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大尧:向内观察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8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复杂微妙的黑色指向的是整个行动,而不试图去产生一个视觉结果。他的目标不是向外建立一个领地,而是向内谨慎的观察和接受,用汤大尧自己的话来讲,他的创作是指向整个绘画的。这样的实践不准备依靠图像、意义,只指向它自身。
  一
  汤大尧的住所和工作室在广州市郊的一个楼盘里。由于地理位置和社区人口之巨大,交通成了一个重要问题。于是在社区的入口处,有一个巨大的车站。里面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市区的公交车站,二是链接周边城镇的长途汽车,三是专为这个庞大社区设立的公交系统。从这个设施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这个社区的孤立,才需要如此巨大而复杂的中转站。另一个例证是它完善的商业区和医院、酒店。为了抵消这份孤立,设计者尽可能的预测居民的需求,并一一解决。即使这样,仍不可磨灭的是,它是个封闭,但又不试图自我孤立的社区。
  汤大尧说选择这个社区对于他来说是很自然的,他否定了我对于便宜租金的猜测。这种刻意建立的距离并没有给他带来过多的好处。我记得在几年前一直跟他合作的画廊因他画面风格的转变,决定解除合作关系。他跟我有过很长篇的电话沟通,对于生活的焦虑自然是考虑之列,最终他坚持了自己的决定。这种跟艺术系统若即若离的现状是一种现实,即年轻艺术家很难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上,与画廊展开良性合作。其中原因在于年轻艺术家的工作本身是未明的,处在一种自我怀疑的紧张当中。即使已经被视为是成熟的艺术家,系统在对他\她进行辨认时,仍然充满了误读和消费的欲望。所以艺术家总是与系统处于一个紧张的关系当中。
  汤大尧出于直觉与广州艺术环境保持着一个距离,对于广州相对艺术人口稀少的现实里,一定程度的距离可以保持个人的完整和专注。他建立与现实的关系没有一个可依靠之处提供保护,人直接去面对身外巨大而复杂的现实。在这组关系里面不完全只是敌意和挫折,汤大尧隐隐觉察到这组关系对于他的好处。在这个庞大的现实里面,个体太小了。小到以至于可以不被注意,这意味着有一定的自由。巨大的系统面前,因为行动的体量微小,有时候是没有阻力的;但代价是很难被注意到,所幸空间在这里被构筑起来了。
  二
  这组关系在微观层面,体现在以“具体”去抵抗用美术史角度考察工作;或者说拒绝“创新”背后的历史进化论。这种具体来自于画家在面对画面时颜料、笔触与它们加在一起后的视觉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辨认,基于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果。在2000年前后的广州美术学院,也是汤大尧还在美院的时候,当代艺术开始逐渐合法化,美院的教学已经放弃原有体系,新的教育体系仍没有建立。作为替代品,在学院内,对于“当代艺术”的接近,仅仅体现出一种愿望。它背后没有对过往艺术的系统研究作支撑(作为一个学院对历史的把握和研究是题中之义,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历史原因),所以也很难建立一个连贯的视角去看待当代艺术。作为替代品的愿望既是革新的愿望,也体现出渴望成为所谓当代艺术的一份子。问题在于愿望背后的历史进化论,它简单的试图把过去抹掉——创作的意义在于创新。
  这样的逻辑将艺术实践理解成策略以及一轮轮的潮流更替。这种逻辑在面对具体的劳作时,是以历史角度来评估这些劳作的,是一种从外向内的考察。问题是艺术家的劳作不是历史写作,劳作总是具体到每一个动作里面,更具体说是每一笔。每一个动作会导致一个成果,画作由这一系列成果构成。在历史的线性眼光之外,这些成果是一个个现实和实在之物,它拥有自己的重量、颜色、肌理。除去它构造的图像所隐隐指称的现实外,它本身是一些可以被感知的物质。只需处在一个去掉时间的视角里,它可以在各种场合、时刻被知觉到,而不分历史顺序。古典时期艺术家把笔触、颜料厚度小心谨慎的隐藏在图像背后,但在塞尚之后,它们逐渐现形,成为构成画面和意义的主角。绘画自身的物质维度让绘画摆脱了再现,构成独立性。汤大尧把自己的实践停留在这个维度上,早期的实践里,选择古典技法显得很难跟当时学院的气氛对应起来。但在这些作品里流露出让形体独立存在的努力,画面形体的重量、厚度很直接的出现在画面里。它们更多是与如何构造形体的技术有关,而不是怎么准备成为新的艺术。
  在2008年前后,汤大尧逐渐放弃了再现,自然对象和画面的对应关系消失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个时期关新的是“自我表达”。去除再现之后,直接的后果是:对技术的关注从想掌握它,到开始建立知觉,这样也容许他开始考察这些过程。产出造型的过程,开始成为研究对象。汤大尧试图理清那些是因为违背自己原则,而准备放弃的?那些是赞同?
  在整个画面的角度来说,画面在表达情感还是意义中左右摇摆。这里暗示着一个问题需要解决:看起来情感和意义并不是简单的一刀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纯视觉感受上来说,画面的气质自然在产生情绪,但仅仅是情绪是不足够的。它太容易被消耗掉了,尽管人们这么喜欢消费它。但一旦在意义层面工作,画面会迅速退化成图解,这本身是一组矛盾,如何让它们妥善协调在一起,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要关注。
  这种矛盾持续一直持续到2012年《蜂巢》的出现,开始出现转变。在表达这个动作里,假设着有一个意义或情感需要转达。但绘画行动在这个模式下成为了一个工具。它一直埋藏着一个矛盾:在于我们不能一边考察者绘画自身,包括它的物质性、构造画面的机制;又一边让它成为工具。因为工具化实际上会让劳作过程趋向一个稳定的,可复制的技术,这意味着上述所作的考察仅仅是停留在知里觉而已。没有办法直接改变绘画过程,进而让考察本身成为意义。唯一还能改变的是让这个过程变得更高效或者便捷,这就让考察活动的目的成为技术改进;而不是反思它的运行机制了。
  在《蜂巢》那,表达的套式消失了。它无意义的图案严格限制了进一步解读的可能性,紧接着出现在视线的是构成蜂巢的厚涂颜料。颜料因为图像意义被压缩后,取得了跟图像等同位置。在解读图像失效后,看到的是跟图像意义同时出现的物质性。画家的动作被展现出来。不同于塞尚或者梵高的是,这里没有试图展现画面自身的平衡,颜色和肌理的表达能力。仅有是只是图像和物质的平等出现。《蜂巢》本身是个临界点,它不试图去用画面气质和图像传达些什么。这里不存在情绪上的传达,油画作为个物品的那一面出现了。于此同时,画家的动作也被感知到了,即管这样的感知在很多作品里也都能出现。但汤大尧限制了余下其他将要发生的事情,比如说流动的笔触所能传达的情感。
  《蜂巢》更像一个物件,而不是满载历史的绘画,只是作为一个事实放在那里。这个时候,表达消失了。作为一个物件,它获得了独立。物质性侵占了原来属于意义的区域,面对它时,展开的不是解读,而是感知。尽管十分短暂,但又十分明显;以至于人们不需要在它身上花太多时间。
  随后在《存在物》里,汤大尧把这种考察扩散到绘画各个过程里面。他认为绘画应该当做一个整体的行为来看待,把过程中不断的修改、考察、各种对习惯的防备等这些行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存在物》实际上是对一个木箱不断修改后的结果,这个修改除了对画面依照意图进行修改之外。他还接受了因为吸油而造成画面变化的一部分;在技术层面,这一直是要掩盖的错误。但在《存在物》里,吸油的部分作为改变画面的理由,一般纳入到工作过程里。木箱开始失去了原有外性,转变成油画的一部分。这个转变不是参与到建立有所指向的图像里,反复的修改让木箱成为支撑画面结构的一个物件。它既不是抽象艺术意义上的画面构成因素;也不是塞尚式的,在自然出发,在画面里构筑一个视觉平衡。它把画家的行动、绘画作为一个物质、因为行动而发生的后果,叠加在一起的物件。
  汤大尧在画面建立的平衡是在上述这些因素里开始调整的,那些复杂微妙的黑色指向的是整个行动,而不试图去产生一个视觉结果。他的目标不是向外建立一个领地,而是向内谨慎的观察和接受,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他的创作是指向整个绘画的。这样的实践不准备依靠图像、意义,只指向它自身。就像汤大尧和那个巨大的社区一样,他没有选择一个艺术区来生活,而是选择直接面对这个巨大和复杂的,当然还有物质的现实。
其他文献
股市低靡,楼市受控,艺术品市场应运而兴。国内外拍卖行春季拍卖落幕后,几大拍卖公司成交金额都超过十亿人民币,营业额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国内拍卖场上违约交割事件层出不穷,态势日趋扩大。国际拍卖公司不断对中国买家提起诉讼,国内拍卖公司也因几位大买家不愿意如期付款而困扰。据说,一家成交额高达十亿人民币的大型拍卖公司至今收到的款项不到一亿(十分之一)。一位服务于国际拍卖公司十多年的专家说,像今年这样,违约交
期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最近在北京大学作了名为“美术馆:知识生产与公共性”的讲座,向最高学府的知识精英们介绍中国的美术馆事业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发展。“知识生产”作为一个当代感强烈的语汇,已经成为策展人们定义自身工作的常用词,但这种说法背后也有很大的危机,因为“知识”这个词在公共话语中正在贬值;“公共知识分子”、“理论家”这些称号在全球范围内都正遭遇质疑,其罪状有制造与传播谣言、输出商品式的花哨却
期刊
作为王壶的妻子,我是断断续续才了解了他前几年的那些事,他告诉我,自从老董走后,他在梅雨季节潮湿的被窝里辗转反侧,失眠了三天,他不是不能再拐回头,心平气和地雕刻些花乌鱼虫,自从和娜塔莎谈上恋爱,他认识了普希金,通过普希金,他觉得自己和诗歌有了一个暗自连接的通道,一个别人无法体味的心领神会,他不想屈从,他并不具体知道屈从什么,虚无像梅雨季节牛毛般的细雨,密密麻麻笼罩着他,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就是普希金,
期刊
迭戈·里维拉是墨西哥壁画艺术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他所倡导的壁画运动将当时唯现代派马首是瞻的风气一变,使绘画的创作转向墨西哥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题材,在民族、原始与世界、现代之间寻得一种融合和平衡,对拉美艺术史,甚至整个世界艺术史的书写和进程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深远影响。  作为拉美艺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20年代开始,墨西哥壁画运动就已悄然展开,并对世界艺术史进程和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领导这场艺术革
期刊
当“事件”生效并成为经典的时候,它已经成为死去的标本。这个标本并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也难以还原它在出现时那种生动的语境,它只是过去的历史。“事件”难以被模仿,也难以被某一方完全主导与策划。“事件”首先是反经典的,也是不断被抛弃的。  “事件”的鲜活在于它的不可预料性。事件很难有先决性的方案,只有应对与反击,它是多次反应与运动的结果。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事件的形成往往是失控的,随时面临危险,这种危险
期刊
历史一旦过去,就只能存在于阐释之中。而今人对历史的书写,如果不是亲历者,就只能凭借资料、图像、文物及他人叙述;即使是亲历者,也已处在当下叙事语境、现实影响和权力关系之中。所以,历史书写的有限性和主观性不可避免。  最想以此为由来否定历史真实的人,就是艺术界的机会主义者。既然主观书写不可避免,那历史的客观与否、真实与否就不再重要,故改造历史以服务于功利目的又有何不可?在这帮人看来,历史可以买断,可以
期刊
2012年年底,在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研院主办的“延安时代的文学、文化与社会”的研讨会上,理论与历史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左派认为史料绑架了历史,不要动辄就将挖掘秘史视为“神棍”打倒一切;右派则认为理论抽离了历史,真相其实没那么复杂。不过有趣的是,双方似乎都在强调历史观——尽管指向有所不同,前者是“人民史观”,后者是“自由史观”。当然,也有人提出能不能走出这两种极端的叙述,选择新的观看视角。  事
期刊
2013年5月12日,雅克·朗西埃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发表《什么是当代艺术的时间》的演讲。  我的演讲题目,意在连接关于时间的两个问题。什么是当代艺术的时间?这个问题问的是:我们如何来描述当代艺术被创作和展示于其中的那一时间?当代艺术是如何发生于这一时间中的?当代艺术在多大程度上依附、跟从或反映了这一时间?但这同时也在问:当代艺术是如何来处理这个既作为艺术作品本身的构成要素,又作为其展示形式的
期刊
整洁得接近时尚先生的刘万鸣是个害怕坐飞机的人,他的娱乐就是绘画,他享受每一个绘画的过程,这样的迷恋,应该就是他当年对抗来自家庭、学校的巨大压力而坚持去画画的动力吧。有着全校顶尖排名的人,却执拗的走一条不同于寻常的追寻梦想的道路。曾经完全忘记了绘画,在因缘巧合下见到徐悲鸿的画集,成为他再次走进艺术并且一生投入到艺术里的机缘。这是刘万鸣和绘画的缘分,所以刘万鸣从不说想要画什么样的画,成为什么境界的画家
期刊
隋牟是个很安静的人,回答总是很短暂,但是一语中的。他安静的气质如他的画一样,令人在采访时心生安宁而不会觉得是采访无以为继。安静如他,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时候也异常的坚决,当初拜师卢沉的时候被当做卖宣纸的拒之门外,苦候多时感动了卢老师家出门买菜的保姆,才得以见到卢老师,卢老师从最开始为他看画到渐渐承认他,这期间的努力,他没说,外人不得而知,但一定是一段不懈努力且不乏艰辛的道路。不多言的他,谈起卢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