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wa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语文教师需要一双孩子的眼睛,需要一颗孩子的童心,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常常怀揣着这样的理想,漫步在课堂教学的路上。语文教师面对的是所有的文本,我们应该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然后把它与美好设想转化在对课堂的设计蓝图中。在这种转化、设计时,我一般着眼并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课堂流动“孩子气”
  
  成尚荣先生说,教室中的儿童要与文本中的儿童联结,老师的精神状态也要和孩子一样,三个儿童走在一起进行沟通,你是诗意的欢聚。
  游戏,几乎是童年的象征。评论家班马先生说,游戏精神其实也是“玩”的精神。语文学习首先要给孩子乐趣,要让孩子在语文中找寻欢欣的元素。语文课堂自然应该是泪光闪耀,但也应有笑声飘飞。记得教学《穷人》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你是桑娜,跟着渔夫过生活你会觉得幸福吗?课堂上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扣住文本侃侃而谈,气氛活跃宽松。再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我组织学生就一个词意的不同理解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辩论赛,老师煞有介事的话题渲染、学生唇枪舌剑的据理力争,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想象是生命和儿童文化的魂魄。让课堂流动孩子气,就要注重为孩子的情感释放、想象放飞创造空间。我经常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对文本形象产生角色认同与移情体验。孩子们物我同一,在自然的状态中、在想象的推动下,创造出活泼的语言。
  
  二、让课堂飘散“文学味”
  
  教师在解读《咏柳》时获得了意蕴生长,在解读《白鹭》时获得诗意享受,同样重要的,我们还要思索如何也让这种美好的情愫如水一般浸润孩子的心田。教师要努力让课堂飘散起文学味道。在这儿,文学并非少数人掌握的一种技艺,而是人类的生存状态。你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海德格尔认为,文学在大地和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的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生命。文学就象一盏灯,照耀着人们的心房。
  让课堂飘散文学味,就要以“文学的方式”把握教材。不少教师习惯于分析的方式研究教材,容易走向支离破碎。强调“文学的方式”,是说教师要帮助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体会文言与意的同一。
  让课堂飘散文学味,还要讲究课堂对话方式。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孩子走向内心。优秀的文本总是呵护着我们内心的梦想、丰富着我们的想象、温暖着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从小就成为一个有趣味、有气质、有道义的人。
  
  三、让课堂生长“冥思力”
  
  语文课堂应该有诗意的流淌,也应该有思想的流动。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当儿童调动已有的知识、情感积淀新的问题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的“悟”来。既是对原先语文教学过多抽象色彩的扬弃,又是对当下语文教学过多强调感性的超载。“思”的缺乏,常常导致很多课表面看似热闹,深思起来却又觉得苍白无力。
  “冥思力”的生长需要课堂的“静”、“净”、“境”。
  课堂需要安静,表面的浮华不利师生的深度交流。自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是湖里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周国平先生是在说人生,课堂何尝不该如此?由于课堂的丰富的安静,师生精神进入极为活跃的状态,“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课堂需要“纯净”,读与思,自悟与分享,框架简洁,手段简明,智慧生发,精神澄明。因为,艺术上的单纯常常不是低级而是高级,是真正的上乘功夫。
  语文课堂还要追求“境”的生成。首先是得体的物理环境的营造,其次是与课堂和谐的师生良好心境的形成,此二者加之文本张力的协同作用,便使语文课堂产生一种动人的情境乃至意境:或欢欣活泼,或抒情温馨,或深邃智慧。师生徜徉其间,怎不感到学习的幸福与满足?
  让课堂生长“冥思力”其实是引导孩子们站到文字后面去。肖川曾引用一位海外中国诗人的话说,每当他看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都会莫名的激动、甚至落泪。确实,语言的背后是家园,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只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到母语的“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教学《草原》,最后我轻轻的说:“草原的美如画、如歌、如诗,它独特的美景打动了我们。有人说世界上的事物,有的因美丽而可爱,有的因可爱而美丽,课后想想,草原的美又属于哪一种呢?课的结束还是画上句号,而是在心中留下一串省略号,這是我的向往。自然,所有的理想都难以完美的物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朋友,当所有这一切——你的智慧、你的心灵都整装待发,不只在纸张上或者电脑里,更是跳跃在心头时,那么,就让我们满怀期待地步入另一个创造与享用的天地——课堂。
  (作者联通:410302湖南省浏阳市高坪完小)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校开展“拓潜”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活动课程呢?    一、教育观念应具有全面性、整体性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活动课程是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 开展以学生
期刊
初中美术课水彩画部分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水彩画的方法步骤和基本技法。因此在静物写生之前,可先指导学生做几次静物范画临摹, 意在使学生熟悉工具,认识各种画法,体会水彩画的特点。写生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起笔要细,形体准确,高光、反光、明暗交界线、投影等都应尽量交待清楚,暗部和投影要少量涂点铅笔线条以示位置,上色时心中有数才能涂色不乱。  2.画前先在纸上刷一遍水,目的是让
期刊
看过不少名师精心策划、精心表演的语文公开课,每每为其精心的构思、精彩的表演,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所感动,那种师生的默契总让我叹服。在感佩之后,总想试一试,让别人的精彩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发一发光。然而,当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几经折腾之后,我竭尽全力的表演却难以讨来孩子们的欢心,孩子们反而显得无所适从了。这让我沮丧,也引起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常态下的语文课堂到底应该关注些什么呢?  我很难就所看到的由诸
期刊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巧设悬念诱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
期刊
化学计算题目中有一些难度较大的有关混合物的计算的问题。如果按常规解法求解,这些问题会显得复杂难解。如果我们运用创新的整体思想来解,就会使这种问题化难为易,比较简单地得解。  下面以两个类型的题目来说明此种思想的应用。    类型一:有关混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类题目  这类题目用整体性思想解题的思路是将问题中给出的混合物看做整体,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相同处入手,应用同一种组分中两
期刊
M.克莱因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并试图回答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较之其他学科,其作用更为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其效果更大更持久。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2001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新课标对此也有相关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他对促进学生全面
期刊
课堂小结,一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如重点、难点、关键等,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像;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照教学目标,加强指导。课堂小结也应贯彻“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精神,它是一节课的有机的部分,不能脱离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也不能成为“套式”,流于形式。  课堂小结一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作安排。例如,“小数乘法”这节课的课堂小结,可以从数学思想、思维方法上加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使之得以实现。这种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平等相处,教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合作,共同探索和共同發现,使学生得到认识的快乐。此外,还要在班级里建立普遍友爱,亲密团结,互相同情
期刊
要科学地评价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正确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确定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要素。  一般说来,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有四大要素,即教师、教材、教具、生源。因为教材是辅助教学的,而不是教学去辅助教材,所以在教具基本完善的情况下,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就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要素了。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关系。教与学是
期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一句歌词,是说明天关于“爱”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生涯中,我曾担任过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总结出对学生教育的技巧离不开一个“爱”字。对学生教育总是“先微笑、后开口”,“先请坐、后谈话”,“先成绩、后缺点”,“先表扬、后批评”,并时常告诫自己,不能因一时的感情冲动,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爱是做好班主任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