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123_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恩洪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们可以叫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愧对教师,愧对学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简言之,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班级文化,首先是物质文化层面,一个激发人向上的物质文化环境;其次是制度文化层面,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第三是精神文化层面,是关于班级、学校、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每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班级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体现。教室虽小,如果我们能精心布置,体现个性,就会催人奋发,促人向上,使全班同学在优良的班级环境文化熏陶下茁壮成长。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必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它有利的素材。精心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和安全性的物质文化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
  爱护环境卫生,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也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净化、美化、知识化的班级物质环境,要求同学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教育学生爱自己的环境,使其积极劳动,关心班级,形成“班级就是我的家,我要为家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制度建设同样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良好的秩序,而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是靠班级制度来保障的。因此,健全班级规范,完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班规的制定应是全班师生共同的事情,不能由班主任一人说了算,要由班级全体成员一起讨论,共同决定。具体程序,可先由学生参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起草,然后小组讨论,拟出草案,再在班上通过,最后才定下来。制定班规的过程,是全班师生共同学习、不断提高认识、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学生自己制定班规,他们就会自觉地认真执行,把班规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正如陶行知所言: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所立的更易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
  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生、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
  拿班风来讲,班风是班级的“名片”,它反映了班级的“性格”和“气质”,代表着班集体的形象,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良好的班风对全班学生具有极大的同化作用,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使他们必须约束自己,以适应集体的良好氛围。优良的班风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风的建设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1,召开主题班会。主题班会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班集体成员的自我教育活动。一节好的主题班会,能引起班集体成员的触动或共鸣,培养他们懂得思考、敢于发言,形成自己的见解。
  2,打造班级核心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必须要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班训是班级整体精神、目标的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班级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导向,结成一个集合体,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班级文化会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休戚与共。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
其他文献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语文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语文的本质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味”呢?笔者从以下五“味”考虑,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有趣味    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是人人喜欢的,做语文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把课上得有趣味,让学生喜闻乐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基本理论,以体育隐性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隐性课程的界定,确定其定义,分析组成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精神文化诸要素,提出了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突出重点,抓好主要内容,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在隐形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出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隐性课程;体育教学;策略    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是近几年来课程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体育隐性课程的
期刊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要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教育条件下,师生关系会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在信息时代,师生关系就是一种体验形态的师生关系。  在信息时代,不再人为地把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机械地划分为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或是在不同条件下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施教者与受教者必然发生交往行为,产生交互作用。达到相互沟通和融合的状态,
期刊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笔者在听有些教师的公开课时常发现合作探究的热闹表面掩盖不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缺失,学生在回答教师的发问时,答案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为此,笔者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1,从时代发展需要角度。现代社会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就学生而言,他们在校学习只能获得今后工作所需知识10%左右,其余
期刊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课题,紧接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之后,通过对ATP结构简式的特征的讲解,得出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以往讲这个课题时,笔者都是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顺序讲解。虽累累千言,汗流浃背,学生却只会死记硬背,收效寥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试着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一    为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给学生一段材料:能源物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
期刊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思维的细胞,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常采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涡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虽然刻意去改变教学的方式,但仍有太多旧时的痕迹,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景,失去了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怎样的课才是
期刊
一、确定复习的总体思路    高三数学复习可以称得上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阶段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熟悉基本的思想和方法,更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根据数学思维的特点,复习内容的安排应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为了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效益,笔者和备课组的其他同事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结合本校高三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高三数
期刊
阅读教学,读是重要一环。读的形式有多种。重点阅读,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能引起情感冲突与升华的句或段反复阅读。通过重点阅读可以让学生读出各自的独特体验,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的真情在课堂上自然流露,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使课堂中学生的读有滋有味,从而横直地让“阅读”变成“悦读”。    一、重点阅读让学生的情感在文本中酝酿升化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只要教师启发得当,怀疑与批判的阅读方法是可以尝试的。    一、引导质疑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利用批判性地阅读能帮助学
期刊
摘 要: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了解“农民工第二代”群体的现状,预测其走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一,加强和完善对“农民工第二代”的教育;第二,城市化发展中对“农民工第二代”的吸纳;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民工第二代    “Migrant workers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status quo and moving toward and Counter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