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新课标理念。
一、内化新课标理念,优化知识教学
新课程的内容比较系统,内容相比旧课程更简单,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内容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做到让知识教学活起来,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
二、注重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其次,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勾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但合作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2)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提倡导趣、导疑、导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异想;(3)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分析学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回归儿童的生活。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对课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内容开放。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透学生的学情,采取探究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评价方式多元,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往往在教师面前畏首畏尾。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二是民主的原则,多和学生商量;三是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话就说,有想法就敢表述,不求标准答案。有一次,一位化学教师在公开课上提问学生,学生由于紧张,一时回答不上,老师什么也没说,就让学生坐下了。与此相反,另外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在外校教师的一次公开课上,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提问时随意找了一个学生回答,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原来他是全班成绩最差的一个。老师领悟了意思,看到这位学生站了起来就给他鼓励,但他始终没有回答,老师却说:“刚才这位同学敢于站起来,说明他自信心很强,同时他皱了眉头,说明他思考了问题,只是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这样评价,学生会不高兴吗,还会有心理不安全感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去寻找学生的长处,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动手实践
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学习中多动手都有很多精辟的论断,如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们都把实践作为获取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源泉。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也是学习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作为从事一线化学教学的教师,只有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创造地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才能使化学教学展现灿烂的星空。优化教学方法,
一、内化新课标理念,优化知识教学
新课程的内容比较系统,内容相比旧课程更简单,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内容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做到让知识教学活起来,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
二、注重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其次,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勾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但合作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2)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提倡导趣、导疑、导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异想;(3)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分析学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回归儿童的生活。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对课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内容开放。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透学生的学情,采取探究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评价方式多元,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往往在教师面前畏首畏尾。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二是民主的原则,多和学生商量;三是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话就说,有想法就敢表述,不求标准答案。有一次,一位化学教师在公开课上提问学生,学生由于紧张,一时回答不上,老师什么也没说,就让学生坐下了。与此相反,另外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在外校教师的一次公开课上,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提问时随意找了一个学生回答,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原来他是全班成绩最差的一个。老师领悟了意思,看到这位学生站了起来就给他鼓励,但他始终没有回答,老师却说:“刚才这位同学敢于站起来,说明他自信心很强,同时他皱了眉头,说明他思考了问题,只是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这样评价,学生会不高兴吗,还会有心理不安全感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去寻找学生的长处,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动手实践
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学习中多动手都有很多精辟的论断,如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们都把实践作为获取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源泉。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也是学习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作为从事一线化学教学的教师,只有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创造地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才能使化学教学展现灿烂的星空。优化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