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课改的一大热点问题就是针对只在乎学生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进行改革,使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想法虽好,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包括评价主体的认识误区、评价环境的不作为等。因此,本文对当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对正确的评价观作出分析,以期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堂评价;新课改;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3-0038-03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核心环节上,即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学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更要体现出对学生多元评价的重要性,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非单纯的技术能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评价所承载的预期目标,我们必须走出认识的误区,分析正确的观点,寻求解决的策略。
● 认清现状,走出误区
误区一:“功利”的教学目标不利于教学评价的有效实施。一直以来,应试教育是误导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通过高二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由于与高考挂钩,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迎合,要考的就讲,不考的就少讲甚至不讲,关注学生较低层次的认知目标(记忆、一般理解)多于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分析、推理、批判、综合)。伴随着这种不平衡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展在内容、形式、目的等方面都呈现出严重的倾向性和单一性。
误区二:“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中强调学生个体的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要保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兼顾学生个体需求之间常常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究其原因,有教师自身观念的问题,也有教学软硬件环境的问题等。课改实施以来,虽然大多数教师对其倡导的课堂评价观有所认识,但解读并不深入,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为了省事、稳定、简单,仍然追求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标准化,而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误区三:“随意僵化”的评价标准不利于评价体系的深化完善。新课改以来,由于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也随之出现了随意性问题。例如,在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被使用的自评和互评,由于学生缺乏适当的评价指导或明确的评价标准,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就往往会走形式,评价的实际意义被掩盖,形式也终将被摒弃。与之相对的是评价标准的僵化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方便评价活动的开展,教师常简化评价程序,事先设计好一系列的评价表来辅助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
● 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课堂评价观
1.正确的评价目的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当前,课堂评价的目的不再仅是甄别和选拔,而是更多地肯定学生的成绩,激励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的成长。这一评价目的的确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能从广度上得到多维度的关注和拓展,从深度上实现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过渡,教师也能逐渐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识,并拓宽视野,洞察学生所具备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见解并及时地给予恰当的评价。
2.多元化的评价理念有助于评价效果的显现
新课改强调课堂评价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首先,在评价目标上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其次,在评价的主体上不再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组织他们进行自评和互评,甚至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等有关人员参与到评价中来;再次,在评价方式上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目的等选用合适的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最后,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反馈,通过详细的语言或准确的数据在肯定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改进。
3.差异性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实践
由于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異,所以评价的标准应是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适当的认可和鼓励。
● 开拓创新,实施策略
通过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的问题描述,以及对正确评价观的认识,我们明确当前课堂评价最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如下策略来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1.评价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要“三维明确”
有效的评价始于清晰的目标。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现实中,教师有时会从课堂内容的角度来定义自己的教学目标,而缺少从学生角度思考通过课程内容可以使其具备何种技能、技巧,发展何种能力,培养何种价值观等。因此,在确定评价目的时,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从三维目标出发,明确教学内容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哪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的有效评价。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堂评价;新课改;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3-0038-03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核心环节上,即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学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更要体现出对学生多元评价的重要性,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非单纯的技术能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评价所承载的预期目标,我们必须走出认识的误区,分析正确的观点,寻求解决的策略。
● 认清现状,走出误区
误区一:“功利”的教学目标不利于教学评价的有效实施。一直以来,应试教育是误导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通过高二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由于与高考挂钩,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迎合,要考的就讲,不考的就少讲甚至不讲,关注学生较低层次的认知目标(记忆、一般理解)多于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分析、推理、批判、综合)。伴随着这种不平衡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展在内容、形式、目的等方面都呈现出严重的倾向性和单一性。
误区二:“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中强调学生个体的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要保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兼顾学生个体需求之间常常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究其原因,有教师自身观念的问题,也有教学软硬件环境的问题等。课改实施以来,虽然大多数教师对其倡导的课堂评价观有所认识,但解读并不深入,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为了省事、稳定、简单,仍然追求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标准化,而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误区三:“随意僵化”的评价标准不利于评价体系的深化完善。新课改以来,由于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也随之出现了随意性问题。例如,在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被使用的自评和互评,由于学生缺乏适当的评价指导或明确的评价标准,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就往往会走形式,评价的实际意义被掩盖,形式也终将被摒弃。与之相对的是评价标准的僵化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方便评价活动的开展,教师常简化评价程序,事先设计好一系列的评价表来辅助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
● 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课堂评价观
1.正确的评价目的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当前,课堂评价的目的不再仅是甄别和选拔,而是更多地肯定学生的成绩,激励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的成长。这一评价目的的确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能从广度上得到多维度的关注和拓展,从深度上实现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过渡,教师也能逐渐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识,并拓宽视野,洞察学生所具备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见解并及时地给予恰当的评价。
2.多元化的评价理念有助于评价效果的显现
新课改强调课堂评价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首先,在评价目标上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其次,在评价的主体上不再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组织他们进行自评和互评,甚至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等有关人员参与到评价中来;再次,在评价方式上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目的等选用合适的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最后,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反馈,通过详细的语言或准确的数据在肯定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改进。
3.差异性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实践
由于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異,所以评价的标准应是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适当的认可和鼓励。
● 开拓创新,实施策略
通过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的问题描述,以及对正确评价观的认识,我们明确当前课堂评价最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如下策略来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1.评价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要“三维明确”
有效的评价始于清晰的目标。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现实中,教师有时会从课堂内容的角度来定义自己的教学目标,而缺少从学生角度思考通过课程内容可以使其具备何种技能、技巧,发展何种能力,培养何种价值观等。因此,在确定评价目的时,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从三维目标出发,明确教学内容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哪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的有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