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教育在近几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各个学校都积极地开展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实践与改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语文来自于实际生活,而它更是生命的载体,其中包含的名篇名句,无不体现出富有价值的生命力和生命的意义,教材中每个作文单元所体现的内容,无论是不屈服于命运勇敢拼搏的勇士,还是苍劲挺拔的崖边青松,亦或是温柔缠绵的石间细流,都是富有深刻的生命内涵的。通过对这些作文题材的理解与交流,学生在思与写的过程中可以领悟生命的崇高价值。
一、在关爱中品味生命的哲理
在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课堂中,我们所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多的自由思考与讨论的时间与机会。教师成为了课堂中的中心人物,整个班的学生都围着老师转,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式的,主要是靠教师的教去汲取知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个性也得不到张扬,对于生命价值的感悟不够深刻,情感体验不能有效进行,就更别提在其中融入生命教育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课堂中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将学生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人物,从情感体验、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几个方面去开展教学活动,努力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友爱、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他们,并且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去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每个生命所享有的权利和独特的价值,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好地自由发展。
在讲史蒂芬·霍金这一物理界的传奇人物这个专题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了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霍金的一些伟大事迹与相关文献资料等,然后整理分析,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并在组内与组间交流讨论。课堂上取得了令我惊喜的教学效果,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充足的素材资料,并且各个小组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有的小组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位女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比尖锐的问题,她问:“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这样的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把我固定在这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是公平的。”这名学生讲完之后,其他学生先是沉默,后有几名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我顺势将生命教学的内容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让他们感悟霍金身上的这种乐观、坚强的生命力。
二、在写作中领悟生命的价值
十八世纪的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就把模子打碎了!”这句话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永恒的真理: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是你不能找到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或形态相同的雪花。所以我们应该去尊重和珍惜生命,用它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如在进行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主题的作文教学课堂上,我先举了一位著名交响乐音乐家贝多芬的事例,贝多芬在青年时家庭遭遇变故,生活时常过得很凄苦,这对一个年少的孩子来说,必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他仍然在朋友的鼓励下继续学习音乐。祸不单行,在他二十六岁时,渐渐发现自己的耳朵开始失灵,直至四十五岁时完全失聪,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简直就是最大的灾难,但是他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可以用努力去弥补缺憾,可以用勇气和坚持去战胜灾难,最终他成功创作了许多空前绝后的经典作品。
在我讲完贝多芬的故事之后,学生开始进行关于生命价值的讨论,反思身边的一些例子。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没有遭遇贝多芬那样的不幸,也没有遭遇贝多芬那样的疾病,却不够努力,太过懒惰,成绩平平,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真不应该,我应努力拼搏,讓生命绽放光彩。就像陆可铎著名作品中所写的一样:你很特别,人就是很特别,不需要任何理由。尽管贝多芬遭遇了很大的不幸,但是每个生命都有其珍贵的存在意义,只要不断去努力拼搏,终可以实现其伟大的价值!”学生的这番表述让我欣喜,是啊,还有什么比珍惜生命和努力活出精彩更能够体现一个人对生命的尊重呢?
三、将写作看成是与生命的对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一谈到写作往往都是非常头疼的,写出来的文章也通常没有太多的感情融入其中,有些许的无病呻吟的意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为了可以提分,教师更注重固定的句式和所谓的高分模板,偏重于对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教授,而对于学生自己的一些创新,教师却不予以支持,而是让学生仿造模板去写作。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学生丧失写作的兴趣,既不符合写作教学的规律,也抑制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没有生命力,缺乏真情实感。
写作过程原本应该是学生对于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应该是他们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理解和表述,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创造能力,这是学生将所学所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自信心对于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水平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所在。写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费时间和精力的任务,学生在写作完成后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们这个时候希望得到的是教师的肯定,而不是打击,否则会将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渐渐磨灭。
教师要用赞许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习作,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尽量少用批评性或消极的语言。在作文评价时,教师应该把“你不应该这样写”“写这个事例没有一点意思”“你怎么会犯这么离谱的错误”等评价语言换掉,换成委婉一些的语气,如:“你这个句子写得很有意思,尝试着把它写得更有文采些,加油!”“这里运用了老师教给你的方法,并且加上了自己的创新,非常好!”“这一段能不能尝试着把它写得更加流畅些呢?”这样的表述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写作中更加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也会使得他们对于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要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有效地贯彻生命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生命教学的理念,有效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生命价值可贵性的意识,让他们在运用习作素材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其中人物的生命力,并且在写作中发展创新创造力,让其与生命对话,喜欢习作,擅长写作。让生命教育与写作课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达到高效率的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341600)
一、在关爱中品味生命的哲理
在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课堂中,我们所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多的自由思考与讨论的时间与机会。教师成为了课堂中的中心人物,整个班的学生都围着老师转,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式的,主要是靠教师的教去汲取知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个性也得不到张扬,对于生命价值的感悟不够深刻,情感体验不能有效进行,就更别提在其中融入生命教育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课堂中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将学生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人物,从情感体验、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几个方面去开展教学活动,努力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友爱、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他们,并且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去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每个生命所享有的权利和独特的价值,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好地自由发展。
在讲史蒂芬·霍金这一物理界的传奇人物这个专题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了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霍金的一些伟大事迹与相关文献资料等,然后整理分析,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并在组内与组间交流讨论。课堂上取得了令我惊喜的教学效果,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充足的素材资料,并且各个小组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有的小组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位女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比尖锐的问题,她问:“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这样的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把我固定在这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是公平的。”这名学生讲完之后,其他学生先是沉默,后有几名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我顺势将生命教学的内容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让他们感悟霍金身上的这种乐观、坚强的生命力。
二、在写作中领悟生命的价值
十八世纪的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就把模子打碎了!”这句话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永恒的真理: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是你不能找到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或形态相同的雪花。所以我们应该去尊重和珍惜生命,用它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如在进行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主题的作文教学课堂上,我先举了一位著名交响乐音乐家贝多芬的事例,贝多芬在青年时家庭遭遇变故,生活时常过得很凄苦,这对一个年少的孩子来说,必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他仍然在朋友的鼓励下继续学习音乐。祸不单行,在他二十六岁时,渐渐发现自己的耳朵开始失灵,直至四十五岁时完全失聪,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简直就是最大的灾难,但是他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可以用努力去弥补缺憾,可以用勇气和坚持去战胜灾难,最终他成功创作了许多空前绝后的经典作品。
在我讲完贝多芬的故事之后,学生开始进行关于生命价值的讨论,反思身边的一些例子。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没有遭遇贝多芬那样的不幸,也没有遭遇贝多芬那样的疾病,却不够努力,太过懒惰,成绩平平,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真不应该,我应努力拼搏,讓生命绽放光彩。就像陆可铎著名作品中所写的一样:你很特别,人就是很特别,不需要任何理由。尽管贝多芬遭遇了很大的不幸,但是每个生命都有其珍贵的存在意义,只要不断去努力拼搏,终可以实现其伟大的价值!”学生的这番表述让我欣喜,是啊,还有什么比珍惜生命和努力活出精彩更能够体现一个人对生命的尊重呢?
三、将写作看成是与生命的对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一谈到写作往往都是非常头疼的,写出来的文章也通常没有太多的感情融入其中,有些许的无病呻吟的意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为了可以提分,教师更注重固定的句式和所谓的高分模板,偏重于对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教授,而对于学生自己的一些创新,教师却不予以支持,而是让学生仿造模板去写作。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学生丧失写作的兴趣,既不符合写作教学的规律,也抑制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没有生命力,缺乏真情实感。
写作过程原本应该是学生对于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应该是他们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理解和表述,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创造能力,这是学生将所学所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自信心对于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水平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所在。写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费时间和精力的任务,学生在写作完成后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们这个时候希望得到的是教师的肯定,而不是打击,否则会将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渐渐磨灭。
教师要用赞许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习作,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尽量少用批评性或消极的语言。在作文评价时,教师应该把“你不应该这样写”“写这个事例没有一点意思”“你怎么会犯这么离谱的错误”等评价语言换掉,换成委婉一些的语气,如:“你这个句子写得很有意思,尝试着把它写得更有文采些,加油!”“这里运用了老师教给你的方法,并且加上了自己的创新,非常好!”“这一段能不能尝试着把它写得更加流畅些呢?”这样的表述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写作中更加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也会使得他们对于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要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有效地贯彻生命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生命教学的理念,有效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生命价值可贵性的意识,让他们在运用习作素材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其中人物的生命力,并且在写作中发展创新创造力,让其与生命对话,喜欢习作,擅长写作。让生命教育与写作课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达到高效率的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3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