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语文教材选文应强化人文性,中学语文选文时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应有机地体现在语文教材中。因此,新课改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加强了人文性篇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变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改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不断警示教师,要加强人文教育,在课堂上要渗透人文精神。“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陈旧落后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打破从文本到文本,从教师到教师封闭式小循环的教学框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怎样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呢?
  一、人文精神的树立
  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工具性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师一直追求着一个“同”:同一的答案。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要做的只是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尽管这些“标准答案”无疑可质。比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会把全部的把精力放在文言文虚实词的运用,特殊句式的变化,以及文言文的翻译上面。而忽略了这写传统文章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时,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文语文观,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建构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改变语文教学观,把人文精神渗透于我们钟爱的语文课堂。
  二、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传输人文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精神方面的、道德方面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以及体魄方面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警其师,信其道。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以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的教师首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人格力量。在学生在发挥出伟大而高尚的作用。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教师的爱心能使少年更健康地成长。教师的爱心特别要表现在锤炼学生意志、帮助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方面。教师的爱心能使有缺陷和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倍增信心。对有些有生理缺陷或家境贫赛的学生,教师的爱特别要表现在关心和体贴上,使之摆脱自卑,增强信心和勇气。教师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对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别,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三、以教材为主体,传输人文精神
  “文以载道”,教科书无疑就做到了这一点。如《斑羚飞渡》,让我们在惊叹斑羚自救勇气的同时,又深深震惊于动物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可以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珍爱生命。再如,令人荡气回肠的《安塞腰鼓》,更让我们触及到陕北汉子在黄土地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内核和生命中蕴含着的奔腾力量与那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进而使我们体会到民族精神的阳刚之美,让我们受到昂扬向上精神的洗礼,令人浩然之气顿生。类似这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篇目在书中比比皆是。教材中还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刻意满足青少年的好奇、想象和嬉戏游乐的心理需求,设置了一系列的篇目。像《月亮上的足迹》、《化石吟》、《珍珠鸟》、《斑羚飞渡》、《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散步》等,都是极好的篇目,此类文章,言不由衷的矫情少了,代之以重归本色与自然的人性与温情。此外,教材中还张扬了语文诗意的旗帜,返璞归真,加大了古典诗词与现代诗的比重,“温柔敦厚”的人性向善色彩逐渐浓了起来。从古典的优秀作品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这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有充分利用周围条件,努力利用课外读物,主题班会,电视媒体,学生资料、家庭资料、社会资源,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人际环境,与学生倾心交谈。同时调控情绪,以自己情绪稳定,心态平稳,对工作、学习充满自信,正确认识,了解他的情绪、性格、动机、欲望真诚地理解、帮助学生,在师生双向传递过程中形成很好合作,完成育人任务,最终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达到对学生道德养成的目的。
其他文献
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44岁。诊断为“子宫肌瘤”,因“恶性胸水,胸闷,下腹部疼痛,头晕”,为排除癌细胞扩散行盆腔及头部MRI检查。增强扫描前告知患者将静脉注射对比剂,询问患者有无过
教研组是由学校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研究组织。自教研组制度建立以来,它在执行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教法,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实验,总结、交流和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编写教学研究资料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新课改形势下教研组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学习内容随意化。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系统性,缺乏科学性,对于教师缺乏有效地理论指导。二是活动形式简单化。形式主
多媒体是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等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媒体组成,可以存储、传递、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等多种素材。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它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为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
目的探讨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CCR5基因与蛋白在移植心脏局部表达的意义及环孢素(CsA)的影响。方法施行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移植大鼠分为3组,每组45只,对照组5只:SD大鼠间的移植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