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汉乐府民歌中悲剧女性形象的分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4444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两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一些具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上山采蘼芜》中的弃妇、《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等。造成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包括自卑顺从的性格、封建家长制及封建女德的约束等。
  【关键词】两汉乐府民歌;悲剧;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76 【文献标识码】A
  “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虽然体现了人生的黑暗面,却以社会现实引起了后人的同情和共鸣。大多数两汉乐府民歌是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两汉乐府有悲壮慷慨、高亢苍凉、清峻明切的倾向,悲歌哀曲特别著称”,尤其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一、悲劇女性形象分析
  在汉乐府民歌所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上山采蘼芜》中的弃妇、《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妇病行》中的病妇等。
  (一)《孔雀东南飞》中勤劳善良、忠贞不渝的刘兰芝
  刘兰芝堪称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具有光辉形象的女子之一。她内外兼修,谨守妇道,对爱情忠贞不渝。从刘兰芝身上,“卫道者们看到的是‘礼义未至’,是‘未闻孝道’,我们所看到的是人格的尊严和不可侮,是对封建权威的蔑视和反抗”。面对外在压力对爱情的阻挠,即使被迫妥协于封建家长的势利专制,兰芝依旧选择了捍卫尊严,守护爱情。
  (二)《上山采蘼芜》中通情达理、隐忍不发的弃妇
  《上山采蘼芜》中的弃妇被休弃后偶遇故夫,既没有怒斥男子的三心二意,也未倾诉内心的痛苦,而是通情达理,隐忍不发,尽管她端庄贤淑、勤劳能干,却也未能摆脱被弃的命运。
  (三)《白头吟》中毅然决绝、爱憎分明的女子
  尽管汉乐府民歌中有不少的弃妇和怨女在遭受着封建礼教的迫害,但也存在一些美好的女性形象。例如《白头吟》中以“忠贞爱情”为标准寻真心人的女子,听闻男子怀有二心,果断选择自尊自爱。这一点比《有所思》有进步之处,《有所思》中的女子得闻男子变心后,由爱得真挚热烈到恨得果断坚决,但又带有不彻底的洒脱,担心兄嫂知道自己的私事,相对而言,《白头吟》中女子的人格更为独立。
  此外,还有《上邪》中对着悠悠苍天发出了五桩誓愿的女子;《东门行》中饱受饥寒折磨、善良温顺的苦难妇人;《塘上行》中因毫发小事被众人离间而导致被弃的无辜妇女等。
  二、悲剧原因分析
  对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悲剧命运背后的原因,笔者将从人物性格、封建家长制度、封建道德的约束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卑顺从的性格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女性有着率真大胆、泼辣豁达的性格,而汉乐府民歌中的女子胆怯犹豫,逆来顺受,完全被束缚在礼教之中,性格逐渐内化为顺从自卑。
  比如《艳歌行》中为外来游子缝补衣服,却遭到丈夫的猜忌的女房东,《上山采蘼芜》中竟需跪着问候故夫的弃妇,让人不得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即使是《孔雀东南飞》中坚强忠贞的刘兰芝,实际上也屈服于封建家长的淫威,答应了太守的求婚,即使《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发出了炽热的爱情呐喊,却也未能得到男子的回应。因此,女子想要摆脱丈夫和封建家长的束缚,首先必须要从性格上坚强独立起来。
  (二)封建家长制
  在汉朝社会,女性的婚姻由封建家长操纵。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女较为融洽自由的相处方式,比如《郑风·女曰鸡鸣》中夫妇欢乐和谐的生活,《郑风·野有蔓草》中男女的美好邂逅,《秦风·蒹葭》中男子对女子的执着追求。而两汉乐府民歌中的爱情,要么男子始乱终弃、怀有二心,要么两情相悦,遭受封建家长阻挠。
  如《孔雀东南飞》,从兰芝出嫁时嫁妆的种类和贵重程度可以看出,并不是等级差距导致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不能厮守终生。“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即不管儿子是否对妻子有感情,只要公婆喜欢,他们的婚姻关系就可以维持。刘兰芝从小接受的是“从一而终”的教育,现实中却被封建家长逼迫改嫁。情感上的矛盾和痛苦,使她最终为守护爱情走向毁灭,这是情与礼难以两全的必然结局。
  (三)封建女德
  两汉乐府诗虽没有明确约束女行的法令,却对女性贞洁行为给予褒奖,这在客观上使封建女德深入人心。比如《塘上行》和《艳歌行》,女子无端遭受男子猜忌,却依旧怨而不怒,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当然,汉乐府民歌中对忠贞不贰的爱情是值得肯定的。又如《陌上桑》中罗敷夸耀夫婿,委婉讽刺使君蛮横丑恶的嘴脸,实际上也是对从一而终贞洁品行的肯定。再如《上山采蘼芜》,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批判,却是建立在女性贞洁的基础上的。
  除此之外,女性自身经济地位的低下也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两汉时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能力抗拒身边的束缚,大多把幸福寄托在男子身上,委曲求全换来的却是男子的负心。
  三、小结
  从《上邪》中发出震天撼地的呼喊却没有得到男性回应的那个女子,到《有所思》中惊闻对方有二心便将礼物撕毁烧掉的痴情女,再到《上山采蘼芜》中辛苦劳动、跪地询问新妇现状的弃妇,这其中蕴含了多少精神上的痛苦!汉乐府民歌中的悲剧女性,让我们同情叹息。
  参考文献
  [1]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2]张永鑫.汉乐府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薛麒麒.从《列女传》到《烈女传》??——兼论汉唐妇女地位的变迁[J].益阳师专学报,1991(12).
  [4]冯国超.礼记(增补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亚丹,女,1995年生,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球囊型胃造瘘管在长期胃造瘘患者换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长期胃造瘘成年患者30例次(行胃造瘘术后2周及以上),患者出现并发症需要换管,其中采用经皮内镜胃造瘘(PEG)法
【摘要】在社会文化体系要素逐渐多元化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中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富足和互联网冲击,“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有可能出现“断层”危机,因此在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本文中结合“民族地区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在分析传统文化渗透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相
道德是评价一个人所需的最基本的指标,更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我国自古提倡"以德育人",育德才兼备之人。高中是一个人思想品格的定型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期,因此,对高中生的德育
<正>从孤独的个体反思者到共同建构的研究共同体应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从强调接受外在的普遍性知识,到强调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以获取个人化的实践性知识,实现了一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改的一个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中之重,而阅读能力又是语文能力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是集合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可以说阅读能力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学生语文程度的高低,而语文
为了解干旱胁迫对大麦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称重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测定了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5%、55%、45%和35%等4个处理下,4个抗旱性不同的大麦品种的幼苗根系形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解放学生的主要途径又在哪里,“生本教育”的实施就为解决以上所有问题提供了思路,所以教学中,要遵循“生本”教育理念,努力打造一个课在教室,学生在课里的和
<正>自2005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通过走访、考察、收集、调研等形式,尝试考察鄂西土家族地区南剧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现状,力图走进南剧的历史情境,勾勒其艺术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