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用于我们的工作与研究,提高效率,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小学英语教学中,三、四年级以听、说、读、写为主,五、六年级就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对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也有一些感想。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得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了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便迫不及待地去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如四年级英语考试中的阅读题中曾出现“pajamas”这个单词。同学们没有学过这个单词,因为是判断题,所以做题目时大多数同学都是猜的。其实,根据上下文中的“go to bed”和“wear”,很容易就能猜到“pajamas”的意思是“睡衣”。
第三,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是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
我们在学校读的英语课本实质上仅仅是精读,因此我们要补充的应是泛渎,读什么呢?我建议读下列四方面的内容:①选一本你感兴趣,且翻最初几页你不查词典也能看懂的英语读物,开始可选一些简易或缩写的读物,如英语儿童读物,然后逐渐向难一点的读物进发。②订一份英语报纸或杂志。现在因为英语的迅速普及,一些优异的英语读物随之出现。这对我们的学生积累非视觉信息是非常有利的。③选一本与你的教科书程度相近的带有英语练习的英语书。这类书的特点是书中的文章短小有趣,可读性很强,因为文章后设置了理解性的练习,学生可读了文章后做这些练习,以检查是否看懂了,看懂多少。④读所有是英语的东西。如:我们在吃东西时包装上的英语说明、逛街时所见到的英语广告、电视上歌曲中的英语词组……
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读(Reading)→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1 导(感知教材)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
2 读(理解教材)
这同样是输入阶段。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①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②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③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通过阅读理解教材,能强化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3 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Consolidation,Practice)
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通过归纳和总结,逐步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得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了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便迫不及待地去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如四年级英语考试中的阅读题中曾出现“pajamas”这个单词。同学们没有学过这个单词,因为是判断题,所以做题目时大多数同学都是猜的。其实,根据上下文中的“go to bed”和“wear”,很容易就能猜到“pajamas”的意思是“睡衣”。
第三,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是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
我们在学校读的英语课本实质上仅仅是精读,因此我们要补充的应是泛渎,读什么呢?我建议读下列四方面的内容:①选一本你感兴趣,且翻最初几页你不查词典也能看懂的英语读物,开始可选一些简易或缩写的读物,如英语儿童读物,然后逐渐向难一点的读物进发。②订一份英语报纸或杂志。现在因为英语的迅速普及,一些优异的英语读物随之出现。这对我们的学生积累非视觉信息是非常有利的。③选一本与你的教科书程度相近的带有英语练习的英语书。这类书的特点是书中的文章短小有趣,可读性很强,因为文章后设置了理解性的练习,学生可读了文章后做这些练习,以检查是否看懂了,看懂多少。④读所有是英语的东西。如:我们在吃东西时包装上的英语说明、逛街时所见到的英语广告、电视上歌曲中的英语词组……
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读(Reading)→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1 导(感知教材)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
2 读(理解教材)
这同样是输入阶段。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①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②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③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通过阅读理解教材,能强化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3 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Consolidation,Practice)
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通过归纳和总结,逐步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