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远去”,寻找“它山之石”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人类学?从字面上的意义来说,就是研究人的一门学科,事实上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人类学。所谓“人者仁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不是研究混乱的、毫无章法的一群人,而是又无数个体的人所组成的道德秩序体系。
  人类学的旅行
  可以说,神话传说是人类学最初的雏形。它是人类最早带着好奇、探寻的目光关注他人,下意识地进行自我与他者的比较。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神话传说往往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在其中,例如我国古代非常经典的《山海经》中的《海外东经》就这样描述生活在异域的人:“独目国在东海之北,为人黑。食稻啖蛇。”即便如此,这些珍贵的人文经典也成为了古典人类学的发展开端。
  到了近代,伴随着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形成,西方人类学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以进化论与传播论形成为两条时间和空间的轴线,逐渐向非西方世界蔓延。然而这一时期的世界体系带有殖民主义的色彩,所以这种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学,特别是对于“他者”的论述,自然存在文化等级主义的观念。
  进入现代人类学的发展时期,人类学者们开始反思过去,追求一种新的“文化的互为主体性①”,也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己。此时的田野民族志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类学者所接受,并最终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伴随着世界的变化,人类学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从社会学派、历史具体主义与心理学派、功能学派,再到后来的社会人类学、新进化论、民族学以及结构主义,人类学者始终如一在探讨人类学究竟关注的是什么?人类学的学术旨趣和最终目标又在哪里?人类学的精神实质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人类学将会一直走下去。
  来自“陌生人”的关怀
  人类学研究的是人,这里的“人”,也就是“他者”。人类学家与他们的被研究者之间,“无所谓远近”, 他们即使暂时会像他们的被研究者那样, 对于被研究的当地社会有切身的关怀, 这个“关怀”也是暂时的、虚假的, 人类学家的关怀, 还是他们自己的社会。完成调查任务之后, 人类学家要离开他研究的那个地方, 将自己在当地的生活体会提升为“知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 人类学家甚至还给离开“土著”的所有日子,添加上某种道德的负担, 要求自己承担对于“土著”的责任, 像他们那样思索, 以“土著观念”为分析的线索, 对于人类本性提出种种“土著式评论”【1】。
  从这一点来看,人类学者就像是“来自天狼星的陌生人”②,往往要将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状态——“离我远去”或是“自我放逐”,即抛开自己本身原有的生活状态、传统、文化以及自小所接受的一系列的教育、观念等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与自己或许完全不同的异域文化。
  人类学者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社会人类学的架构里思考人类学者的角色和社会中个人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类学者已经指出,由于人类学的研究难以避免地受我们所处的社会体系中的文化关系的影响,因此人类学者必须考虑他们如何处理他们与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他们研究的文化之间的关系。【2】
  而在以往的人类学研究当中,最能够突显这种特点的便是他们的参与观察法,用当地人的眼光来理解和观察,特别是田野民族志的运用。但是也有一些人类学者并不能认同这种方法,就像本文前的内容中所提到的“土著式评论”。甚至到了后现代人类学时期,根本不承认田野民族志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后现代人类学者认为所谓的田野民族志,不过是人类学者自己在头脑中加工完成的臆想。其中《写文化》与《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就清楚地表示,“人类学的作品是一种文学作品而不是科学报告,这样就无形中要求人类学这样一个把自己当成作者而不是科学家,这样就要求人类学家在自己的文本里面明确声明是‘我’在写作”。【3】
  人类学者更像是翻译者,只不过和语言翻译者的翻译内容不同,他们需要翻译的是他者的文化。也许在这些翻译的过程中,和语言翻译一样,会出现失真或走样的地方,在描述中可能会有自己的想象发挥,但不管怎么说,人类学本身的实践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
  善待他人的学问
  文化是不同的,但它们共同满足着同样的需要,如生存的基本需要,社会共存的中级需要,尊严的高级需要。【4】因此,不论什么样的文化,是西方的,还是非西方的,人类学者在研究时,不但要“自我放逐”,把自己放在一个“陌生人”的位置上,还要学会善待他者的文化,做一个有善的学者。对异文化的描述,以科学严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人类学的学术旨趣就是如此,人类学本就是一门“大用之学”,是一种理解包容让人的艺术,也是一种洞察世界的觉悟与智慧。人类学甚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有海纳百川的大胸襟、大智慧。如果不能够理解人类学的基本宗旨,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人类学和人类学者了。
  人类学者仿佛是世间孤独的“流浪者”,他们总是在苦苦追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理想上,人类学者必须习惯于从心灵上或从身体实践上“背叛”自己的社会,“疏离”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之外的人。在心灵上,他们的思想要摆脱社会提供的教条,到遥远的时间与空间去,寻找能够使他们与社会结合为统一体的线索。③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怀着对人类文化的憧憬之心,人类学者的探寻之路任重而道远。
  注释:
  【1】 王铭铭.作为“陌生人”的人类学家.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2】 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王铭铭.回顾与展望:30年来人类学研究的新视野.三农中国,2010年。
  【4】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154-01  一、学困生的含义  所谓的“学困生”就是“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思想不求上进,品德水平较低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哪一个学校里都有存在,虽然他们只是极少数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162-01  摘要:班主任是班集体建设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建设者,是学校教育的骨干力量。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健康成长,承载着社会、学校、家庭的殷切希望。新一代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有着明显变化,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156-01  摘要:课堂要想有激情和活力,就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课堂评价正是开启活跃课堂的金钥匙。本文从“评价观念的更新”“评价方式要多元”“评价语言要鲜活有个性”三方面谈了
期刊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176-01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166-01  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接下了一个初三的“二手班”。俗话说:“后妈”难当,学生对原班主任的怀念,对新班主任的排斥,让没有任何班主任经验的我着实感到压力
期刊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178-02  摘要: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设计并组织好新课的导入,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期刊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181-01  摘要:语文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兴趣是自主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一味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
期刊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283-01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说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写作教学要求孩子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高年级作文中,有很多学生的作文存在
期刊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219-01  摘要: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学途径。它是一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方法。它以完成具体任务的欲望为动力,以用语言做事为完成任务的过程,
期刊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216-01  摘要:针对不少学生一见到含有现在分词结构的表达就头疼的现象,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对比,以帮助同学们清楚辨析含有现在分词的这些结构。  关键词:现在分词;完成时态;被动语态;分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