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针对这一改变,我在作文教学上做了些探索,打破只有在作文课上进行作文指导的观念,改变单纯由教师教学生写的现象,冲破作文只能写在作文本上的惯例,通过各种途径激活学生的写作需求,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当学生自觉付出辛勤劳动时,才能达到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近两年来我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感受:
一、文笔交流,体验情感,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只有充满情感的文章才可能感人、动人、服人,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许。为什么一到课堂上的写作,总是让孩子感到困难重重?是我们的统一命题不得不让学生刻意地想“写什么”,我们的批改又给了孩子“怎样写”的压力,当我们只关注“知识与技能”一个目标的时候,学生一听到“写作文”三个字就有了畏难情绪。如何将写作变得如同短信交流那样轻松愉悦,却要比短信交流更规范更文学?
每天阅读、批改学生的随笔,使我的工作量增大,但即使教学工作再忙,学生的每一篇作品,我都用心留言。凡语言流畅或有独到想法的作品都敲章以示鼓励,积满三个章,学生可以在作业繁忙时用章“调休”。有时候考虑到作业较多,我就不布置“900秒”,连着两天不写,就会有学生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写了,我已经有好几篇内容想写了;也有家长告诉我,孩子作文、周记总要苦思冥想很长时间才落笔,但“快乐15分钟”写起来的速度很快,好像很有话要说,有时还用手遮住本子,不让爸爸妈妈看。
可见,不是学生不会写,也不是学生不愿写,当我们一味地用“选材、构思、语言”要求作文的时候,我们就忽视了作文的作者是一个个充满生机、会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快乐15分钟”,就是以其轻松的气氛、真挚的情感沟通师生心灵,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写作实践中。
总之,写真实的内容,有话好写;出于真情的写,没有压力。文笔交流,缩短了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坦率地交流、分享彼此的真情实感,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学关系得到优化,老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笔交流的过程,是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最终要体现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而情感体验是三维目标达成的有效抓手,是写作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
二、课外活动,经历过程,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使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空间充满情趣,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巩固写作的热情,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寫作能力十分有益。我带领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止是在教与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寓写作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正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以至文思泉涌,落笔成文。
过程本身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既经历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又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带给学生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经历学习的过程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生活,转换角色,培养学生写作习惯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与人交流情感、影响教育他人、自我教育等。学生只有在学习、生活中运用作文进行交际活动,才能体验到作文具有的十分广泛的效用,才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养成善思勤写的习惯,培养实践能力。
1、在“小社会”中锻炼。学生与父母、亲戚朋友、同学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关系网,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写作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形中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2、与“大社会”沟通。缩短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交际的距离,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为应用而作文。少年大队部经常要孩子们办小报,尽管内容可以剪贴或摘抄,但我班孩子喜欢用自己稚嫩的笔写出自己的心声:《五十年后的家乡》、《生活中的微笑》……针对环保问题,学生撰写论文“怎样处理生活中的垃圾”……并在升旗仪式上宣读自己写的倡议书,提议大家收集废电池,等等。通过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我发现目前的作文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一篇作文从指导到习作,从批阅到讲评,教师更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更多地关注写作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写作的过程。因此,学生写作兴趣始终不高,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总之,引导学生用心去亲近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关心身边的事,品味人生,让学生经历了自我思考、自求自得的过程,从而产生出自己的亲身体悟,生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望,水到渠成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写出来,逐渐养成写的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在其中了。
一、文笔交流,体验情感,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只有充满情感的文章才可能感人、动人、服人,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许。为什么一到课堂上的写作,总是让孩子感到困难重重?是我们的统一命题不得不让学生刻意地想“写什么”,我们的批改又给了孩子“怎样写”的压力,当我们只关注“知识与技能”一个目标的时候,学生一听到“写作文”三个字就有了畏难情绪。如何将写作变得如同短信交流那样轻松愉悦,却要比短信交流更规范更文学?
每天阅读、批改学生的随笔,使我的工作量增大,但即使教学工作再忙,学生的每一篇作品,我都用心留言。凡语言流畅或有独到想法的作品都敲章以示鼓励,积满三个章,学生可以在作业繁忙时用章“调休”。有时候考虑到作业较多,我就不布置“900秒”,连着两天不写,就会有学生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写了,我已经有好几篇内容想写了;也有家长告诉我,孩子作文、周记总要苦思冥想很长时间才落笔,但“快乐15分钟”写起来的速度很快,好像很有话要说,有时还用手遮住本子,不让爸爸妈妈看。
可见,不是学生不会写,也不是学生不愿写,当我们一味地用“选材、构思、语言”要求作文的时候,我们就忽视了作文的作者是一个个充满生机、会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快乐15分钟”,就是以其轻松的气氛、真挚的情感沟通师生心灵,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写作实践中。
总之,写真实的内容,有话好写;出于真情的写,没有压力。文笔交流,缩短了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坦率地交流、分享彼此的真情实感,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学关系得到优化,老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笔交流的过程,是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最终要体现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而情感体验是三维目标达成的有效抓手,是写作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
二、课外活动,经历过程,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使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空间充满情趣,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巩固写作的热情,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寫作能力十分有益。我带领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止是在教与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寓写作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正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以至文思泉涌,落笔成文。
过程本身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既经历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又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带给学生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经历学习的过程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生活,转换角色,培养学生写作习惯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与人交流情感、影响教育他人、自我教育等。学生只有在学习、生活中运用作文进行交际活动,才能体验到作文具有的十分广泛的效用,才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养成善思勤写的习惯,培养实践能力。
1、在“小社会”中锻炼。学生与父母、亲戚朋友、同学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关系网,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写作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形中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2、与“大社会”沟通。缩短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交际的距离,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为应用而作文。少年大队部经常要孩子们办小报,尽管内容可以剪贴或摘抄,但我班孩子喜欢用自己稚嫩的笔写出自己的心声:《五十年后的家乡》、《生活中的微笑》……针对环保问题,学生撰写论文“怎样处理生活中的垃圾”……并在升旗仪式上宣读自己写的倡议书,提议大家收集废电池,等等。通过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我发现目前的作文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一篇作文从指导到习作,从批阅到讲评,教师更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更多地关注写作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写作的过程。因此,学生写作兴趣始终不高,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总之,引导学生用心去亲近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关心身边的事,品味人生,让学生经历了自我思考、自求自得的过程,从而产生出自己的亲身体悟,生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望,水到渠成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写出来,逐渐养成写的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