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作文:
爱让我更加美丽
我是一杯水,一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水,却也是一杯颇具传奇色彩的水。
我在一个黑暗的地方呆了很久,多少次疑心人们把我忘了,直到有一天,我又见到了光亮,太阳的光辉几乎要把我的眼睛灼伤,过了好久我才适应,我看到阳光在我的身上跳跃着,闪烁出七彩的光,透过光亮,我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
一个小男孩走了过来,好奇地看着我,“真美!”他轻轻地对我说,“明天,爸爸就要带你去做实验了,你觉得怎么样?”我张开嘴,却说不出话来,只得摇摆着身子表达我的欢乐。照在我身上的光点一闪一闪的,美极了。
“晨晨,别乱动,爸爸还要做实验呢!”白大衣挡住了我的阳光。“哦,”小男孩刚起身,又想起了什么,他抚摸着杯壁,轻轻对我说:“再见啦!”
我从未感到过夜是这样的漫长,明天,明天我就要被送去做实验了?我就可以书写自己的传奇了?我兴奋,我激动。
黎明刚至,我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他?我惊讶极了。
小男孩跑过来,险些把我碰倒,“啊,你没事吧,疼不疼啊?”小男孩关切地问着我,眼里满是焦急,他掌心的温度透过杯壁,一点点地传给了我,我也温暖起来,那是什么?是爱!我被自己吓了一跳,什么,是爱?我只是一杯水而已……
一路上,小男孩和我说了许多话,我却无心去听。科学家们在杯壁上贴上一个“爱”字,就将我送进了冷冻室里。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冷,我感到很困很困,可每当我看到杯壁上的“爱”字时,就会想起小男孩,内心不由得一震。我的身体在慢慢膨胀着······
不知过了多久,我又看到了光亮,“她哭了!”小男孩叫道。“晨晨,你怎么可以提前打开冷冻室呢!”“她哭了!”小男孩还想辩解什么。杯壁是水,水一滴一滴地落下。瞬间,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微妙的变化。
显微镜下,我看到自己雪花般六角形的晶体,连显微镜都称赞的美丽。“这个文字能改变水晶体的实验成功啦!”科学家们欢呼着,但他们可曾知道改变我的是小男孩的爱。
月光下,我看到一个身影打开柜子,小男孩的眼中写满了爱。
爱,让我更加美丽。
上文是一位初三学生的考场作文。试题要求补充完整“_____让我更加美丽”这一半命题并写作600字以上的文章,满分为65分。阅卷老师批改的得分为33分,评语是“奇思妙想要有逻辑性”。
猛一看,这篇文章确实有点“另类”,它没有写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情感,因而在一大批四平八稳、大同小异的文章中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也难怪入不了阅卷老师的“法眼”。但这篇乃至这类文章真的就“一无是处”吗?作为她的任课老师,看到学生拿回试卷时委屈、不解甚至愤怒的表情,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首先,谈谈这篇文章的构思。
初读这篇文章时,我也很疑惑她为何会有这样的构思。交谈之后,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汗颜,也为拥有这样一位阅读面广泛的学生而自豪。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本书和一个实验。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一书在一段时间内曾经非常轰动,书中有许许多多水结晶照片,可以说美得“摄人心魄”,而作者的主要看法则是水的结晶会因为人对它的不同感情而呈现不同的形态。书中的图片完全真实,但实验过程是否完全合乎科学则存在较多质疑。但报纸、网络在转载时的确吸引了许多人,并将它当作科普读物看待。甚至许多德育老师以此作为素材教育孩子学会感恩。于是也有了著名的“米饭实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天河区某小学的马昊小朋友对三碗米饭或夸或骂或冷落,一个月后,听好话的米饭变香、挨骂的变臭、不理睬的竟流出了脏水。
这一系列在唯物主义科学家看来匪夷所思的实验,在微观世界是否一定不成立尚无定论。课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将目前科学界对这类实验的一般看法告诉给了学生。但这些并不妨碍一个相信它的孩子将它作为素材,并很好地诠释“爱让自己更加美丽”这一主题!当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文章“缺少逻辑性”时,不正意味着我们囿于课本、教参之中而越来越成为彻彻底底的“教书匠”了吗?信息时代,教师的“权威地位”应该从我们思想深处真正剔除出去,真正践行“教学相长”的理念。
在繁重得甚至枯燥的学习之余,能主动阅读书报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曾做实验证实“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上文的小作者正是在自己课外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对作文题目的把握,使自己的作文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效果。这种写作的热情非但不应该打压,而且应该加以保护和鼓励。
其次,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篇“奇思妙想”的文章。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部分指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建议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我们许多中学老师为迎合中考而用各种模式去束缚学生自由发挥的热情,导致学生写文章时真正想说的话不能说,而不一定愿写的却又不得不写,因此,文章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感情虚假。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改得无趣。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貌似枯燥的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要做到这点当然也要教师自身不断“充电”,不断注入新观念。
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而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整齐划一的产品,那么他们对不同作品的自我解读当然也就各不相同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想其中的“我”正是突出了“自我”,要有对事物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态度、理解甚至想象。因此新课标才格外重视对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值得每一位为人师表者深思。
如果老师们为了“求稳”或者由于自己观念的滞后而一味压制富有想象力的文章,那么小而言之是对某一个孩子的不公平;大而言之,则会导致新课标的诸多理念成为“一纸空文”。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花的世界,树的世界,恐怕“无所不能”的人类也不能说已完全洞悉,那么,我们何不借着孩子们绮丽的翅膀,共同到充满想象的蓝天翱翔一番呢?
对学生们真正的“爱”,不也会让每一位老师更加美丽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26001)
爱让我更加美丽
我是一杯水,一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水,却也是一杯颇具传奇色彩的水。
我在一个黑暗的地方呆了很久,多少次疑心人们把我忘了,直到有一天,我又见到了光亮,太阳的光辉几乎要把我的眼睛灼伤,过了好久我才适应,我看到阳光在我的身上跳跃着,闪烁出七彩的光,透过光亮,我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
一个小男孩走了过来,好奇地看着我,“真美!”他轻轻地对我说,“明天,爸爸就要带你去做实验了,你觉得怎么样?”我张开嘴,却说不出话来,只得摇摆着身子表达我的欢乐。照在我身上的光点一闪一闪的,美极了。
“晨晨,别乱动,爸爸还要做实验呢!”白大衣挡住了我的阳光。“哦,”小男孩刚起身,又想起了什么,他抚摸着杯壁,轻轻对我说:“再见啦!”
我从未感到过夜是这样的漫长,明天,明天我就要被送去做实验了?我就可以书写自己的传奇了?我兴奋,我激动。
黎明刚至,我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他?我惊讶极了。
小男孩跑过来,险些把我碰倒,“啊,你没事吧,疼不疼啊?”小男孩关切地问着我,眼里满是焦急,他掌心的温度透过杯壁,一点点地传给了我,我也温暖起来,那是什么?是爱!我被自己吓了一跳,什么,是爱?我只是一杯水而已……
一路上,小男孩和我说了许多话,我却无心去听。科学家们在杯壁上贴上一个“爱”字,就将我送进了冷冻室里。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冷,我感到很困很困,可每当我看到杯壁上的“爱”字时,就会想起小男孩,内心不由得一震。我的身体在慢慢膨胀着······
不知过了多久,我又看到了光亮,“她哭了!”小男孩叫道。“晨晨,你怎么可以提前打开冷冻室呢!”“她哭了!”小男孩还想辩解什么。杯壁是水,水一滴一滴地落下。瞬间,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微妙的变化。
显微镜下,我看到自己雪花般六角形的晶体,连显微镜都称赞的美丽。“这个文字能改变水晶体的实验成功啦!”科学家们欢呼着,但他们可曾知道改变我的是小男孩的爱。
月光下,我看到一个身影打开柜子,小男孩的眼中写满了爱。
爱,让我更加美丽。
上文是一位初三学生的考场作文。试题要求补充完整“_____让我更加美丽”这一半命题并写作600字以上的文章,满分为65分。阅卷老师批改的得分为33分,评语是“奇思妙想要有逻辑性”。
猛一看,这篇文章确实有点“另类”,它没有写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情感,因而在一大批四平八稳、大同小异的文章中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也难怪入不了阅卷老师的“法眼”。但这篇乃至这类文章真的就“一无是处”吗?作为她的任课老师,看到学生拿回试卷时委屈、不解甚至愤怒的表情,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首先,谈谈这篇文章的构思。
初读这篇文章时,我也很疑惑她为何会有这样的构思。交谈之后,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汗颜,也为拥有这样一位阅读面广泛的学生而自豪。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本书和一个实验。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一书在一段时间内曾经非常轰动,书中有许许多多水结晶照片,可以说美得“摄人心魄”,而作者的主要看法则是水的结晶会因为人对它的不同感情而呈现不同的形态。书中的图片完全真实,但实验过程是否完全合乎科学则存在较多质疑。但报纸、网络在转载时的确吸引了许多人,并将它当作科普读物看待。甚至许多德育老师以此作为素材教育孩子学会感恩。于是也有了著名的“米饭实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天河区某小学的马昊小朋友对三碗米饭或夸或骂或冷落,一个月后,听好话的米饭变香、挨骂的变臭、不理睬的竟流出了脏水。
这一系列在唯物主义科学家看来匪夷所思的实验,在微观世界是否一定不成立尚无定论。课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将目前科学界对这类实验的一般看法告诉给了学生。但这些并不妨碍一个相信它的孩子将它作为素材,并很好地诠释“爱让自己更加美丽”这一主题!当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文章“缺少逻辑性”时,不正意味着我们囿于课本、教参之中而越来越成为彻彻底底的“教书匠”了吗?信息时代,教师的“权威地位”应该从我们思想深处真正剔除出去,真正践行“教学相长”的理念。
在繁重得甚至枯燥的学习之余,能主动阅读书报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曾做实验证实“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上文的小作者正是在自己课外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对作文题目的把握,使自己的作文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效果。这种写作的热情非但不应该打压,而且应该加以保护和鼓励。
其次,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篇“奇思妙想”的文章。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部分指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建议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我们许多中学老师为迎合中考而用各种模式去束缚学生自由发挥的热情,导致学生写文章时真正想说的话不能说,而不一定愿写的却又不得不写,因此,文章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感情虚假。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改得无趣。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貌似枯燥的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要做到这点当然也要教师自身不断“充电”,不断注入新观念。
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而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整齐划一的产品,那么他们对不同作品的自我解读当然也就各不相同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想其中的“我”正是突出了“自我”,要有对事物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态度、理解甚至想象。因此新课标才格外重视对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值得每一位为人师表者深思。
如果老师们为了“求稳”或者由于自己观念的滞后而一味压制富有想象力的文章,那么小而言之是对某一个孩子的不公平;大而言之,则会导致新课标的诸多理念成为“一纸空文”。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花的世界,树的世界,恐怕“无所不能”的人类也不能说已完全洞悉,那么,我们何不借着孩子们绮丽的翅膀,共同到充满想象的蓝天翱翔一番呢?
对学生们真正的“爱”,不也会让每一位老师更加美丽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