验、受众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将难以在市场潮流中取胜。
参考文献:
[1] 麦奎尔·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MCQUAIL D.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6.
[2] 张梅逸, 郑阳, 覃京燕. “虚拟年画小铺”APP用户体验设计[J]. 包装工程, 2015(24):52-56.
作者简介:袁峥嵘(1998- ),女(汉),江苏泰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