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发现问题、启迪智慧、培养创新能力上下工夫,使课堂充满生机。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重要影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这是创新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要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在课堂上应多些允许、少些不准。另外,教师还应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提问,引导学生质疑。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上课伊始,我先带学生复习分数乘法的三个法则及推导过程,作为学习新知的铺垫。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明白“除以一个分数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的道理,我安排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一起验证并总结。通过交流,学生提出了好几种可以证明的方法,展现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但若不顾学生理解与否一味照本宣科,是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整合相关教学资源,灵活组织和处理教材,使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内容时,若只是按教材提供的根据近似等腰三角形与圆的关系推导出圆面积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束缚。因此,我决定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将手中的圆进行16等分,再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利用所拼图形与圆的关系推导圆的面积。学生的兴致很高,积极探索,很快就找出几种推导方法。他们的探索能力大大超出我的预估,这样得出的结论印象也更深刻。
相比于传统的封闭性习题而言,开放性习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解题方法不唯一,或没有确定的结论。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发展其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题目:“学校有48名同学给公园种草坪,原计划每天种27.9平方米,需5天完成,实际只用4.5天就完成了任务,那么实际每天种多少平方米草坪?”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白“48人”其实是个多余条件。这样的练习能使学生消除“一定把已知条件用完”的思维定式。又如:“50名同学去秀水公园划船,每只小船能坐4人,租金4元,每只大船能坐6人,租金5.4元,怎样租船最省钱?租金最少要付多少元?”这类题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从中找寻最佳解题方法。
三、促进开放的教学交流
传统课堂上,我们常用“是不是” “对不对”等语句,这容易使学生养成惰性思维。教师应细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上,我出示题目:“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6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成围一个长为9分米的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给出两种解答方法:(6×4-9×2)÷2=3(分米);6×4÷2-9=3(分米)。若继续引导,受第二种解法的启示,有的学生会这样解:6-(9-6)=3(分米)。也有的学生这样解:6×2-9=3(分米)。这种不断求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打开思路、超越自我的过程。
(责 编 莫 荻)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重要影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这是创新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要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在课堂上应多些允许、少些不准。另外,教师还应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提问,引导学生质疑。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上课伊始,我先带学生复习分数乘法的三个法则及推导过程,作为学习新知的铺垫。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明白“除以一个分数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的道理,我安排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一起验证并总结。通过交流,学生提出了好几种可以证明的方法,展现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但若不顾学生理解与否一味照本宣科,是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整合相关教学资源,灵活组织和处理教材,使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内容时,若只是按教材提供的根据近似等腰三角形与圆的关系推导出圆面积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束缚。因此,我决定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将手中的圆进行16等分,再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利用所拼图形与圆的关系推导圆的面积。学生的兴致很高,积极探索,很快就找出几种推导方法。他们的探索能力大大超出我的预估,这样得出的结论印象也更深刻。
相比于传统的封闭性习题而言,开放性习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解题方法不唯一,或没有确定的结论。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发展其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题目:“学校有48名同学给公园种草坪,原计划每天种27.9平方米,需5天完成,实际只用4.5天就完成了任务,那么实际每天种多少平方米草坪?”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白“48人”其实是个多余条件。这样的练习能使学生消除“一定把已知条件用完”的思维定式。又如:“50名同学去秀水公园划船,每只小船能坐4人,租金4元,每只大船能坐6人,租金5.4元,怎样租船最省钱?租金最少要付多少元?”这类题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从中找寻最佳解题方法。
三、促进开放的教学交流
传统课堂上,我们常用“是不是” “对不对”等语句,这容易使学生养成惰性思维。教师应细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上,我出示题目:“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6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成围一个长为9分米的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给出两种解答方法:(6×4-9×2)÷2=3(分米);6×4÷2-9=3(分米)。若继续引导,受第二种解法的启示,有的学生会这样解:6-(9-6)=3(分米)。也有的学生这样解:6×2-9=3(分米)。这种不断求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打开思路、超越自我的过程。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