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陈惠龄这位中国第一代奥尔夫教师的教学风格。近几年来,奥尔夫教育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音乐教育者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记录并分析奥尔夫教学过程,觉得奥尔夫音乐教学是最适合幼儿的音乐教学法,不仅因为它是以儿童为中心,主张要由儿童生活中取材,而且同时又顾及到各地文化背景的差异,强调要以本国文化为基础,让孩子们完全能在"游戏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法。本文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为理论支撑,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教学法课程的实践,采用文献研究、田野日记以及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的方法,对陈惠龄老师执教的奥尔夫教法课进行课堂教学叙事和客观描述,同时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分析了陈惠龄老师的奥尔夫教案、教学录像,结合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后现代儿童观、后现代课程观等理论总结出陈惠龄老师奥尔夫教学的特点:综合性、创造性、参与性、本土性、人文性、知识性、开放性。关键词:陈惠龄,奥尔夫教学特点,质性研究【中图分类号】J69
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对陈老师在大陆的奥尔夫讲学进行了现场观察、参与和交流,记录的主要课例有1.音乐与语言的配合实例:《名字游戏》、《认识身体部位》、《唐诗吟诵》、《儿歌游戏》、《五个手指头》、《嘴嘟嘟》、《创作歌词》等。2.音乐与视觉艺术的配合实例:《由听音乐画图引导到律动的创作》、《多彩多姿的树叶》、《树叶的故事》等。3.音乐律动与戏剧的配合实例:《狮子的命令》、《美丽的春天》、《故事接龙》等。4.幼儿音乐欣赏的教学实例:《婴仔歌》、《捕鱼歌》、《摇啊摇》、《大象鼻子长》、《切桃仔》、《猫大姑》、《大象》、《马》、《舞蹈熊》、《老虎》、《鞋匠舞》、《中国之舞》等。全面的体验了陈老师的奥尔夫教学的情况和特点,经过总结,陈老师奥尔夫教学清晰的反映了一个本土化,创造性,游戏性,综合性,平衡性,完整性的奥尔夫教学。
一、 综合性
奥尔夫教学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语言,音乐,舞蹈,演奏乐器,融为一体,在课堂上不仅学生在听,说,唱,节奏声势培训和演奏乐器,同时也用舞蹈动作表现音乐,很少用一种教学的方式;二是全面的学习内容和知识:奥尔夫教学方法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们唱的一首歌,演奏曲子或表演舞蹈曲目。而是要通过这些活动,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好节奏,节拍,曲式,作曲家等音乐知识。
"丰富是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之一,是指课程的深度,层次,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应该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生动的经验。"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而应该有一个一般的,广泛的,非确定性的特点,以及丰富的多样性,问题和启发性,并达成一种教室里的气氛--探索。各学科应以自己的方式丰富解释。该课程的学生需要学习和认识足够的资料信息,既要解决,解释,分析和介绍材料,同时要有充足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方式来和这些材料"游戏"。陈惠龄老师的教案《中国之舞》,体现出这一點,现将这一教案摘录如下:
选自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是描述玛丽受邀到糖梅仙子王国时,来自各国的表演,这首《中国之舞》,由茶仙子所表演,非常优美动听。一开始是低音管和低音提琴演奏顽固型节奏,接着长笛吹出靓丽的曲调。
(一) 目标1、 感觉音乐中的音色不同。2、 培养分析能力。3、 启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潜能。4、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5、 培养倾听音乐以及专心一致的精神。
(二)准备器材
音响器材,图画纸,彩色笔,乐器图片如长笛,低音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每人一个纸茶杯,一根橡皮筋,一张报纸,响板,木鱼。
(三) 活动步骤
1、老师发出一些声音,学生想象其图形,用手在地板或者桌上画出来;例如"蹦咻嘟嘟嘟嘟嘟嘟"。
2、请几个学生把他们刚才画的画画在黑板上。
3、老师画一些图形,请学生用声音表示。
4、每人一张白纸,用彩色笔一边欣赏中国之舞,一边把听到的音乐画下来。
5、老师问学生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长笛吹奏悠扬的旋律,像飞舞的线条,还有弦乐器用拨弦表现出短的音。
6、老师请大家把刚才画的图举高给所有人看。
7、配合音乐再画一次:如果刚才是画旋律的部分,现在请画拨弦的地方,补充前一次的不足,听完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a、本曲有何特性?(答:对比、优美)
b、用了什么乐器?(答:一开始是低音管吹固定节奏,接下来弦乐器拨弦,出现短的音,与长笛的线条一呼一应的,好像在对话。)
8、大家互相欣赏图画。
9、老师拿乐器图片给学生(小朋友)看,让他们认识长笛,低音管,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而提琴家族就是弦乐器,它们可以用拉弦,也可以拨弦,演奏出来的效果不一样。
10、找八个人到前面去,被老师拍到肩膀的人要蹲下,其他人看着前面的八个人依序念出"喝中国茶""跳中国舞"。
11、同上,但是现在要配上音乐,心中默念"喝中国茶,跳中国舞"。
12、每个人一个纸杯和一条橡皮筋,杯子套上橡皮筋,和着音乐,拨弦的地方就拨橡皮筋,心中默念"喝中国茶,跳中国舞"。
13、三个人一组共一张白纸,拿着三种不同颜色的笔,一人负责长笛出现的地方(旋律起伏),两人负责拨弦出现的地方,一个人是"喝中国茶",另一个人是"跳中国舞",最后两人一起点"请大家一起玩"。之后,大家互相观摩作品。
14、同上,但是画的次序要有变化。
15、画第三次。
16、 每人挑选一个乐器,配合音乐敲出拨弦的地方,如:响板敲"喝中国茶";木鱼敲"跳中国舞"。
17、 将大家分组,用跳的方式(轮三次)来玩。(1)三人一组时,一人彩带,一人带帽,一人拿扇子;或两人一组,一人彩带,一人拿扇子。(2)找一组人表演:给彩带及杯子加橡皮筋(八人),其他人用乐器在拨弦地方敲,各组轮流。
18、 老师介绍此音乐的由来。
19、 自己用不同的彩色笔再画一次(分两次画)如:每一次换颜色或拨弦就用另一种颜色来画,比较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画的有何不同。
分析:加拿大音乐教育家罗伯特·沃克在后现代音乐教育观中提出的语气音乐教学方法,具体的操作细节的第一步是"探索",将探讨所有音响相关的声学现象,如音色(或波形),音调,而这些方面的确认的主要特征是相互之间的作用,寻求个人对这些方面的整体美感印象,个人的表达。可以看到很多地区的音乐,都是积极尊重和理解人的音乐并且极具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推动他们的文化,包括他们的信仰体系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提倡的是综合性,它是基于对学前教育的活动组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因此奥尔夫教学强调教师的素养。《中国之舞》教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紧紧围绕"欣赏"和"学生参与"。奥尔夫综合性也是建立在"学生"和"音乐"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必须学习文字和数字,以便和别人沟通,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我们如果把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结合在一起,作为儿童的启蒙教育,设计一个充满音乐的童年生活,让孩子们在跳跃的音符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认识奥妙的宇宙,训练逻辑的思考,愉快的游戏,把美妙的乐音用彩色的线条描绘出来,尽情的舒展筋骨来表现肢体的美,把喜爱的故事借着动人的音乐亲自表现出来,把心中想象的创作出来,并在与人合作中培养分工合作的社会性,那么孩子们这些丰富又美妙的生活经验不仅带给他们永不磨灭的回忆,并能引导他迈向更加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
二、本土性
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对陈老师在大陆的奥尔夫讲学进行了现场观察、参与和交流,记录的主要课例有1.音乐与语言的配合实例:《名字游戏》、《认识身体部位》、《唐诗吟诵》、《儿歌游戏》、《五个手指头》、《嘴嘟嘟》、《创作歌词》等。2.音乐与视觉艺术的配合实例:《由听音乐画图引导到律动的创作》、《多彩多姿的树叶》、《树叶的故事》等。3.音乐律动与戏剧的配合实例:《狮子的命令》、《美丽的春天》、《故事接龙》等。4.幼儿音乐欣赏的教学实例:《婴仔歌》、《捕鱼歌》、《摇啊摇》、《大象鼻子长》、《切桃仔》、《猫大姑》、《大象》、《马》、《舞蹈熊》、《老虎》、《鞋匠舞》、《中国之舞》等。全面的体验了陈老师的奥尔夫教学的情况和特点,经过总结,陈老师奥尔夫教学清晰的反映了一个本土化,创造性,游戏性,综合性,平衡性,完整性的奥尔夫教学。
一、 综合性
奥尔夫教学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语言,音乐,舞蹈,演奏乐器,融为一体,在课堂上不仅学生在听,说,唱,节奏声势培训和演奏乐器,同时也用舞蹈动作表现音乐,很少用一种教学的方式;二是全面的学习内容和知识:奥尔夫教学方法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们唱的一首歌,演奏曲子或表演舞蹈曲目。而是要通过这些活动,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好节奏,节拍,曲式,作曲家等音乐知识。
"丰富是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之一,是指课程的深度,层次,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应该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生动的经验。"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而应该有一个一般的,广泛的,非确定性的特点,以及丰富的多样性,问题和启发性,并达成一种教室里的气氛--探索。各学科应以自己的方式丰富解释。该课程的学生需要学习和认识足够的资料信息,既要解决,解释,分析和介绍材料,同时要有充足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方式来和这些材料"游戏"。陈惠龄老师的教案《中国之舞》,体现出这一點,现将这一教案摘录如下:
选自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是描述玛丽受邀到糖梅仙子王国时,来自各国的表演,这首《中国之舞》,由茶仙子所表演,非常优美动听。一开始是低音管和低音提琴演奏顽固型节奏,接着长笛吹出靓丽的曲调。
(一) 目标1、 感觉音乐中的音色不同。2、 培养分析能力。3、 启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潜能。4、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5、 培养倾听音乐以及专心一致的精神。
(二)准备器材
音响器材,图画纸,彩色笔,乐器图片如长笛,低音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每人一个纸茶杯,一根橡皮筋,一张报纸,响板,木鱼。
(三) 活动步骤
1、老师发出一些声音,学生想象其图形,用手在地板或者桌上画出来;例如"蹦咻嘟嘟嘟嘟嘟嘟"。
2、请几个学生把他们刚才画的画画在黑板上。
3、老师画一些图形,请学生用声音表示。
4、每人一张白纸,用彩色笔一边欣赏中国之舞,一边把听到的音乐画下来。
5、老师问学生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长笛吹奏悠扬的旋律,像飞舞的线条,还有弦乐器用拨弦表现出短的音。
6、老师请大家把刚才画的图举高给所有人看。
7、配合音乐再画一次:如果刚才是画旋律的部分,现在请画拨弦的地方,补充前一次的不足,听完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a、本曲有何特性?(答:对比、优美)
b、用了什么乐器?(答:一开始是低音管吹固定节奏,接下来弦乐器拨弦,出现短的音,与长笛的线条一呼一应的,好像在对话。)
8、大家互相欣赏图画。
9、老师拿乐器图片给学生(小朋友)看,让他们认识长笛,低音管,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而提琴家族就是弦乐器,它们可以用拉弦,也可以拨弦,演奏出来的效果不一样。
10、找八个人到前面去,被老师拍到肩膀的人要蹲下,其他人看着前面的八个人依序念出"喝中国茶""跳中国舞"。
11、同上,但是现在要配上音乐,心中默念"喝中国茶,跳中国舞"。
12、每个人一个纸杯和一条橡皮筋,杯子套上橡皮筋,和着音乐,拨弦的地方就拨橡皮筋,心中默念"喝中国茶,跳中国舞"。
13、三个人一组共一张白纸,拿着三种不同颜色的笔,一人负责长笛出现的地方(旋律起伏),两人负责拨弦出现的地方,一个人是"喝中国茶",另一个人是"跳中国舞",最后两人一起点"请大家一起玩"。之后,大家互相观摩作品。
14、同上,但是画的次序要有变化。
15、画第三次。
16、 每人挑选一个乐器,配合音乐敲出拨弦的地方,如:响板敲"喝中国茶";木鱼敲"跳中国舞"。
17、 将大家分组,用跳的方式(轮三次)来玩。(1)三人一组时,一人彩带,一人带帽,一人拿扇子;或两人一组,一人彩带,一人拿扇子。(2)找一组人表演:给彩带及杯子加橡皮筋(八人),其他人用乐器在拨弦地方敲,各组轮流。
18、 老师介绍此音乐的由来。
19、 自己用不同的彩色笔再画一次(分两次画)如:每一次换颜色或拨弦就用另一种颜色来画,比较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画的有何不同。
分析:加拿大音乐教育家罗伯特·沃克在后现代音乐教育观中提出的语气音乐教学方法,具体的操作细节的第一步是"探索",将探讨所有音响相关的声学现象,如音色(或波形),音调,而这些方面的确认的主要特征是相互之间的作用,寻求个人对这些方面的整体美感印象,个人的表达。可以看到很多地区的音乐,都是积极尊重和理解人的音乐并且极具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推动他们的文化,包括他们的信仰体系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提倡的是综合性,它是基于对学前教育的活动组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因此奥尔夫教学强调教师的素养。《中国之舞》教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紧紧围绕"欣赏"和"学生参与"。奥尔夫综合性也是建立在"学生"和"音乐"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必须学习文字和数字,以便和别人沟通,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我们如果把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结合在一起,作为儿童的启蒙教育,设计一个充满音乐的童年生活,让孩子们在跳跃的音符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认识奥妙的宇宙,训练逻辑的思考,愉快的游戏,把美妙的乐音用彩色的线条描绘出来,尽情的舒展筋骨来表现肢体的美,把喜爱的故事借着动人的音乐亲自表现出来,把心中想象的创作出来,并在与人合作中培养分工合作的社会性,那么孩子们这些丰富又美妙的生活经验不仅带给他们永不磨灭的回忆,并能引导他迈向更加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
二、本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