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中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构建有意义的历史课堂,也就是通过将核心素养运用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动生成一种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从而让历史课堂更加凸显出人文素养的关怀,更加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课堂;核心素养;有意义
一、历史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与人的社会性。“做中国人”体现了教育目的民族性,而陈鹤琴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则使“活教育”目的蕴含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赋予它五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有服务精神。“活教育”的目的论充分体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合格的“人”。[1]
核心素养进课堂,还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指导下,借助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特别是第二种情况下,学生借助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发展自我能力,是值得推崇的方式。这要求教师在试历史课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发展,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启发诱导中自己寻找解题的思路,发现规律方法,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成了充满活力和快乐的课堂,并能够在此过程中形成一种素质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有意义历史课堂的建构路径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落实核心素养精神
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身价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以人民版《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在这课中,特别突出地图的实用性。比如本课通过日本的大陆政策以及地理位置,以时空定位让学生感知历史是发生在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并且通过对全民族抗战路线的了解和分析,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动生成唯物史观的意识。又比如通过对日军入侵形势图的分析,让大家从地图上直观感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体会国共两党合作之必要,从而体会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是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的情怀让全民族团结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就自动落地。
2.重视课堂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
“思辨性思维就是思考和辨析的思维。所谓思考是指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历史问题能够多角度考察,有证据的辨别分析。”[2]
在历史课堂中,往往有很多的小细节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和思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历史思维就会得到不断的开拓,从而自动生成历史结论和历史意识。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书书本原文评价是“成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间接的了解为什么书本中以这些句子来进行评价,但如果从该句话中的一个“夷”字入手,大家就会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当时的中国人在时代影响下想顺应潮流学习西方和受到传统心态的影响下又不甘心学习的矛盾心理,大家就可以直接明白为什么说“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传统心态的挑战,也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了。
在同学对历史课堂细节把握的同时,通过对课本细节解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同学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修养的过程。到最后,他们就能够自然生成核心素养,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三.地方史融入课堂,共鸣共情
“家国”一词政治色彩较弱,含义具有从小到大的张力,强调一种归属的递推关系,更倾向于思想领域,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的情感表达与人生理想[3]。历史学科渗透历史教育,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采取什么样教学方式的问题。特别是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让校史乡情融入课堂,让学生共鸣共情,从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自动落地。
以永嘉五尺乡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为例。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在五尺乡五尺村五下村隔岸降山头山东麓。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正式组建为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军部即设于此,并以附近山区为根据地。 红十三军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是当时编入正式序列的全国十四支红军之一,经历大小战斗一百余次,曾攻克丽水、平阳、缙云县城,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是瓯北中心县委驻地,曾发生过许多战斗事迹,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历史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结合乡土历史,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走近历史并了解历史,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意识和见解。
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开展以“乡情”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赛龙舟、猜灯谜、唱民谣、拜大年”等活动,参与家乡的民俗体验,感悟家乡的味道,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这类主题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历史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又如,教师应抓住教材中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教学价值点,深入发掘、剖析和利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讨论与探究。
四、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历史教师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作为教师,应以自己精湛的教学来感染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生动逼真、淋漓尽致的历史形象中发掘历史事件的各种角度,让历史“活”起来,给学生以浓厚兴趣,进而达到人文熏陶的教育功能。同时,历史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应具备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自身的言行来感染学生,通过人格示范来体现家国情怀。我们在历史教育中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也可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与国家现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继往开来,以史为鉴,勇敢的承担建设家国的重任。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的对象是人,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更加全面的衡量标准。将核心素养渗透进历史课堂,是历史教学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陈鶴琴.活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华书店1949.45
[2]周刘波:《历史思辨性思维:内涵及其教学对策》.《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5期。
[3]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3).
关键词:历史课堂;核心素养;有意义
一、历史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与人的社会性。“做中国人”体现了教育目的民族性,而陈鹤琴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则使“活教育”目的蕴含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赋予它五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有服务精神。“活教育”的目的论充分体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合格的“人”。[1]
核心素养进课堂,还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指导下,借助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特别是第二种情况下,学生借助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发展自我能力,是值得推崇的方式。这要求教师在试历史课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发展,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启发诱导中自己寻找解题的思路,发现规律方法,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成了充满活力和快乐的课堂,并能够在此过程中形成一种素质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有意义历史课堂的建构路径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落实核心素养精神
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身价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以人民版《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在这课中,特别突出地图的实用性。比如本课通过日本的大陆政策以及地理位置,以时空定位让学生感知历史是发生在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并且通过对全民族抗战路线的了解和分析,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动生成唯物史观的意识。又比如通过对日军入侵形势图的分析,让大家从地图上直观感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体会国共两党合作之必要,从而体会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是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的情怀让全民族团结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就自动落地。
2.重视课堂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
“思辨性思维就是思考和辨析的思维。所谓思考是指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历史问题能够多角度考察,有证据的辨别分析。”[2]
在历史课堂中,往往有很多的小细节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和思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历史思维就会得到不断的开拓,从而自动生成历史结论和历史意识。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书书本原文评价是“成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间接的了解为什么书本中以这些句子来进行评价,但如果从该句话中的一个“夷”字入手,大家就会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当时的中国人在时代影响下想顺应潮流学习西方和受到传统心态的影响下又不甘心学习的矛盾心理,大家就可以直接明白为什么说“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传统心态的挑战,也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了。
在同学对历史课堂细节把握的同时,通过对课本细节解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同学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修养的过程。到最后,他们就能够自然生成核心素养,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三.地方史融入课堂,共鸣共情
“家国”一词政治色彩较弱,含义具有从小到大的张力,强调一种归属的递推关系,更倾向于思想领域,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的情感表达与人生理想[3]。历史学科渗透历史教育,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采取什么样教学方式的问题。特别是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让校史乡情融入课堂,让学生共鸣共情,从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自动落地。
以永嘉五尺乡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为例。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在五尺乡五尺村五下村隔岸降山头山东麓。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正式组建为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军部即设于此,并以附近山区为根据地。 红十三军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是当时编入正式序列的全国十四支红军之一,经历大小战斗一百余次,曾攻克丽水、平阳、缙云县城,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是瓯北中心县委驻地,曾发生过许多战斗事迹,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历史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结合乡土历史,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走近历史并了解历史,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意识和见解。
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开展以“乡情”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赛龙舟、猜灯谜、唱民谣、拜大年”等活动,参与家乡的民俗体验,感悟家乡的味道,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这类主题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历史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又如,教师应抓住教材中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教学价值点,深入发掘、剖析和利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讨论与探究。
四、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历史教师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作为教师,应以自己精湛的教学来感染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生动逼真、淋漓尽致的历史形象中发掘历史事件的各种角度,让历史“活”起来,给学生以浓厚兴趣,进而达到人文熏陶的教育功能。同时,历史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应具备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自身的言行来感染学生,通过人格示范来体现家国情怀。我们在历史教育中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也可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与国家现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继往开来,以史为鉴,勇敢的承担建设家国的重任。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的对象是人,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更加全面的衡量标准。将核心素养渗透进历史课堂,是历史教学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陈鶴琴.活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华书店1949.45
[2]周刘波:《历史思辨性思维:内涵及其教学对策》.《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5期。
[3]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