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沦为了数学学困生。为何出现如此现象?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学习数学的误区?
关键词:学困生
几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接触了许许多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当同学们一谈起数学时就感到头疼,自己虽然很想学好数学,可就是数学成绩总也提不高。这种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应当引起重视。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我们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造成困难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变被动为主动。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主要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手犯懒、轻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3.没有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的学生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没有深入学习环节。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学会还要会做题,做对题还要得分,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学习数学时要克服只为高考而学数学的功利思想。从数学的功效和作用、数学对人的发展和生活需要的高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比如喜欢几何,可以多做这方面的题目,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数学中蕴涵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来带动其他章节的学习,从而培养对学数学的兴趣。
二、因“材”施教
教师必须精通教材,同时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和系统小结几个方面。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四、教学应循序渐进,防止学生急躁心理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五、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又因人而异,但学习的五个环节是少不了的。
六、平时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
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总之,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并加以指导。教学中积极钻研、兼容并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比较好的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
[2] 张大军,《教育心理学》
[3] 杨东炜,《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
关键词:学困生
几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接触了许许多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当同学们一谈起数学时就感到头疼,自己虽然很想学好数学,可就是数学成绩总也提不高。这种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应当引起重视。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我们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造成困难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变被动为主动。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主要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手犯懒、轻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3.没有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的学生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没有深入学习环节。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学会还要会做题,做对题还要得分,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学习数学时要克服只为高考而学数学的功利思想。从数学的功效和作用、数学对人的发展和生活需要的高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比如喜欢几何,可以多做这方面的题目,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数学中蕴涵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来带动其他章节的学习,从而培养对学数学的兴趣。
二、因“材”施教
教师必须精通教材,同时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和系统小结几个方面。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四、教学应循序渐进,防止学生急躁心理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五、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又因人而异,但学习的五个环节是少不了的。
六、平时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
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总之,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并加以指导。教学中积极钻研、兼容并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比较好的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
[2] 张大军,《教育心理学》
[3] 杨东炜,《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