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肖邦和他的音乐创作
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e-Chopin1810-1849)是十九世纪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他自幼热爱波兰民间音乐,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在七岁时便已经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定居巴黎后,他便成为了巴黎著名沙龙中的偶像,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钢琴教师和演奏家。
在肖邦短暂的三十九年的生命当中,音乐创作生涯就多达30多年,并且创作出了很多风格迥异,充满着浓郁诗意、震撼人心的抒情性以及戏剧性的作品,肖邦也因此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同时,作为十九世纪中叶繁荣起来的民族乐派的先驱,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他把自己旋律的天赋以及独特的和声感觉,和炫目的钢琴技术完美结合在他的大型钢琴音乐写作当中。不同于其他作曲家对音乐中的各个领域,如器乐、声乐、交响乐等的探索,肖邦将其全部的创作热情都投入到了钢琴之中,所作乐曲全部为钢琴曲,将钢琴这一乐器的表现力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他的所有的钢琴作品中,肖邦成功创作了四首钢琴叙事曲,开创了器乐叙事曲的先河,使得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艺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美结合。
二、《F大调叙事曲》的创作时期
肖邦的创作按照生活时期划分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是华沙时期(1830年以前),肖邦自幼受到母亲的影响,从小就热爱民间音乐。波兰的马佐维亚省是著名的玛祖卡舞曲的发源地,中学时代的肖邦经常随父亲到这个地方度假,在那里他熟悉了农民的音乐,对波兰民间音乐音调、和声、节奏等也有了最初的认识,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华沙的生活,确立了肖邦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甚至在之后的成熟时期的作品中,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因素根植在他创作思维的深处。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富于浓郁民间风格的和具有生活气息的舞曲,也有华丽演奏技术的变奏曲(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主题变奏曲)等。1829年肖邦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前往维也纳进行了短期的旅行演出。1830年,他返回华沙,并且在此时完成了《c小调协奏曲》和《f小调协奏曲》以及《g小调叙事曲》和《b小调谐谑曲》。
第二个是巴黎时期(1830-1849)。1830年11月他离开波兰,再次前往维也纳,并转道去了巴黎。就在肖邦离开祖国后不久就传来了华沙反抗沙皇的革命起义失败的噩耗,这个不幸的消息顿时使得肖邦悲痛万分,也为自己不能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而万分痛苦。祖国遭受的磨难,加上这种有家难归的痛苦以及肖邦对祖国和家乡的思恋,使肖邦在创作上产生了一个飞跃,他最重要、最成熟的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有《a小调前奏曲》、《d小调前奏曲》和我们熟知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本文所要分析的《F大调叙事曲》(OP.38)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三、探析《F大调叙事曲》创作背景以及灵感来源
这首《F大调叙事曲》创作于1836~1839年间,是在和女作家乔治·桑于1838年在巴列阿里群岛最大的岛——马约卡岛度假的时候创作的。这首《F大调叙事曲》是公认的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和描绘性最显著的一首。在这里,《F大调叙事曲》中两个性情迥异的主题,与马约卡岛上骤变的天气似乎是相吻合的,但是不能把它看作是纯粹描写性的作品,无论是行板的主题,还是急板的主题,一方面是反映时马约卡岛的自然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曲家的精神世界。乔治·桑在《我的生活史》中说:“肖邦的比较安静的作品使我们想起轻盈地飞翔在空中的云雀的歌曲,或平滑如镜的水面上轻轻飘过的天鹅;它们似乎充满了大自然的神圣的安静。当肖邦处于沮丧心情中时,饿鹰在马约卡山崖上尖锐的叫声、暴风雨的哀鸣、覆盖着白雪的高地的卓然屹立,唤醒了他的灵魂中阴郁的幻想。接着,又是桔花的香味,在累累果实的重压下吹向地面的葡萄树和在田野里唱着摩尔歌曲的农民,使他充满愉快。”笔者认为这段话是对这首《F大调叙事曲》中对比鲜明的音乐主题的诠释。首先,第一主题表现了安静﹑美好的大自然,同时也表现了当时作曲家愉快明朗的心情;紧接着,突如其来的第二主题一方面反映风骤雨突然来袭的恶劣天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曲家内心的激动和不安的心情。
关于这首叙事曲与密茨凯维奇的诗歌的渊源关系,肖邦学家们普遍的共识是:这首《F大调叙事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密茨凯维奇的一首叙事诗《希维徳什湖姑娘》。《希维徳什湖姑娘》是一首风格清新朴素同时又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叙事诗,讲述的是一个充满了奇幻色彩的爱情悲剧。这首诗大意讲述的是:在立陶宛古城郊外的森林旁边,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希维徳什。湖中的一位仙子常常化作美丽的少女出现在湖边,没有人知道她是谁,从何处来。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希维徳什湖散步,遇见了这位美丽的仙子,迷恋她的美貌,向她倾诉衷情,并许诺如果自己变心就会遭到致命的灾祸。然而有一天这位年轻的猎人遇见了在湖边出现的另外一位美丽的姑娘,并接受了姑娘的爱,追随她走到了湖心。云开月明之下,他认出来这原是他从前的爱人。仙子责备他违背诺言,这时,湖水翻腾,波浪分开,猎人与仙子一同沉入湖底。
从整曲来看,这首叙事诗和《F大调叙事曲》在基调上是比较吻合的,但是笔者认为在理解这首作品时,不应视其为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而是应该在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气氛。
四、《F大调叙事曲》的创作分析
《F大调叙事曲》,有两个个性鲜明且性格迥异的主题,肖邦运用娴熟的创作技法将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1-12小节是牧歌式的,节奏上平稳的律动着,织体也极为单纯、质朴,旋律中透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密茨凯维奇的《希维徳什湖姑娘》的开头几行:
那少年是谁,又漂亮,又年轻?
那姑娘是谁,靠在他身旁?
他们顺着希维徳什湖走去,
月光正照着湖里的波浪
……
突然,平和、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的情景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一股狂风骤雨式的强大音流气势汹汹的闯了进来。第二主题的速度是Presto,力度是ff,这与第一主题的速度和力度的反差极大。织体上右手波涛汹涌的音流,配以左手八度敲击着严峻的旋律短句,在调性上,肖邦运用了旋律模进,将音乐的戏剧性冲突不断地向前推进。这时,狂风暴雨安静了下来,熟悉的第一插部重新出现,美丽的仙子在湖中再一次出现:
湖水奔腾着,分裂了,直到湖底——
啊!只有梦里才看得到的景象!
在那银色的希维徳什湖面上,
出现了一位容光焕发的姑娘!
她的脸像一朵淡白的玫瑰,
花瓣上洒满了清晨的露珠;
天仙似的身上披着薄薄的衣衫,
飘动着,像是一层辉煌的云雾。
“我的漂亮的小伙子啊”
那姑娘的婉转的声音一再歌唱,
“你为什么孤零零地溜达,”
在月光下,在这荒凉的湖岸上?
于是在这里,音乐给了我们答案,急板的音乐像狂暴的飓风一样突然来袭,这也是这首叙事曲的最后一个高潮。因此作曲家似乎将全部的激情都倾注在这里,情绪上越来越难以控制。整体上表现出了一种不安情绪的增长和绝望的心情。诗中这样写道:
湖水奔腾着,一直到底,
漩涡的波涛抓着他们下去。
作曲家在这里前使用了副动机模进进行,低声部先是强有力的下行,高声部在次中音声部运用了更加急促的半音级上行,使得音乐的紧张气氛节节攀升。在第188小节处达到了高潮的顶峰。紧接着第二主题的片段出现在了低音声部,经过8个小节急促的进行,突然以最强音(fff)中断在尖锐而不协和的和弦上:
浪头裂开了,张着大口,
那少年,那姑娘一起淹到水底。
之后,力度降到了最弱(PP),随后出现了五个小节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的片段。回归到了最初的宁静当中,但是在这片宁静中却蒙上了一层黯淡、忧伤的薄纱。随着休止过后的a小调属七和弦分解琶音的奏出,如同湖面中泛起的最后一波,将叙事诗中所描述的一切美好、激情、愤怒和绝望的心情统统淹没在平静的希维德什湖中,一切是那么的平静,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这首《F大调叙事曲》是肖邦四首叙述曲中标题性和描绘性最强的一首。舒曼曾经评论说:“一个诗人可以很容易为它填上歌词”。那独特的构思和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令人沉醉。英国的肖邦学家尼克斯(F.Niecks)于1888年撰写的最早研究肖邦音乐的著作中,在论述肖邦的叙事曲时写道:“在任何一种音乐体裁中,肖邦都没有像在自己的叙事曲中那样,在形式、美和内容的诗意上达到如此高的大师境界。我认为,肖邦在这里达到了其艺术力量的顶峰。”肖邦的叙事曲,包括这首《F大调叙事曲》在内,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绝不是偶然的。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他的音乐是富有独创性的,每一个乐思都有其独特芬芳,他将传统的奏鸣曲曲式做了独创性的改造,将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悲剧性相结合,将叙事曲这一体裁推向了新的高峰。为后期叙事曲这一体裁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参考文献:
[1]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年.
[2]阿·海德利莫·布朗等.肖邦传[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4]保罗亨利朗格.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5]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6]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晓蕾,陕西师范大学2009级钢琴演奏与教学专业研究生。)
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e-Chopin1810-1849)是十九世纪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他自幼热爱波兰民间音乐,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在七岁时便已经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定居巴黎后,他便成为了巴黎著名沙龙中的偶像,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钢琴教师和演奏家。
在肖邦短暂的三十九年的生命当中,音乐创作生涯就多达30多年,并且创作出了很多风格迥异,充满着浓郁诗意、震撼人心的抒情性以及戏剧性的作品,肖邦也因此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同时,作为十九世纪中叶繁荣起来的民族乐派的先驱,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他把自己旋律的天赋以及独特的和声感觉,和炫目的钢琴技术完美结合在他的大型钢琴音乐写作当中。不同于其他作曲家对音乐中的各个领域,如器乐、声乐、交响乐等的探索,肖邦将其全部的创作热情都投入到了钢琴之中,所作乐曲全部为钢琴曲,将钢琴这一乐器的表现力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他的所有的钢琴作品中,肖邦成功创作了四首钢琴叙事曲,开创了器乐叙事曲的先河,使得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艺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美结合。
二、《F大调叙事曲》的创作时期
肖邦的创作按照生活时期划分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是华沙时期(1830年以前),肖邦自幼受到母亲的影响,从小就热爱民间音乐。波兰的马佐维亚省是著名的玛祖卡舞曲的发源地,中学时代的肖邦经常随父亲到这个地方度假,在那里他熟悉了农民的音乐,对波兰民间音乐音调、和声、节奏等也有了最初的认识,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华沙的生活,确立了肖邦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甚至在之后的成熟时期的作品中,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因素根植在他创作思维的深处。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富于浓郁民间风格的和具有生活气息的舞曲,也有华丽演奏技术的变奏曲(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主题变奏曲)等。1829年肖邦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前往维也纳进行了短期的旅行演出。1830年,他返回华沙,并且在此时完成了《c小调协奏曲》和《f小调协奏曲》以及《g小调叙事曲》和《b小调谐谑曲》。
第二个是巴黎时期(1830-1849)。1830年11月他离开波兰,再次前往维也纳,并转道去了巴黎。就在肖邦离开祖国后不久就传来了华沙反抗沙皇的革命起义失败的噩耗,这个不幸的消息顿时使得肖邦悲痛万分,也为自己不能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而万分痛苦。祖国遭受的磨难,加上这种有家难归的痛苦以及肖邦对祖国和家乡的思恋,使肖邦在创作上产生了一个飞跃,他最重要、最成熟的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有《a小调前奏曲》、《d小调前奏曲》和我们熟知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本文所要分析的《F大调叙事曲》(OP.38)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三、探析《F大调叙事曲》创作背景以及灵感来源
这首《F大调叙事曲》创作于1836~1839年间,是在和女作家乔治·桑于1838年在巴列阿里群岛最大的岛——马约卡岛度假的时候创作的。这首《F大调叙事曲》是公认的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和描绘性最显著的一首。在这里,《F大调叙事曲》中两个性情迥异的主题,与马约卡岛上骤变的天气似乎是相吻合的,但是不能把它看作是纯粹描写性的作品,无论是行板的主题,还是急板的主题,一方面是反映时马约卡岛的自然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曲家的精神世界。乔治·桑在《我的生活史》中说:“肖邦的比较安静的作品使我们想起轻盈地飞翔在空中的云雀的歌曲,或平滑如镜的水面上轻轻飘过的天鹅;它们似乎充满了大自然的神圣的安静。当肖邦处于沮丧心情中时,饿鹰在马约卡山崖上尖锐的叫声、暴风雨的哀鸣、覆盖着白雪的高地的卓然屹立,唤醒了他的灵魂中阴郁的幻想。接着,又是桔花的香味,在累累果实的重压下吹向地面的葡萄树和在田野里唱着摩尔歌曲的农民,使他充满愉快。”笔者认为这段话是对这首《F大调叙事曲》中对比鲜明的音乐主题的诠释。首先,第一主题表现了安静﹑美好的大自然,同时也表现了当时作曲家愉快明朗的心情;紧接着,突如其来的第二主题一方面反映风骤雨突然来袭的恶劣天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曲家内心的激动和不安的心情。
关于这首叙事曲与密茨凯维奇的诗歌的渊源关系,肖邦学家们普遍的共识是:这首《F大调叙事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密茨凯维奇的一首叙事诗《希维徳什湖姑娘》。《希维徳什湖姑娘》是一首风格清新朴素同时又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叙事诗,讲述的是一个充满了奇幻色彩的爱情悲剧。这首诗大意讲述的是:在立陶宛古城郊外的森林旁边,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希维徳什。湖中的一位仙子常常化作美丽的少女出现在湖边,没有人知道她是谁,从何处来。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希维徳什湖散步,遇见了这位美丽的仙子,迷恋她的美貌,向她倾诉衷情,并许诺如果自己变心就会遭到致命的灾祸。然而有一天这位年轻的猎人遇见了在湖边出现的另外一位美丽的姑娘,并接受了姑娘的爱,追随她走到了湖心。云开月明之下,他认出来这原是他从前的爱人。仙子责备他违背诺言,这时,湖水翻腾,波浪分开,猎人与仙子一同沉入湖底。
从整曲来看,这首叙事诗和《F大调叙事曲》在基调上是比较吻合的,但是笔者认为在理解这首作品时,不应视其为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而是应该在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气氛。
四、《F大调叙事曲》的创作分析
《F大调叙事曲》,有两个个性鲜明且性格迥异的主题,肖邦运用娴熟的创作技法将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1-12小节是牧歌式的,节奏上平稳的律动着,织体也极为单纯、质朴,旋律中透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密茨凯维奇的《希维徳什湖姑娘》的开头几行:
那少年是谁,又漂亮,又年轻?
那姑娘是谁,靠在他身旁?
他们顺着希维徳什湖走去,
月光正照着湖里的波浪
……
突然,平和、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的情景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一股狂风骤雨式的强大音流气势汹汹的闯了进来。第二主题的速度是Presto,力度是ff,这与第一主题的速度和力度的反差极大。织体上右手波涛汹涌的音流,配以左手八度敲击着严峻的旋律短句,在调性上,肖邦运用了旋律模进,将音乐的戏剧性冲突不断地向前推进。这时,狂风暴雨安静了下来,熟悉的第一插部重新出现,美丽的仙子在湖中再一次出现:
湖水奔腾着,分裂了,直到湖底——
啊!只有梦里才看得到的景象!
在那银色的希维徳什湖面上,
出现了一位容光焕发的姑娘!
她的脸像一朵淡白的玫瑰,
花瓣上洒满了清晨的露珠;
天仙似的身上披着薄薄的衣衫,
飘动着,像是一层辉煌的云雾。
“我的漂亮的小伙子啊”
那姑娘的婉转的声音一再歌唱,
“你为什么孤零零地溜达,”
在月光下,在这荒凉的湖岸上?
于是在这里,音乐给了我们答案,急板的音乐像狂暴的飓风一样突然来袭,这也是这首叙事曲的最后一个高潮。因此作曲家似乎将全部的激情都倾注在这里,情绪上越来越难以控制。整体上表现出了一种不安情绪的增长和绝望的心情。诗中这样写道:
湖水奔腾着,一直到底,
漩涡的波涛抓着他们下去。
作曲家在这里前使用了副动机模进进行,低声部先是强有力的下行,高声部在次中音声部运用了更加急促的半音级上行,使得音乐的紧张气氛节节攀升。在第188小节处达到了高潮的顶峰。紧接着第二主题的片段出现在了低音声部,经过8个小节急促的进行,突然以最强音(fff)中断在尖锐而不协和的和弦上:
浪头裂开了,张着大口,
那少年,那姑娘一起淹到水底。
之后,力度降到了最弱(PP),随后出现了五个小节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的片段。回归到了最初的宁静当中,但是在这片宁静中却蒙上了一层黯淡、忧伤的薄纱。随着休止过后的a小调属七和弦分解琶音的奏出,如同湖面中泛起的最后一波,将叙事诗中所描述的一切美好、激情、愤怒和绝望的心情统统淹没在平静的希维德什湖中,一切是那么的平静,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这首《F大调叙事曲》是肖邦四首叙述曲中标题性和描绘性最强的一首。舒曼曾经评论说:“一个诗人可以很容易为它填上歌词”。那独特的构思和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令人沉醉。英国的肖邦学家尼克斯(F.Niecks)于1888年撰写的最早研究肖邦音乐的著作中,在论述肖邦的叙事曲时写道:“在任何一种音乐体裁中,肖邦都没有像在自己的叙事曲中那样,在形式、美和内容的诗意上达到如此高的大师境界。我认为,肖邦在这里达到了其艺术力量的顶峰。”肖邦的叙事曲,包括这首《F大调叙事曲》在内,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绝不是偶然的。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他的音乐是富有独创性的,每一个乐思都有其独特芬芳,他将传统的奏鸣曲曲式做了独创性的改造,将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悲剧性相结合,将叙事曲这一体裁推向了新的高峰。为后期叙事曲这一体裁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参考文献:
[1]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年.
[2]阿·海德利莫·布朗等.肖邦传[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4]保罗亨利朗格.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5]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6]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晓蕾,陕西师范大学2009级钢琴演奏与教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