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学校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但就该课程目前存在的状况和发展来看,与培养目标有一定距离。笔者在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设想。
[关键词]:中职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24.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1- 0216-01
21世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正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这一要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因此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便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方法,与计算机的发展及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掌握计算机水平的需求差距逐步加大,已经无法适应各种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笔者结合多年的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在深入剖析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设想。
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滞后,体系结构不完善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新知识、新技术含量低,缺乏适用性、超前性。教学内容的陈旧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另外,1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结构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多数教材比较注重计算机的诞生、发展到它的作用以及意义等,而忽略了它的实际应用。例如,很多教材在讲解某种编程语言时,先讲解它的基本构造特点,然后讲解相关的函数,再讲解语句,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此时的他们已经觉得这种语言对于他们的知识基础而言是遥不可及的,根本提不起兴趣继续学习。教师要因材施教,选取他们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组织教学,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二)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中,虽然绝对多数的中职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是增加媒体教室只是单纯的改变了教学工具,没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全面开展。只不过是在教学的演示上把以前单一的黑板教学改变成单一的屏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只是应试教育的数字化,很难让学生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设想
(一)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首先要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中职学校是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向特定的行业和岗位培养合格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信息技术是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代替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改变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要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应体现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意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学以致用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非仅仅应付考试。
(二)改革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形成学习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然愿意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而教师则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要成为一种常态,使课堂教育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言,可考虑选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类比法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专有名词、特殊概念和知识点的高度抽象性,使得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时会碰见许多问题。运用类比的方法,将高度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类比,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类比法要求教师首先给学生引导出教学对象的类比物(依据某类相似性),引导学生寻找相似的现象、属性和性质,查明结构的相似性,进而进行类比推理。比如,文件名包括主名和扩展名,就像人名由姓和名组成一样,扩展名就像姓代表家族一样代表文件类型,与应用程序相关联,用户不能随意更改,主名像“名”一样是由用户根据“见名知义”的原则来取的,能修改。我们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类似概念入手,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有利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任务驱动法
2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应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从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最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Excel时,可让每个学生或者学习小组,完成“本班某次考试的电子表格”任务,同时在表格中又有各科的平均分、最高分、总分、优秀率、合格率等一个个小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用到Excel函数和公式功能进行计算,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能在操作过程中验证教学内容。
(3)分层教学法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分化极为明显,常常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的局面。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视学生的差异,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要求,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实行分层教学。3分层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分層教学,将有效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注重个性发展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结束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杜佐月.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现状与教改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07,(20).
【2】徐昀.中职信息技术“四步教学法”[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7,(04).
【3】杨丽.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07,(01).
作者简介:
徐丽丽(1984-),女,汉族,河南上蔡人,学士,驻马店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关键词]:中职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24.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1- 0216-01
21世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正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这一要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因此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便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方法,与计算机的发展及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掌握计算机水平的需求差距逐步加大,已经无法适应各种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笔者结合多年的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在深入剖析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设想。
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滞后,体系结构不完善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新知识、新技术含量低,缺乏适用性、超前性。教学内容的陈旧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另外,1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结构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多数教材比较注重计算机的诞生、发展到它的作用以及意义等,而忽略了它的实际应用。例如,很多教材在讲解某种编程语言时,先讲解它的基本构造特点,然后讲解相关的函数,再讲解语句,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此时的他们已经觉得这种语言对于他们的知识基础而言是遥不可及的,根本提不起兴趣继续学习。教师要因材施教,选取他们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组织教学,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二)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中,虽然绝对多数的中职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是增加媒体教室只是单纯的改变了教学工具,没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全面开展。只不过是在教学的演示上把以前单一的黑板教学改变成单一的屏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只是应试教育的数字化,很难让学生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设想
(一)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首先要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中职学校是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向特定的行业和岗位培养合格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信息技术是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代替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改变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要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应体现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意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学以致用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非仅仅应付考试。
(二)改革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形成学习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然愿意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而教师则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要成为一种常态,使课堂教育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言,可考虑选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类比法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专有名词、特殊概念和知识点的高度抽象性,使得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时会碰见许多问题。运用类比的方法,将高度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类比,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类比法要求教师首先给学生引导出教学对象的类比物(依据某类相似性),引导学生寻找相似的现象、属性和性质,查明结构的相似性,进而进行类比推理。比如,文件名包括主名和扩展名,就像人名由姓和名组成一样,扩展名就像姓代表家族一样代表文件类型,与应用程序相关联,用户不能随意更改,主名像“名”一样是由用户根据“见名知义”的原则来取的,能修改。我们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类似概念入手,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有利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任务驱动法
2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应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从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最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Excel时,可让每个学生或者学习小组,完成“本班某次考试的电子表格”任务,同时在表格中又有各科的平均分、最高分、总分、优秀率、合格率等一个个小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用到Excel函数和公式功能进行计算,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能在操作过程中验证教学内容。
(3)分层教学法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分化极为明显,常常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的局面。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视学生的差异,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要求,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实行分层教学。3分层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分層教学,将有效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注重个性发展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结束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杜佐月.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现状与教改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07,(20).
【2】徐昀.中职信息技术“四步教学法”[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7,(04).
【3】杨丽.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07,(01).
作者简介:
徐丽丽(1984-),女,汉族,河南上蔡人,学士,驻马店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