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8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芪术促愈汤加奥美拉唑20mg饭前口服,2次/d,疗程为4周;甲硝唑500mg,疗程为2周。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mg饭前口服,2次/d,疗程为4周;甲硝唑500mg、阿莫西林1000mg饭后0.5h口服,3次/d,疗程为2周。结果:HP根除率治疗组为92.86%,对照组为82.50%,溃疡治愈率治疗组为80.95%,对照组为50.5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溃疡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患者顺应性好。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消化性溃疡;芪术促愈汤
【中图分类号】R6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10-01
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随着临床抗Hp治疗方案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的耐药和副反应问题日趋突出。由此,探索中西医结合方法根除Hp感染,可能降低耐药发生率、减少副作用。2007年5月~2009年4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42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40例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参照有关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182例患者均为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及急诊病人均行电子胃镜检查溃疡面积在0.2cm2 2cm2之间,且于胃窦部黏膜取活检2块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染色检测HP均为阳性,且排除恶性病变、梗阻、活动性出血及肝肾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82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内镜表现均符合HP相关性溃疡并排除其他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21~70岁,平均37.8岁,病程3周~3年,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溃疡29例,复合性溃疡3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8岁,平均35.7岁,病程3周~3年,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溃疡25例,复合性溃疡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mg饭前口服,2次/d,疗程为4周;甲硝唑500mg、阿莫西林1000mg饭后0.5h口服,3次/d,疗程为2周。治疗组:给予中药芪术促愈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芪20g、白术30g、柴胡10g、白芍15g、乌贼骨30g、黄连8g、丹参10g、青木香10g、元胡10g、川楝子10g、白芨10g、炙甘草6g。若胃脘发凉、喜热饮者加吴茱萸、干姜;胃中灼热、苔黄者加栀子、黄芩;吐酸重者加煅瓦楞、海螵蛸;若胃痛隐隐、喜嗳喜按者加桂枝、党参。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同时予以奥美拉唑20mg饭前口服,2次/d,疗程为4周;甲硝唑500mg连服2周。
观察项目:①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内临床症状变化:包括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腹胀、嗳气、泛酸、嘈杂感、口中异味;②疗程结束后观测胃镜下胃黏膜修复情况,并再次活检,检测HP,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比较治疗前后检查结果、症状改善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3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4 疗效标准
①临床疗效评定:治愈:上述症状、体征均消失;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减轻,次要症状四分之一以上消失;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②胃镜疗效评定治愈:胃镜复查溃疡愈合;有效:溃疡灶由活动期转为愈合期,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无效:溃疡灶无变化或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③HP根除标准快速尿素酶试验阴性为根除,阳性为未根除。
5 结果
两组疗效及溃疡愈合情况见表1、2。治疗组HP根除率为92.86%(39/42),对照组HP根除率为82.50%(33/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出现恶心、头晕1例;西药三联组出现心悸、出汗、头痛、头胀、恶心、失眠、腹痛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
6 讨论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能长期寄生于人胃黏膜的微需氧螺旋形杆菌,它的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随着临床对HP根除治疗的开展,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日趋显著,药物副作用更是影响了患者的顺应性。
芪术促愈汤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化湿和中,促进黏膜结构修复提高免疫能力;白芍、甘草调和营血,缓急止痛;乌贼骨、白及敛疡生肌,促进溃疡组织的新生;延胡索、川楝子、丹参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改善黏膜局部循环,促进黏膜修复;青木香,柴胡疏肝行气,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幽门括约肌功能,改善胃肠功能。黄连清热解毒抗炎可消除对消化道黏膜的浸润损伤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调和营血祛腐敛疡之功。有研究表明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上调胃十二指肠溃疡边缘黏膜组织中的粘蛋白MUC5ACmRNA表达,下调ETAR(内皮细胞素-1A受体)mRNA的表达,这种通过下调ETARmRNA的表达,改善溃疡边缘的血供,促进溃疡损伤处的修复,或上调粘蛋白MUC5ACmRNA的表达,覆盖溃疡面及损伤处从而达到治愈溃疡的目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能明显提高溃疡的愈合率,且在改善临床证候及症状方面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效果,并能减少西药的一些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三联组药物副作用较西药三联组少,不良反应轻,所以患者因不良反应需中断治疗的发生率比西药三联组低,而且中药组方对胃肠功能调节、病变胃黏膜组织的修复及在预防肠道菌群失调方面又有积极的影响,临床上患者顺应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86~387
[2] 周兵,李家邦,蔡光先,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6):714
作者单位:448000 湖北省荆门市康复医院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消化性溃疡;芪术促愈汤
【中图分类号】R6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10-01
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随着临床抗Hp治疗方案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的耐药和副反应问题日趋突出。由此,探索中西医结合方法根除Hp感染,可能降低耐药发生率、减少副作用。2007年5月~2009年4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42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40例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参照有关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182例患者均为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及急诊病人均行电子胃镜检查溃疡面积在0.2cm2 2cm2之间,且于胃窦部黏膜取活检2块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染色检测HP均为阳性,且排除恶性病变、梗阻、活动性出血及肝肾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82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内镜表现均符合HP相关性溃疡并排除其他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21~70岁,平均37.8岁,病程3周~3年,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溃疡29例,复合性溃疡3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8岁,平均35.7岁,病程3周~3年,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溃疡25例,复合性溃疡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mg饭前口服,2次/d,疗程为4周;甲硝唑500mg、阿莫西林1000mg饭后0.5h口服,3次/d,疗程为2周。治疗组:给予中药芪术促愈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芪20g、白术30g、柴胡10g、白芍15g、乌贼骨30g、黄连8g、丹参10g、青木香10g、元胡10g、川楝子10g、白芨10g、炙甘草6g。若胃脘发凉、喜热饮者加吴茱萸、干姜;胃中灼热、苔黄者加栀子、黄芩;吐酸重者加煅瓦楞、海螵蛸;若胃痛隐隐、喜嗳喜按者加桂枝、党参。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同时予以奥美拉唑20mg饭前口服,2次/d,疗程为4周;甲硝唑500mg连服2周。
观察项目:①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内临床症状变化:包括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腹胀、嗳气、泛酸、嘈杂感、口中异味;②疗程结束后观测胃镜下胃黏膜修复情况,并再次活检,检测HP,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比较治疗前后检查结果、症状改善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3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4 疗效标准
①临床疗效评定:治愈:上述症状、体征均消失;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减轻,次要症状四分之一以上消失;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②胃镜疗效评定治愈:胃镜复查溃疡愈合;有效:溃疡灶由活动期转为愈合期,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无效:溃疡灶无变化或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③HP根除标准快速尿素酶试验阴性为根除,阳性为未根除。
5 结果
两组疗效及溃疡愈合情况见表1、2。治疗组HP根除率为92.86%(39/42),对照组HP根除率为82.50%(33/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出现恶心、头晕1例;西药三联组出现心悸、出汗、头痛、头胀、恶心、失眠、腹痛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
6 讨论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能长期寄生于人胃黏膜的微需氧螺旋形杆菌,它的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随着临床对HP根除治疗的开展,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日趋显著,药物副作用更是影响了患者的顺应性。
芪术促愈汤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化湿和中,促进黏膜结构修复提高免疫能力;白芍、甘草调和营血,缓急止痛;乌贼骨、白及敛疡生肌,促进溃疡组织的新生;延胡索、川楝子、丹参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改善黏膜局部循环,促进黏膜修复;青木香,柴胡疏肝行气,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幽门括约肌功能,改善胃肠功能。黄连清热解毒抗炎可消除对消化道黏膜的浸润损伤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调和营血祛腐敛疡之功。有研究表明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上调胃十二指肠溃疡边缘黏膜组织中的粘蛋白MUC5ACmRNA表达,下调ETAR(内皮细胞素-1A受体)mRNA的表达,这种通过下调ETARmRNA的表达,改善溃疡边缘的血供,促进溃疡损伤处的修复,或上调粘蛋白MUC5ACmRNA的表达,覆盖溃疡面及损伤处从而达到治愈溃疡的目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能明显提高溃疡的愈合率,且在改善临床证候及症状方面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效果,并能减少西药的一些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三联组药物副作用较西药三联组少,不良反应轻,所以患者因不良反应需中断治疗的发生率比西药三联组低,而且中药组方对胃肠功能调节、病变胃黏膜组织的修复及在预防肠道菌群失调方面又有积极的影响,临床上患者顺应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86~387
[2] 周兵,李家邦,蔡光先,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6):714
作者单位:448000 湖北省荆门市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