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因材施教原则都只被理解为: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提倡课改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除了关注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外,还应把视角转移到教材和课堂上,要吃透教材,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设计,抓住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启发式教学,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关键词】课改;语文教学;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最早的提倡者和躬行者是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在之后,墨子、朱熹等都继承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墨子教育学生常常是因人、因才和因地而异,墨子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朱熹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也发挥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他认为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分科教学,这才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原则。”
新课改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进而实现新课改追求的目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学生角度的因材施教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当今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的知识,教师首先就必须主动去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性格和心理特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材”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在教学建议部分其中有一条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的在心理、生理、智力和语言发展能力方面都具有阶段性特征,并且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例如,有的学生在某方面发展成熟,在另一方面又还处于缓慢发展中。
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和老师一样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尊。因此,在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这样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二、从教材内容角度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传统教育的理论中都是围绕着学生来说,以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施教的前提,但在当今这个提倡课程改革的时代,因材施教其实还可以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材,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案,即使是同一门学科也有不同的教材版本和内容的差别,教材中每种体裁都有其各自的教学规律和风格,教材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教师在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的第一件事应该吃透教材,在教材中挖掘别人未曾挖掘到的知识点,用这不一样的知识点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材中有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本,教师应该具备各种体裁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在这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具体文本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设计好自己“因材(教材内容)施教”的教案,使设计的教案既简练又能把知识点讲深讲透,这新颖的知识点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课堂突发事件角度的因材施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有些教师对于这些突发事件要么采取忽视的态度,要么就会不知所措,很少有老师会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当做是一个教学的好机会。
因“材”施教的原则其实还可以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把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当做是一个教学机会,那么其教学是很有效的。突发事件也可以把它当做是教学的素材,这素材不是远离学生的经验,而是在学生身边和身上发生的事,在进行教学时学生才能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对深刻理解文本很有意义,尤其是在开始上课时,把这些突发事件作为课文教学之前的导入部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进入到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理解本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做铺垫。
传统的语文教材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反映实际生活方面明显不足,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在坚持选文标准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新课改倡导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就是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最紧密的素材,因材施教就是要不失时机的抓住突发事件这个素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教学。
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其实不仅仅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而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施行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把因材施教理解为: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教案;把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作为教学的素材。
【参考文献】
[1]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2]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M].背景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薛超.将错就错,变“错”为宝[J].教学仪器和实验,2015,7:7—9
[5]张建庆、何振华.教“材”好,教才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7(上):46—47
作者简介:何春梅(1993-),女,贵州黔西人,課程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论。
【关键词】课改;语文教学;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最早的提倡者和躬行者是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在之后,墨子、朱熹等都继承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墨子教育学生常常是因人、因才和因地而异,墨子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朱熹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也发挥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他认为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分科教学,这才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原则。”
新课改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进而实现新课改追求的目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学生角度的因材施教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当今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的知识,教师首先就必须主动去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性格和心理特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材”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在教学建议部分其中有一条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的在心理、生理、智力和语言发展能力方面都具有阶段性特征,并且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例如,有的学生在某方面发展成熟,在另一方面又还处于缓慢发展中。
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和老师一样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尊。因此,在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这样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二、从教材内容角度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传统教育的理论中都是围绕着学生来说,以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施教的前提,但在当今这个提倡课程改革的时代,因材施教其实还可以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材,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案,即使是同一门学科也有不同的教材版本和内容的差别,教材中每种体裁都有其各自的教学规律和风格,教材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教师在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的第一件事应该吃透教材,在教材中挖掘别人未曾挖掘到的知识点,用这不一样的知识点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材中有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本,教师应该具备各种体裁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在这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具体文本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设计好自己“因材(教材内容)施教”的教案,使设计的教案既简练又能把知识点讲深讲透,这新颖的知识点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课堂突发事件角度的因材施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有些教师对于这些突发事件要么采取忽视的态度,要么就会不知所措,很少有老师会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当做是一个教学的好机会。
因“材”施教的原则其实还可以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把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当做是一个教学机会,那么其教学是很有效的。突发事件也可以把它当做是教学的素材,这素材不是远离学生的经验,而是在学生身边和身上发生的事,在进行教学时学生才能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对深刻理解文本很有意义,尤其是在开始上课时,把这些突发事件作为课文教学之前的导入部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进入到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理解本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做铺垫。
传统的语文教材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反映实际生活方面明显不足,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在坚持选文标准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新课改倡导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就是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最紧密的素材,因材施教就是要不失时机的抓住突发事件这个素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教学。
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其实不仅仅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而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施行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把因材施教理解为: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教案;把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作为教学的素材。
【参考文献】
[1]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2]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M].背景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薛超.将错就错,变“错”为宝[J].教学仪器和实验,2015,7:7—9
[5]张建庆、何振华.教“材”好,教才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7(上):46—47
作者简介:何春梅(1993-),女,贵州黔西人,課程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