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天地”(摘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无言之美》)。这句话用在张毅老师的“有缺陷的课”上也是很恰当的。自从听了张毅老师的报告后,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按照常理来说,完整的才是完美的,行云流水才是美妙的。但是,在教学中既存在不完整也需要不完整,需要有缺陷。为什么呢?
一、不完整反而更完美
最典型的就是断臂维纳斯。当初的维纳斯可能是完整的,四肢俱全的,但是历经磨难变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情形。正是因为它的断臂,造成了不完整,留下了遗憾,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所以人们才觉得它更加得完美。生活中还有一些这样的例子。在古董行,往往一个破旧的古董有残缺的古董比那完美无缺的更有收藏价值。为什么?就在于它的缺陷。一个缺陷就是一个优美的故事,就是一段荡气回肠的乐章。我在近期看央视的《国宝档案》就有深深的感叹。
二、生活本来就不完美
从认识论上说,我们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总是挂一漏万。再加上还有假象、欺骗等,往往也就是认识到本质的冰山一角。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对生活的体验不完整,生活也就不会像自己想的那样是完美无缺的。从人的态度上看,也是如此。同样的事情,处境和经历,不同的人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然对事情的感受和判断就不一样了。你觉得是美的,他也许觉得不怎样,甚至不屑一顾。所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只是外人的看法,只有身处水中才知道水的深浅冷热缓急浑浊。这样的话,“不幸的家庭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才对。既然生活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你又何必一味的强求完美呢?往往是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美好的追去是我们的目标,关键的不在于最后的那一刻,重要的是追求的过程。过程是曲折的复杂的,具有多种情感交织的,往往比最后的结果更耐人寻味。所以,过程的不完整给我们留下了继续创造和发展的余地。只有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去补充不够完美的地方,才能显现出我们的价值,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从这一点上说,不完美的生活正是老天留给我们创造完美的最好机会。我们能不珍惜吗?
三、课堂上留给学生不完整的地方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我们的课堂设计和教学也许永远会有缺陷,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是,我们可以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真正弄明白学生的需求,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意识的进行设计,让我们的课堂具有“不完整”的特性。用这个“不完整”作为诱饵,来钓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大鱼”——让学生给教师找毛病,发现缺陷,进而补充完它,使它完整。这就是张毅老师说的“把教师挂在黑板上”。设计这样的缺陷,并在课堂上不留痕迹的实施之,确实需要很高的技巧和智慧。
首先要自然。不能让学生发现教师的有意而为之,觉得是很自然的,这样学生才有发现、探究、纠错的成就感。不然,学生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其次,就是把握好学生的“度”。这个“度”就是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态度、能力和求知欲等。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能力具有迁移的特性,情绪具有感染性,教师的设计、课堂的教学要在行云流水间把学生的这些都调动起来,形成积极有效思考的态势和氛围。在这样的气氛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教师的“错误”。在自己的天地里,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热情,不仅找到教师设计的问题,还要找出解决办法,从而纠正教师的“错误”。学生纠正错误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自我体验、享受快乐的过程。这样长了以后学生的学习就是带有情感的学习了,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了。
第三就是教师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学生的情况教师要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对于学生的努力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评价。但是,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因势利导,不能违背学生的意愿。只要教师能够做出前瞻性的指导性的意见或者建议,在学生需要的地方帮助一下,在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点拨一下,在学生迷惑的时候引导一下,就行了。也许我们的第一次出现错误是无意识的,但是,以后的“错误”就是教师自觉地设计了,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是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结晶。教师通过这样的手段,有效的控制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相结合,把师生互动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相得益彰。
第四就是要找好关键点。这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会、对学生的深刻了解和对自己的充分自信上的。任何的知识都是发散的,它向四面八方伸出触角,这些触角都有可能接触到其他的物体。但是,触角的接触也是有规律性的。比如,趋光性,就近性,从众性以及共生性等。教师就要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找出每个知识点的触角以及趋向,然后进行设计。这就是“不完整”课堂的关键所在。如果抓不住这些,而是一味的追求“缺陷”,努力去做到“不完整”,强扭的瓜不甜,那只能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济东第二小学)
一、不完整反而更完美
最典型的就是断臂维纳斯。当初的维纳斯可能是完整的,四肢俱全的,但是历经磨难变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情形。正是因为它的断臂,造成了不完整,留下了遗憾,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所以人们才觉得它更加得完美。生活中还有一些这样的例子。在古董行,往往一个破旧的古董有残缺的古董比那完美无缺的更有收藏价值。为什么?就在于它的缺陷。一个缺陷就是一个优美的故事,就是一段荡气回肠的乐章。我在近期看央视的《国宝档案》就有深深的感叹。
二、生活本来就不完美
从认识论上说,我们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总是挂一漏万。再加上还有假象、欺骗等,往往也就是认识到本质的冰山一角。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对生活的体验不完整,生活也就不会像自己想的那样是完美无缺的。从人的态度上看,也是如此。同样的事情,处境和经历,不同的人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然对事情的感受和判断就不一样了。你觉得是美的,他也许觉得不怎样,甚至不屑一顾。所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只是外人的看法,只有身处水中才知道水的深浅冷热缓急浑浊。这样的话,“不幸的家庭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才对。既然生活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你又何必一味的强求完美呢?往往是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美好的追去是我们的目标,关键的不在于最后的那一刻,重要的是追求的过程。过程是曲折的复杂的,具有多种情感交织的,往往比最后的结果更耐人寻味。所以,过程的不完整给我们留下了继续创造和发展的余地。只有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去补充不够完美的地方,才能显现出我们的价值,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从这一点上说,不完美的生活正是老天留给我们创造完美的最好机会。我们能不珍惜吗?
三、课堂上留给学生不完整的地方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我们的课堂设计和教学也许永远会有缺陷,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是,我们可以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真正弄明白学生的需求,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意识的进行设计,让我们的课堂具有“不完整”的特性。用这个“不完整”作为诱饵,来钓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大鱼”——让学生给教师找毛病,发现缺陷,进而补充完它,使它完整。这就是张毅老师说的“把教师挂在黑板上”。设计这样的缺陷,并在课堂上不留痕迹的实施之,确实需要很高的技巧和智慧。
首先要自然。不能让学生发现教师的有意而为之,觉得是很自然的,这样学生才有发现、探究、纠错的成就感。不然,学生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其次,就是把握好学生的“度”。这个“度”就是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态度、能力和求知欲等。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能力具有迁移的特性,情绪具有感染性,教师的设计、课堂的教学要在行云流水间把学生的这些都调动起来,形成积极有效思考的态势和氛围。在这样的气氛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教师的“错误”。在自己的天地里,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热情,不仅找到教师设计的问题,还要找出解决办法,从而纠正教师的“错误”。学生纠正错误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自我体验、享受快乐的过程。这样长了以后学生的学习就是带有情感的学习了,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了。
第三就是教师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学生的情况教师要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对于学生的努力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评价。但是,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因势利导,不能违背学生的意愿。只要教师能够做出前瞻性的指导性的意见或者建议,在学生需要的地方帮助一下,在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点拨一下,在学生迷惑的时候引导一下,就行了。也许我们的第一次出现错误是无意识的,但是,以后的“错误”就是教师自觉地设计了,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是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结晶。教师通过这样的手段,有效的控制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相结合,把师生互动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相得益彰。
第四就是要找好关键点。这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会、对学生的深刻了解和对自己的充分自信上的。任何的知识都是发散的,它向四面八方伸出触角,这些触角都有可能接触到其他的物体。但是,触角的接触也是有规律性的。比如,趋光性,就近性,从众性以及共生性等。教师就要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找出每个知识点的触角以及趋向,然后进行设计。这就是“不完整”课堂的关键所在。如果抓不住这些,而是一味的追求“缺陷”,努力去做到“不完整”,强扭的瓜不甜,那只能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济东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