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带蒂结膜瓣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对翼状胬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患者(78眼)随机分为A(39例)、B(39例)两组,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4个月~12个月,A组有9只眼复发,B组有2眼复发,与A组相比,复发率B(5.13%)组极显著低于A(23.08%)组(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用于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切除翼状胬肉。
【关键词】 翼状胬肉带蒂结膜瓣移植疗效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60(2014)02-0032-0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慢性变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眼部美观,而且影响视力,严重的复发性翼状胬肉还可引起眼球粘连、阻碍眼球运动等[1]。其发病原因复杂,现在为大家所接受的是,眼结膜下胶原纤维在风沙、紫外线及气候干等各种外界刺激下发生变性而损伤角膜前弹力层,进而引起上皮组织变性、结缔组织增生长入变性的角膜而发病[2],由于其病变形状似昆虫翅膀而得名。临床多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但单纯切除治疗后的复发率高达30%~69%[3]。因而选择一种能够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广大医疗人员共同的努力方向。通过对我院2013年收治的78例患者行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治疗效果明显,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1 一般临床资料
翼状胬肉患者78例78眼,男43例43眼,女35例35眼,年龄35~79(平均57.5)岁,病程0.6~12年,胬肉头部侵入角膜2mm~6mm且均为鼻侧胬肉。所有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患眼无其余炎症,眼压正常。
2 方法
2.1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按照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切除B组患者胬肉头、颈角膜实质浅层所有增生组织,采用热凝烧灼止血并确保巩膜表面平整。同时在球结膜做大小适中的带蒂结膜瓣且结膜瓣与角膜缘相距1mm。结膜瓣的蒂位于胬肉切除巩膜创面上穹窿,2%利多卡因注射液于上方结膜下浸润麻醉,剪刀钝性分离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形成菲薄的结膜瓣,将结膜瓣转位覆盖于暴露的巩膜上,10-0尼龙线将结膜瓣缝合于裸露的浅层巩膜上[4]。A组患者进行单纯胬肉切除。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通过临床实践与观察,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降低复发率的优势,临床治疗翼状胬肉值得推广。
2.2 术后护理
术后患眼涂红霉素眼膏,均包扎1~2d,每天换药,同时滴用诺氟沙星眼药水2周。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4~12个月,重点观察角膜上皮、芥末伤口的愈合情况,术区有无血管样增生及巩膜房水等有无异常。
3 结果
对78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等。所以患者均未见并发症,但A组有9例、B组2例患者复发再次行手术。A组复发率23.08%,B组复发率5.13%。
4 讨论
翼状胬肉为临床眼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与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细胞凋亡与增殖失衡及相关蛋白酶异常有关[5]。目前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但单纯性切除胬肉复发率极高。本次对A组患者进行单纯性胬肉切除,其复发率达到23.08%,而对B组患者行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其复发率为5.13%,与A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该结果与卢恒松(2007年)研究报道的结果一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到底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效果突出,这可能是带蒂结膜瓣为带血液供应的健康结膜,能够迅速存活,移植过程中转位90°后带蒂结膜瓣上的血管方向与角巩缘方向平行而起到屏障的作用,最终起到防止胬肉复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福炉, 李学喜, 何伟杰. 滑行移植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丝裂霉素 C 治疗翼状胬肉[J]. 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9): 1903-1905.
[2] Chalkia A K, Spandidos D A, Detorakis E T. Viral involvement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ophthalmic pterygium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13, 32(3): 539-543.
[3] 王雨生.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 国外医学. 眼科学分册, 1994, 18(2): 116-121.
[4] 高阳. 不同术式联合丝裂霉素 C 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评价[J]. 临床医药实践, 2006, 15(2): 104-105.
[5] 李景翠, 张雪菲.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新进展[J]. 眼科新进展, 2011, 31(6): 590-593.
【关键词】 翼状胬肉带蒂结膜瓣移植疗效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60(2014)02-0032-0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慢性变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眼部美观,而且影响视力,严重的复发性翼状胬肉还可引起眼球粘连、阻碍眼球运动等[1]。其发病原因复杂,现在为大家所接受的是,眼结膜下胶原纤维在风沙、紫外线及气候干等各种外界刺激下发生变性而损伤角膜前弹力层,进而引起上皮组织变性、结缔组织增生长入变性的角膜而发病[2],由于其病变形状似昆虫翅膀而得名。临床多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但单纯切除治疗后的复发率高达30%~69%[3]。因而选择一种能够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广大医疗人员共同的努力方向。通过对我院2013年收治的78例患者行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治疗效果明显,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1 一般临床资料
翼状胬肉患者78例78眼,男43例43眼,女35例35眼,年龄35~79(平均57.5)岁,病程0.6~12年,胬肉头部侵入角膜2mm~6mm且均为鼻侧胬肉。所有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患眼无其余炎症,眼压正常。
2 方法
2.1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按照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切除B组患者胬肉头、颈角膜实质浅层所有增生组织,采用热凝烧灼止血并确保巩膜表面平整。同时在球结膜做大小适中的带蒂结膜瓣且结膜瓣与角膜缘相距1mm。结膜瓣的蒂位于胬肉切除巩膜创面上穹窿,2%利多卡因注射液于上方结膜下浸润麻醉,剪刀钝性分离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形成菲薄的结膜瓣,将结膜瓣转位覆盖于暴露的巩膜上,10-0尼龙线将结膜瓣缝合于裸露的浅层巩膜上[4]。A组患者进行单纯胬肉切除。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通过临床实践与观察,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降低复发率的优势,临床治疗翼状胬肉值得推广。
2.2 术后护理
术后患眼涂红霉素眼膏,均包扎1~2d,每天换药,同时滴用诺氟沙星眼药水2周。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4~12个月,重点观察角膜上皮、芥末伤口的愈合情况,术区有无血管样增生及巩膜房水等有无异常。
3 结果
对78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等。所以患者均未见并发症,但A组有9例、B组2例患者复发再次行手术。A组复发率23.08%,B组复发率5.13%。
4 讨论
翼状胬肉为临床眼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与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细胞凋亡与增殖失衡及相关蛋白酶异常有关[5]。目前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但单纯性切除胬肉复发率极高。本次对A组患者进行单纯性胬肉切除,其复发率达到23.08%,而对B组患者行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其复发率为5.13%,与A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该结果与卢恒松(2007年)研究报道的结果一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到底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效果突出,这可能是带蒂结膜瓣为带血液供应的健康结膜,能够迅速存活,移植过程中转位90°后带蒂结膜瓣上的血管方向与角巩缘方向平行而起到屏障的作用,最终起到防止胬肉复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福炉, 李学喜, 何伟杰. 滑行移植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丝裂霉素 C 治疗翼状胬肉[J]. 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9): 1903-1905.
[2] Chalkia A K, Spandidos D A, Detorakis E T. Viral involvement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ophthalmic pterygium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13, 32(3): 539-543.
[3] 王雨生.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 国外医学. 眼科学分册, 1994, 18(2): 116-121.
[4] 高阳. 不同术式联合丝裂霉素 C 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评价[J]. 临床医药实践, 2006, 15(2): 104-105.
[5] 李景翠, 张雪菲.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新进展[J]. 眼科新进展, 2011, 31(6): 59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