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迅速。网络等新兴媒体方兴未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在这个前提下,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的地市党报如何顺应媒体发展态势,积极参与媒体竞争,进而全面提升自身影响力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三年来,通辽日报社为破解发展难题,从自身所处发展方位出发,以报业改革为统揽,从新闻改革、内部机制改革、队伍建设和打造新媒体几个方面入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提升了地市党报的影响力。
解放思想,以新闻改革增强党报发展的张力
办报是报社的中心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增强《通辽日报》的引领性、服务性、可读性和影响力,进而向自治区盟市级一流党报目标迈进是通辽日报社近四年来不懈的追求。
(一)改扩版面,推动党报格局走向多元化
一张全新的党报,应该是宽众化的报纸,竭尽全力为社会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让读者有所收获。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辽日报》先后进行了三次改扩版。
从2008年2月2日开始,《通辽日报》开始第一次改扩版。改扩版后,报纸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由原来的黑白变成了彩色印刷,报型变成了国际流行的更加时尚的黄金瘦报型,由每周一、三、五的报纸由原来的4版扩成了8版,信息量增加,内容和版式更加新颖活泼。在内容上,《通辽日报》增设了 “民营经济”、“教育时空”、 “老年天地”、“生活资讯”、“科普之窗”、“健康之友”等版面,有效提高了报纸的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通辽日报》改扩版后,由原来的每周28个版增加到40个版,提升了《通辽日报》的服务功能和品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2008年12月12日,《通辽日报》进行了第二次改扩版,在通辽日报这一品牌的统一格局下,推出了《晨刊》,定位为服务广大百姓。第二次改扩版后,《通辽日报》每周一到周五变成了天天8版,每周版数是48版,比第一次改扩版又增加了8块版。第二次改版后,新增了“新农村”、“文体娱乐”、“深度报道”、“环球博览”、“百姓纪事”“文荟”等全新的版面。这次改扩版为《通辽日报》实现独具特色的新型党报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10年5月1日,《通辽日报》进行第三次改扩版。此次改扩版,《通辽日报》明确提出了全新的办报理念,那就是“塑造最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影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群”。在整合原《通辽日报·周日》的基础上,它变成了一张更厚的报纸,日常版面规模增至12块版,版面数量居自治区盟市党报之冠。不仅新开辟了《创业》、《商界》、《传奇》等众多的版面,还对原有的版面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同时,它变成了一份更有价值的报纸,一张宽众化的报纸,初步实现了宽众信息的“全覆盖”。
《通辽日报》进行改扩版面,绝不只是简单的版面增加和报型改变,它是在采用编采网络计算机平台和新的印刷设备这样现代的报业技术的条件下进行的。报纸正以全新的内容和面孔向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党报的目标迈进。同时,《通辽日报》的改扩版取得了“五个一”的成果:确立了一个符合报业发展潮流、时尚新颖的版式;培育出一批有价值的栏目;涌现出一大批新闻报道精品;形成了一股清新的文风;培养了一批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才。
(二)更新思路,新闻宣传水平不断提升
在打造党报媒体影响力的过程中,《通辽日报》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按宣传和报业发展两个规律办报,在吃透上情和摸清下情两个方面下工夫,将报纸的内容和读者的要求相统一,把党和政府希望人民群众知道的信息和人民群众希望从党报中了解的信息结合起来,从而使党报的内容让读者得到了满足,做到“权威”、“大报”、“有用”、“民生”,有力地提升了党报的公信力、引领力和服务功能。
近几年来,《通辽日报》的宣传紧紧扭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一党报发展的时代命题,坚持“三贴近”,落实“三服务”办报理念,逐步构建起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作中,《通辽日报》重点抓好新闻策划,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为百姓着想,为发展尽责,近三年来,《通辽日报》每年的大型策划都达到10余次,平均每月一次,极大地提升了舆论引领能力。同时,报纸一手抓正面宣传,一手抓舆论监督,一头抓市委中心工作宣传,一手抓民生新闻报道,用正面宣传主导舆论,增强公信力;用舆论监督弘扬正气,增强震撼力;用服务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吸引力,用民生报道释疑解惑,增强亲和力。为做好这方面工作,《通辽日报》进一步改变文风,要求记者深入采访、认真分析、言之有物,同时创新报道手法,“软化”硬新闻,从贴近读者的角度出发,或“以小见大”或“以实带虚”,用灵活生动的笔调写新闻。按照这个思路,编辑部也在不断提高信息质量,利用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多地为读者提供“有效信息”、“含金量”高的信息。
通过不懈的创新,通辽日报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摆脱以前呆板、空洞、说教的旧有格局,走上了一条符合现代报业前进趋势,符合读者阅读取向的健康的发展之路。
自加压力,以机制改革增强党报发展的内力
作为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通辽日报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影响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是多年沉积下来的,也是报社进一步发展亟待破除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报社党委认为,报社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以改革统揽全局,对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效运行机制。根据中央、自治区和通辽市关于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通辽日报社结合本单位实际,以适应新形势对报业发展的新要求为出发点,以初步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便于管理的机构和岗位设置体系,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高效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报社全面快速发展为目的,坚持“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紧紧抓住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有利契机,全面深入地展开了各项改革工作。事实证明,改革出活力,改革出创造力,改革出凝聚力,改革是党报媒体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转换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全员聘任。打破身份、职务、职称界限,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对各部室实行定编、定岗、定责。通过竞聘上岗,优化组合,合理流动,建立起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责权利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是环节干部竞聘上岗,部室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聘任期两年)。2007年4月和2009年4月,报社按计划进行了两轮环节干部竞聘工作。一般人员经过双向流动,得到了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这次改革体现了两个亮点,一是一批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环节干部岗位,使环节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明确用人机制。根据报社人员结构极不合理,编采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等问题。社党委决定,新进编采人员一律从一本毕业生中录用,通过逐步换血,有效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去年6月,通辽日报社面向社会公开考录了23名工作人员,岗位涵盖了蒙汉文编采、网站开发及美工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走上了报社工作岗位。
(二)注重绩效,激活分配制度改革
为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编采人员多出精品,不断提高报纸质量和办报水平,通辽日报社研究制定了《通辽日报社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和《编采质量奖制度》等一整套绩效考评体系。一是在质量上,按周评定“六好”,即好稿件(含好言论)、好编稿、好照片、好版面、好专栏和好标题。每个奖项设置不同额度的奖金,每月进行兑现。二是在数量上,实行百分考核,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编采人员给予奖励,有效地拉开了收入层次。通过岗位工资、业绩考核等办法,通辽日报社建立起了符合报社特点的绩效考评体系,形成收入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和平等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与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增加投入,助推设备更新
近两年,在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报社克服重重困难,广泛筹措资金,在设备建设上打了一个翻身仗。一是投资120多万元,购置了“采编系统计算机网络平台”,使报纸编采工作告别了“纸和笔”,全面进入了网络平台新时代,大大优化了编采工作手段。二是投资42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国内先进的上海高斯印刷设备,安装调试投入运营后,报纸的印刷能力和印刷质量大大提高。2009年在全区报纸印刷质量检评中,获“上海高斯杯”综合奖和“北大方正杯”图片质量最佳奖,实现了《通辽日报》报纸印刷质量的新跨越。
(四)面向市场,推进办报经营“两分开”改革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通辽日报社适时对新闻采编和广告经营业务进行了重新整合,逐步实现办报经营“两分开”。在机构设置上,通辽日报社初步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的办法,在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报纸编务工作委员会(简称编委会)和报社经营管理委员会(简称经委会)。编委会负责报纸新闻采访、编辑出版、绩效考核、质量监控等工作。经委会负责报纸发行、广告经营、社会服务等经营业务。由此,报社广告业务从新闻采编中剥离出来,编采业务与经营业务初步实现了两分开。在此基础上,报社组建了“通辽日报传媒广告公司”,专门从事报社广告经营和管理,成为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经营实体,独立自主开展面向社会的经营活动。广告公司将广告业务划分为房地产、汽车、家电、通讯、百业信息、餐饮等十几个板块,实现代理制经营,面向社会公开聘录部门经理人,每个部门根据业务情况按驱动薪酬方式落实待遇。此项工作目前正在顺利实施,并已开始显现成果。
立足长远,以队伍建设增强党报发展的持久力
报社要发展,队伍是关键。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工队伍,是实现报社确立的各项目标和打造报业持久发展动力的根本保障。
(一)积极开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
结合三项教育活动,通辽日报社引导全体人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为中心工作服务、为读者服务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三贴近”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党的方针政策和群众利益的结合点上挖掘新闻,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新闻专业素质的同时,学习现代科技、管理、法律、市场经济等体现时代性要求的新知识,使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优化;进一步增强职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和谐的舆论氛围。
(二)不断深化继续教育工作
针对编采一线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复杂,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新录用人员较多,新闻专业训练和实践不足的实际,通辽日报社将继续教育工作常态化,本着精学、实用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营造人人争做学习型记者和学习型编辑的良好环境,将业务学习与交流工作常态化。除定期组织业务交流与学习外,通辽日报社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由编委会成员及副高以上职称的记者、编辑,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一线采编人员,主要途径是:讲授业务知识、为采编人员出题目、带采编人员深入基层采访、帮采编人员修改稿件等。
(三)推行编辑调研工作
编辑部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在队伍建设中,通辽日报社从编辑部实际出发,组织从事编辑工作的业务人员针对自身编辑工作内容和特点,每年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全市各地、各部门、各行业进行工作调研,深入研究全局性的和局部性的各方面工作,深入研究涉及自己业务的某一领域的具体工作,力争做某一领域的专家型编辑,实现开阔视野、开门办报的目的。具体操作上,各编辑部每月安排一名编辑,时间为一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走出报社,深入市直机关、旗县市区、农村牧区、厂矿企业、学校社区、社会团体进行轮流走访调研。调研结束后形成“调研报告”,上交编委会,进行集中讨论,用以指导下一步的新闻宣传工作。
通过努力,通辽日报社不仅造就了更多更优秀的名编辑、名记者,同时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新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充实和壮大新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辽日报社的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得到了整体提升,为今后各项事业的持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抢抓机遇,以新媒体建设增强党报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传媒,如网站、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其成长之势咄咄逼人。在这个前提下,通辽日报社正视现实,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道,以新的观念和姿态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努力拓展报业多元化发展的新空间。
从今年开始,通辽日报社适时把握传媒竞争角逐的大势,全力进军新媒体,将自身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再造党报新优势。一是建设和装备网站,形成报网结合、相互支持、良性发展的新态势。目前,通辽日报社已融资100多万元投入网站建设,网站已经完成注册,正在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即将试运行,今年7-8月份将正式开通。网站注册名为“中国·通辽网”,定位是通辽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二是与移动联合推出《通辽手机报》。目前此项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即将正式推出。通辽日报社的目标是,在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采编人员要向全媒体方向发展,经营向电子商务、服务方向转变。这将是通辽日报社下一步重点攻坚方向。
总之,经过艰苦的努力,通辽日报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媒体的影响力日增,一张集权威性、公信力及可读性于一体的地市党报正走进人们的视野。
解放思想,以新闻改革增强党报发展的张力
办报是报社的中心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增强《通辽日报》的引领性、服务性、可读性和影响力,进而向自治区盟市级一流党报目标迈进是通辽日报社近四年来不懈的追求。
(一)改扩版面,推动党报格局走向多元化
一张全新的党报,应该是宽众化的报纸,竭尽全力为社会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让读者有所收获。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辽日报》先后进行了三次改扩版。
从2008年2月2日开始,《通辽日报》开始第一次改扩版。改扩版后,报纸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由原来的黑白变成了彩色印刷,报型变成了国际流行的更加时尚的黄金瘦报型,由每周一、三、五的报纸由原来的4版扩成了8版,信息量增加,内容和版式更加新颖活泼。在内容上,《通辽日报》增设了 “民营经济”、“教育时空”、 “老年天地”、“生活资讯”、“科普之窗”、“健康之友”等版面,有效提高了报纸的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通辽日报》改扩版后,由原来的每周28个版增加到40个版,提升了《通辽日报》的服务功能和品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2008年12月12日,《通辽日报》进行了第二次改扩版,在通辽日报这一品牌的统一格局下,推出了《晨刊》,定位为服务广大百姓。第二次改扩版后,《通辽日报》每周一到周五变成了天天8版,每周版数是48版,比第一次改扩版又增加了8块版。第二次改版后,新增了“新农村”、“文体娱乐”、“深度报道”、“环球博览”、“百姓纪事”“文荟”等全新的版面。这次改扩版为《通辽日报》实现独具特色的新型党报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10年5月1日,《通辽日报》进行第三次改扩版。此次改扩版,《通辽日报》明确提出了全新的办报理念,那就是“塑造最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影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群”。在整合原《通辽日报·周日》的基础上,它变成了一张更厚的报纸,日常版面规模增至12块版,版面数量居自治区盟市党报之冠。不仅新开辟了《创业》、《商界》、《传奇》等众多的版面,还对原有的版面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同时,它变成了一份更有价值的报纸,一张宽众化的报纸,初步实现了宽众信息的“全覆盖”。
《通辽日报》进行改扩版面,绝不只是简单的版面增加和报型改变,它是在采用编采网络计算机平台和新的印刷设备这样现代的报业技术的条件下进行的。报纸正以全新的内容和面孔向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党报的目标迈进。同时,《通辽日报》的改扩版取得了“五个一”的成果:确立了一个符合报业发展潮流、时尚新颖的版式;培育出一批有价值的栏目;涌现出一大批新闻报道精品;形成了一股清新的文风;培养了一批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才。
(二)更新思路,新闻宣传水平不断提升
在打造党报媒体影响力的过程中,《通辽日报》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按宣传和报业发展两个规律办报,在吃透上情和摸清下情两个方面下工夫,将报纸的内容和读者的要求相统一,把党和政府希望人民群众知道的信息和人民群众希望从党报中了解的信息结合起来,从而使党报的内容让读者得到了满足,做到“权威”、“大报”、“有用”、“民生”,有力地提升了党报的公信力、引领力和服务功能。
近几年来,《通辽日报》的宣传紧紧扭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一党报发展的时代命题,坚持“三贴近”,落实“三服务”办报理念,逐步构建起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作中,《通辽日报》重点抓好新闻策划,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为百姓着想,为发展尽责,近三年来,《通辽日报》每年的大型策划都达到10余次,平均每月一次,极大地提升了舆论引领能力。同时,报纸一手抓正面宣传,一手抓舆论监督,一头抓市委中心工作宣传,一手抓民生新闻报道,用正面宣传主导舆论,增强公信力;用舆论监督弘扬正气,增强震撼力;用服务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吸引力,用民生报道释疑解惑,增强亲和力。为做好这方面工作,《通辽日报》进一步改变文风,要求记者深入采访、认真分析、言之有物,同时创新报道手法,“软化”硬新闻,从贴近读者的角度出发,或“以小见大”或“以实带虚”,用灵活生动的笔调写新闻。按照这个思路,编辑部也在不断提高信息质量,利用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多地为读者提供“有效信息”、“含金量”高的信息。
通过不懈的创新,通辽日报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摆脱以前呆板、空洞、说教的旧有格局,走上了一条符合现代报业前进趋势,符合读者阅读取向的健康的发展之路。
自加压力,以机制改革增强党报发展的内力
作为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通辽日报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影响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是多年沉积下来的,也是报社进一步发展亟待破除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报社党委认为,报社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以改革统揽全局,对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效运行机制。根据中央、自治区和通辽市关于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通辽日报社结合本单位实际,以适应新形势对报业发展的新要求为出发点,以初步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便于管理的机构和岗位设置体系,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高效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报社全面快速发展为目的,坚持“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紧紧抓住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有利契机,全面深入地展开了各项改革工作。事实证明,改革出活力,改革出创造力,改革出凝聚力,改革是党报媒体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转换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全员聘任。打破身份、职务、职称界限,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对各部室实行定编、定岗、定责。通过竞聘上岗,优化组合,合理流动,建立起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责权利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是环节干部竞聘上岗,部室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聘任期两年)。2007年4月和2009年4月,报社按计划进行了两轮环节干部竞聘工作。一般人员经过双向流动,得到了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这次改革体现了两个亮点,一是一批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环节干部岗位,使环节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明确用人机制。根据报社人员结构极不合理,编采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等问题。社党委决定,新进编采人员一律从一本毕业生中录用,通过逐步换血,有效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去年6月,通辽日报社面向社会公开考录了23名工作人员,岗位涵盖了蒙汉文编采、网站开发及美工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走上了报社工作岗位。
(二)注重绩效,激活分配制度改革
为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编采人员多出精品,不断提高报纸质量和办报水平,通辽日报社研究制定了《通辽日报社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和《编采质量奖制度》等一整套绩效考评体系。一是在质量上,按周评定“六好”,即好稿件(含好言论)、好编稿、好照片、好版面、好专栏和好标题。每个奖项设置不同额度的奖金,每月进行兑现。二是在数量上,实行百分考核,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编采人员给予奖励,有效地拉开了收入层次。通过岗位工资、业绩考核等办法,通辽日报社建立起了符合报社特点的绩效考评体系,形成收入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和平等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与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增加投入,助推设备更新
近两年,在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报社克服重重困难,广泛筹措资金,在设备建设上打了一个翻身仗。一是投资120多万元,购置了“采编系统计算机网络平台”,使报纸编采工作告别了“纸和笔”,全面进入了网络平台新时代,大大优化了编采工作手段。二是投资42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国内先进的上海高斯印刷设备,安装调试投入运营后,报纸的印刷能力和印刷质量大大提高。2009年在全区报纸印刷质量检评中,获“上海高斯杯”综合奖和“北大方正杯”图片质量最佳奖,实现了《通辽日报》报纸印刷质量的新跨越。
(四)面向市场,推进办报经营“两分开”改革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通辽日报社适时对新闻采编和广告经营业务进行了重新整合,逐步实现办报经营“两分开”。在机构设置上,通辽日报社初步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的办法,在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报纸编务工作委员会(简称编委会)和报社经营管理委员会(简称经委会)。编委会负责报纸新闻采访、编辑出版、绩效考核、质量监控等工作。经委会负责报纸发行、广告经营、社会服务等经营业务。由此,报社广告业务从新闻采编中剥离出来,编采业务与经营业务初步实现了两分开。在此基础上,报社组建了“通辽日报传媒广告公司”,专门从事报社广告经营和管理,成为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经营实体,独立自主开展面向社会的经营活动。广告公司将广告业务划分为房地产、汽车、家电、通讯、百业信息、餐饮等十几个板块,实现代理制经营,面向社会公开聘录部门经理人,每个部门根据业务情况按驱动薪酬方式落实待遇。此项工作目前正在顺利实施,并已开始显现成果。
立足长远,以队伍建设增强党报发展的持久力
报社要发展,队伍是关键。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工队伍,是实现报社确立的各项目标和打造报业持久发展动力的根本保障。
(一)积极开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
结合三项教育活动,通辽日报社引导全体人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为中心工作服务、为读者服务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三贴近”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党的方针政策和群众利益的结合点上挖掘新闻,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新闻专业素质的同时,学习现代科技、管理、法律、市场经济等体现时代性要求的新知识,使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优化;进一步增强职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和谐的舆论氛围。
(二)不断深化继续教育工作
针对编采一线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复杂,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新录用人员较多,新闻专业训练和实践不足的实际,通辽日报社将继续教育工作常态化,本着精学、实用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营造人人争做学习型记者和学习型编辑的良好环境,将业务学习与交流工作常态化。除定期组织业务交流与学习外,通辽日报社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由编委会成员及副高以上职称的记者、编辑,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一线采编人员,主要途径是:讲授业务知识、为采编人员出题目、带采编人员深入基层采访、帮采编人员修改稿件等。
(三)推行编辑调研工作
编辑部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在队伍建设中,通辽日报社从编辑部实际出发,组织从事编辑工作的业务人员针对自身编辑工作内容和特点,每年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全市各地、各部门、各行业进行工作调研,深入研究全局性的和局部性的各方面工作,深入研究涉及自己业务的某一领域的具体工作,力争做某一领域的专家型编辑,实现开阔视野、开门办报的目的。具体操作上,各编辑部每月安排一名编辑,时间为一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走出报社,深入市直机关、旗县市区、农村牧区、厂矿企业、学校社区、社会团体进行轮流走访调研。调研结束后形成“调研报告”,上交编委会,进行集中讨论,用以指导下一步的新闻宣传工作。
通过努力,通辽日报社不仅造就了更多更优秀的名编辑、名记者,同时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新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充实和壮大新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辽日报社的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得到了整体提升,为今后各项事业的持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抢抓机遇,以新媒体建设增强党报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传媒,如网站、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其成长之势咄咄逼人。在这个前提下,通辽日报社正视现实,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道,以新的观念和姿态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努力拓展报业多元化发展的新空间。
从今年开始,通辽日报社适时把握传媒竞争角逐的大势,全力进军新媒体,将自身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再造党报新优势。一是建设和装备网站,形成报网结合、相互支持、良性发展的新态势。目前,通辽日报社已融资100多万元投入网站建设,网站已经完成注册,正在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即将试运行,今年7-8月份将正式开通。网站注册名为“中国·通辽网”,定位是通辽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二是与移动联合推出《通辽手机报》。目前此项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即将正式推出。通辽日报社的目标是,在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采编人员要向全媒体方向发展,经营向电子商务、服务方向转变。这将是通辽日报社下一步重点攻坚方向。
总之,经过艰苦的努力,通辽日报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媒体的影响力日增,一张集权威性、公信力及可读性于一体的地市党报正走进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