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探索》创刊100期,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在25年的办刊过程中,凝聚了许许多多老一辈主编们的心血,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我们会在今后的办刊历程中,再创伟业。
关键词:《音乐探索》;100期;办刊经验;回顾;总结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四川音乐学院主办,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份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探讨音乐理论的学术性季刊。她创刊于1983年,历时25年风风雨雨,至2008年9月共出版了100期。在办刊期间,《音乐探索》走过了初创调整、改革进取和锻造品牌三个阶段。可以说,每个阶段、每一期学报都凝聚着各级领导的期许与智慧,也凝聚着着编辑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音乐探索》作为西南地区一份重要的音乐类学术刊物,在创刊伊始就坚持——“走精品化道路,办有特色期刊,争一流期刊,创名牌效应”。秉承这样的理念,虽说我们步履蹒跚,但时刻都在奋力跋涉。特别是近年来,学报不断加快步伐,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鲜明的办刊特色自立于学术期刊之林。2007年底,我刊入选CSSCI(国家教育部认定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来源期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赞誉。
一、二十五载风雨兼程
25年前,《音乐探索》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创刊。她因需而生,因势而长,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立足稳健、日愈壮实,其间的经历可谓不凡。25载的峥嵘岁月,25年的奋勇前进,25度春秋的硕果累累,25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音乐探索》从“一”数到了“百”,路途中留下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足迹。
回望征程,盘点收获,我们看到,《音乐探索》是富有的。她拥有领导的关注与鞭策,拥有读者的厚爱与支持,拥有编辑的珍视与呵护。她默默地、忠实地反映着川音艺术事业的发展成就,容纳着文艺新人的才华灵气,记录着文艺创作队伍的成长壮大……从创刊初期的种种艰辛,到每期专栏的策划、组稿,到印刷时的忐忑等待;从采编人员、通讯员们电话两端的客套,到后来的相知相交。我们用沉甸甸的责任感,用热诚的心灵,用辛劳的步履,用温馨的笔墨,默默耕耘着这片生生不息的家园,放飞着希望。
1983年-1990年为《音乐探索》初创调整期。主编相继由常苏民、宋大能担任,副主编相继由冯光钰、李忠勇担任,专职编辑人员只有1名(1984年增至3名)。创刊初期,经验欠缺,费用不足,采编条件简陋。编辑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边工作边摸索,保证刊物的正常出版,力求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在此期间,在全国率先开辟了“音乐文献学”、王光祈学术研究专题 、“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等栏目。同时,努力学习办刊业务知识,在采写、编排、印刷等环节上高标准严要求,使办刊水平稳步提高。
1991年-2001年为《音乐探索》改革进取期,主编相继由李忠勇、黄万品担任。这一阶段我刊实现了激光照排、胶版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使用彩印美化了版面、缩短了排版、印刷时间。同时,编辑部认真总结办刊经验,找出不足,积极改进工作,并建立健全了采编制度,增强了采编力量,改善了办刊条件,办刊质量明显提高,面貌焕然—新。
2002年-2008年进入了我刊锻造品牌期,主编由敖昌群担任。这期间,我刊页码由最早的96页增加至112页,在增加容量的同时,刊物纸张的质量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们加强策划,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打造名牌栏目,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专题 、及近年来增加的“音乐评介”等栏目,深受学界推崇。丰富的稿源则是《音乐探索》赖以发展的又一重要条件,我刊积极从各学术主题的整体性思维出发,力争站在学科发展前缘的视觉高度,较准确地选择从事各主题领域前缘研究的专家撰稿人撰写论文,不断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稿件。我刊一直注重人才的发掘和发现,常年实施“伯乐工程”,感受到滚滚春潮里孕育的无限生机。
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学报也担负着同样的责任。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和文艺创作能力,热情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成才提供园地创造条件。为此,我刊每年定期开辟大学生研究生园地发表学生的论文,一批写作人才从学生中脱颖而出,很多学生作者在校期间就发表了论文、作品。此外,我们还让部分学生在编辑部实习,参与文字编辑和版面编辑活动中,在实践中给予他们具体指导。在这风雨兼程的25年中,无论是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的确立,还是专栏计划的制定;无论是采编队伍的建设还是重点稿件的把关,学院各级领导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关心编辑部建设,改善工作条件,直到参与编辑工作,很多领导还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我刊撰写学术论文,成为我们工作的主心骨和指南针。
2008年我刊被国家教育部认定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评选为2008-2009年CSSCI来源期刊,是对学报办刊质量的一次肯定,也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树立了信心。这表明《音乐探索》办刊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将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学术平台,也将成为学校对外进行学术交流与宣传的一个更加重要的窗口,对推动艺术科学事业的发展,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乃至对川音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勤奋磨砺再谱新篇
总结《音乐探索》25年来的办刊实践和体会,我们提出“明确办刊目标,树立精品意识,争创一流期刊”的设想,在发扬成绩中找差距,开拓未来,力争将《音乐探索》办成更加具有时代感与专业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回顾百期办刊历程,有许多值得回味和总结的东西,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遵循办刊规律,走特色发展之路。办刊同干其它事情一样,有其自身的因素和规律,归纳起来有以下5个方面:
一是要有准确的定位。定位准确是办刊成功的一半,它集中体现了办刊指导思想和办刊方向,它像因子一样左右着期刊的成败。音乐学院的属性决定了《音乐探索》的特性。从创刊之日起,学报就开宗明义,坚持“双百”方针,确立“学术理论刊物”,“坚持学术导向、突出专业特色”,“为艺术教学科研建设服务”的定位,这个定位是准确的,符合实际的,而且在百期的办刊实践中得到坚持与发展。
二是要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期刊如林,市场竞争激烈,任何一种期刊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品牌代表了期刊的品质,是期刊的一面旗帜。特色是期刊的个性、标志所在,是学报发展的基石。刊物的竞争就是特色的竞争,近几年来,《音乐探索》在品牌特色上狠下功夫,根据学院总体培养目标和学院建设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富有特色的稿件,从而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这既是学报的品牌特色,也是学报的优势所在。
三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一个单位要有符合实际情况的近期、中期、长期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并想方设法把这种目标和思路变为全体人员的行动。学报的不断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创刊50期时,我们率先提出了“办有特色期刊,走精品化道路,争一流期刊,创名牌效应”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又先后提出了争取四川省和全国优秀期刊的目标。这些目标的确立,符合实际,操作性强,从而焕发了编辑人员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对学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要有一个爱岗敬业的编辑群体。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体现了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学报从创刊号到百期,历时25年,编辑人员几经更换,有老有新,但都有一种干事业、求质量、谋发展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无论谁在这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拼搏进取。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个人品质形成了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我们概括为“五句话”编辑精神,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坚持原则、以质取稿,团结协作、尽职尽责,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有了这样的精神,就会有良好的学风、文风及编风,就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人的潜质、潜能及特长,从而保证了工作的高质量和目标的实现。
五是要有主管、主办机关和各方的支持。学报从创刊到百期,人员更替,体制变革,任务调整,无不体现着学院历届各级领导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从财力上给予扶掖,从精神上不断鼓励,这是《音乐探索》得以健康生存和成长壮大的根本前提。领导的关怀和期望让我们一直创新求进,从稿件内容到版面编排,从纸张档次到印刷质量,始终高标准要求,呈现最新的面貌。他们经常与学报编辑座谈,带头撰写稿件,或通过题词、书信、讲话等各种形式,关心学报建设,支持学报工作,为学报把关定向,为学报建设发展制定宽松的办刊政策,创造良好的办刊环境,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和读者走过了整整25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难忘岁月。抚今追昔,在总共100期的《音乐探索》中,每一期既凝聚着全体采编人员的辛勤努力,也包含着所有关心我们刊物的读者们的真诚寄予和无私帮助。今天,当我们重新梳理曾经的坎坷、考验和惊喜的时候,太多太多的镜头定格于我们的记忆,太多太多的感动留存于我们的心底。这次的百期庆典中,我们认真总结25年来的办刊经验,根据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刊物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以百期为新起点,在民族性、学术性、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等方面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争创一流学报。同时要大力发现、培养和扶持学术新人,壮大科研队伍,培养后备力量。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随着四川音乐学院蓬勃发展,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再谱新篇章,已经成为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我们坚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起于累土。100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起征点。今后,《音乐探索》要走的路还很长,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名刊迈进。同时,艰辛和磨砺在以后的征途上仍然存在,但《音乐探索》已经长大,我们有信心也有经验去战胜困难,不断地超越过去,再创新的辉煌。我们自信,只要用心灵去感受,用真情去描绘,就一定能奉献给亲爱的读者一篇又一篇芬芳鲜活的精品!让我们铭记昨天的风雨兼程, 让我们珍惜今天的硕果累累, 让我们肩负明天的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以其家乡温江为基地开展的学术探讨。
以研究西部地区民族民间及少数民族音乐为主。
通过对南丝古道全线的田野考察,对古道沿线民族音乐的考察研究,来论证西南丝绸之路对中、外、川、滇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探索》;100期;办刊经验;回顾;总结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四川音乐学院主办,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份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探讨音乐理论的学术性季刊。她创刊于1983年,历时25年风风雨雨,至2008年9月共出版了100期。在办刊期间,《音乐探索》走过了初创调整、改革进取和锻造品牌三个阶段。可以说,每个阶段、每一期学报都凝聚着各级领导的期许与智慧,也凝聚着着编辑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音乐探索》作为西南地区一份重要的音乐类学术刊物,在创刊伊始就坚持——“走精品化道路,办有特色期刊,争一流期刊,创名牌效应”。秉承这样的理念,虽说我们步履蹒跚,但时刻都在奋力跋涉。特别是近年来,学报不断加快步伐,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鲜明的办刊特色自立于学术期刊之林。2007年底,我刊入选CSSCI(国家教育部认定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来源期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赞誉。
一、二十五载风雨兼程
25年前,《音乐探索》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创刊。她因需而生,因势而长,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立足稳健、日愈壮实,其间的经历可谓不凡。25载的峥嵘岁月,25年的奋勇前进,25度春秋的硕果累累,25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音乐探索》从“一”数到了“百”,路途中留下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足迹。
回望征程,盘点收获,我们看到,《音乐探索》是富有的。她拥有领导的关注与鞭策,拥有读者的厚爱与支持,拥有编辑的珍视与呵护。她默默地、忠实地反映着川音艺术事业的发展成就,容纳着文艺新人的才华灵气,记录着文艺创作队伍的成长壮大……从创刊初期的种种艰辛,到每期专栏的策划、组稿,到印刷时的忐忑等待;从采编人员、通讯员们电话两端的客套,到后来的相知相交。我们用沉甸甸的责任感,用热诚的心灵,用辛劳的步履,用温馨的笔墨,默默耕耘着这片生生不息的家园,放飞着希望。
1983年-1990年为《音乐探索》初创调整期。主编相继由常苏民、宋大能担任,副主编相继由冯光钰、李忠勇担任,专职编辑人员只有1名(1984年增至3名)。创刊初期,经验欠缺,费用不足,采编条件简陋。编辑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边工作边摸索,保证刊物的正常出版,力求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在此期间,在全国率先开辟了“音乐文献学”、王光祈学术研究专题 、“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等栏目。同时,努力学习办刊业务知识,在采写、编排、印刷等环节上高标准严要求,使办刊水平稳步提高。
1991年-2001年为《音乐探索》改革进取期,主编相继由李忠勇、黄万品担任。这一阶段我刊实现了激光照排、胶版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使用彩印美化了版面、缩短了排版、印刷时间。同时,编辑部认真总结办刊经验,找出不足,积极改进工作,并建立健全了采编制度,增强了采编力量,改善了办刊条件,办刊质量明显提高,面貌焕然—新。
2002年-2008年进入了我刊锻造品牌期,主编由敖昌群担任。这期间,我刊页码由最早的96页增加至112页,在增加容量的同时,刊物纸张的质量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们加强策划,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打造名牌栏目,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专题 、及近年来增加的“音乐评介”等栏目,深受学界推崇。丰富的稿源则是《音乐探索》赖以发展的又一重要条件,我刊积极从各学术主题的整体性思维出发,力争站在学科发展前缘的视觉高度,较准确地选择从事各主题领域前缘研究的专家撰稿人撰写论文,不断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稿件。我刊一直注重人才的发掘和发现,常年实施“伯乐工程”,感受到滚滚春潮里孕育的无限生机。
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学报也担负着同样的责任。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和文艺创作能力,热情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成才提供园地创造条件。为此,我刊每年定期开辟大学生研究生园地发表学生的论文,一批写作人才从学生中脱颖而出,很多学生作者在校期间就发表了论文、作品。此外,我们还让部分学生在编辑部实习,参与文字编辑和版面编辑活动中,在实践中给予他们具体指导。在这风雨兼程的25年中,无论是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的确立,还是专栏计划的制定;无论是采编队伍的建设还是重点稿件的把关,学院各级领导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关心编辑部建设,改善工作条件,直到参与编辑工作,很多领导还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我刊撰写学术论文,成为我们工作的主心骨和指南针。
2008年我刊被国家教育部认定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评选为2008-2009年CSSCI来源期刊,是对学报办刊质量的一次肯定,也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树立了信心。这表明《音乐探索》办刊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将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学术平台,也将成为学校对外进行学术交流与宣传的一个更加重要的窗口,对推动艺术科学事业的发展,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乃至对川音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勤奋磨砺再谱新篇
总结《音乐探索》25年来的办刊实践和体会,我们提出“明确办刊目标,树立精品意识,争创一流期刊”的设想,在发扬成绩中找差距,开拓未来,力争将《音乐探索》办成更加具有时代感与专业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回顾百期办刊历程,有许多值得回味和总结的东西,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遵循办刊规律,走特色发展之路。办刊同干其它事情一样,有其自身的因素和规律,归纳起来有以下5个方面:
一是要有准确的定位。定位准确是办刊成功的一半,它集中体现了办刊指导思想和办刊方向,它像因子一样左右着期刊的成败。音乐学院的属性决定了《音乐探索》的特性。从创刊之日起,学报就开宗明义,坚持“双百”方针,确立“学术理论刊物”,“坚持学术导向、突出专业特色”,“为艺术教学科研建设服务”的定位,这个定位是准确的,符合实际的,而且在百期的办刊实践中得到坚持与发展。
二是要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期刊如林,市场竞争激烈,任何一种期刊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品牌代表了期刊的品质,是期刊的一面旗帜。特色是期刊的个性、标志所在,是学报发展的基石。刊物的竞争就是特色的竞争,近几年来,《音乐探索》在品牌特色上狠下功夫,根据学院总体培养目标和学院建设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富有特色的稿件,从而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这既是学报的品牌特色,也是学报的优势所在。
三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一个单位要有符合实际情况的近期、中期、长期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并想方设法把这种目标和思路变为全体人员的行动。学报的不断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创刊50期时,我们率先提出了“办有特色期刊,走精品化道路,争一流期刊,创名牌效应”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又先后提出了争取四川省和全国优秀期刊的目标。这些目标的确立,符合实际,操作性强,从而焕发了编辑人员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对学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要有一个爱岗敬业的编辑群体。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体现了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学报从创刊号到百期,历时25年,编辑人员几经更换,有老有新,但都有一种干事业、求质量、谋发展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无论谁在这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拼搏进取。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个人品质形成了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我们概括为“五句话”编辑精神,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坚持原则、以质取稿,团结协作、尽职尽责,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有了这样的精神,就会有良好的学风、文风及编风,就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人的潜质、潜能及特长,从而保证了工作的高质量和目标的实现。
五是要有主管、主办机关和各方的支持。学报从创刊到百期,人员更替,体制变革,任务调整,无不体现着学院历届各级领导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从财力上给予扶掖,从精神上不断鼓励,这是《音乐探索》得以健康生存和成长壮大的根本前提。领导的关怀和期望让我们一直创新求进,从稿件内容到版面编排,从纸张档次到印刷质量,始终高标准要求,呈现最新的面貌。他们经常与学报编辑座谈,带头撰写稿件,或通过题词、书信、讲话等各种形式,关心学报建设,支持学报工作,为学报把关定向,为学报建设发展制定宽松的办刊政策,创造良好的办刊环境,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和读者走过了整整25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难忘岁月。抚今追昔,在总共100期的《音乐探索》中,每一期既凝聚着全体采编人员的辛勤努力,也包含着所有关心我们刊物的读者们的真诚寄予和无私帮助。今天,当我们重新梳理曾经的坎坷、考验和惊喜的时候,太多太多的镜头定格于我们的记忆,太多太多的感动留存于我们的心底。这次的百期庆典中,我们认真总结25年来的办刊经验,根据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刊物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以百期为新起点,在民族性、学术性、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等方面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争创一流学报。同时要大力发现、培养和扶持学术新人,壮大科研队伍,培养后备力量。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随着四川音乐学院蓬勃发展,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再谱新篇章,已经成为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我们坚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起于累土。100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起征点。今后,《音乐探索》要走的路还很长,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名刊迈进。同时,艰辛和磨砺在以后的征途上仍然存在,但《音乐探索》已经长大,我们有信心也有经验去战胜困难,不断地超越过去,再创新的辉煌。我们自信,只要用心灵去感受,用真情去描绘,就一定能奉献给亲爱的读者一篇又一篇芬芳鲜活的精品!让我们铭记昨天的风雨兼程, 让我们珍惜今天的硕果累累, 让我们肩负明天的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以其家乡温江为基地开展的学术探讨。
以研究西部地区民族民间及少数民族音乐为主。
通过对南丝古道全线的田野考察,对古道沿线民族音乐的考察研究,来论证西南丝绸之路对中、外、川、滇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