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作为一个学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更是一个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它起了承前启后的关键连接作用。而数学则是培养一个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科,因此数学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将是决定一个初中生思维能否得到科学培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启发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开拓能力将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数学课堂上提供一个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他们群策群力,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从而达到学生之间的互动;再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动拓高拓宽自己的思维,充分运用自己的开放式思维,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上一层楼。具体来讲就是:
一、利用生活实例,激发求知欲
根据目前初中生思维好动,灵活,学习兴趣要靠调动的特点,在数学课堂开始的几分钟时间,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实际举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欲望。如在八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材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中,如在八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材“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中,可向学生说个疑难问题,“我现在想换个电话卡号,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选移动公司的乡镇通135,137,138,139;另一种是移动公司的神州行136,计费方式是乡镇通是网内通话费是每分钟0.18元,但需要月租30元;而神州行是则不需要月租,但网内每分钟通话费是0.6元,问我该选用哪种卡号实惠些”?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忙。这样一来,势必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欲望,为本堂课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二、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激发思维
学生分组进行 “合作”探讨学习,可4-6人为一组,每组由组长组织进行“合作”,根据教师预先布置的“合作自学提纲”,对照教材互相释疑,教师巡回辅导,督查各组“合作”情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了调动。
再就是教师对学生 “合作”学习中的共同“疑点”进行“精讲”,帮助学生越过这个“思维坎”,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过渡”和准备。
三、引导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就是当学生们通过“合作”基本解决了本堂课主要知识点后,开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问题解决办法。如上节内容中,怎么样选择方案?有同学提出:可以把每种方案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再找这些方程组的公共解,由这个公共解去找几个方案的优缺点;有同学提出:可以把每个方案变成一个一次函数,在坐标系上画出来,就知道哪个最好的了;有同学提出:可用不同方案费用的大小关系,列不等式去找最优方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算术方法试试;又有同学提出了一些办法,等等,都显示了学生们思维的活跃性。
还有如在八年级数学教材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中,运用函数图象解方程:5X-1=2X+5,学生们除了按教材上的方法,首先把她变成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X-6=0,再利用一次函数:Y=3X-6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求得它的解外;更有同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就是不把它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而是直接把:5X-1=2X+5看成两个一次函数,即Y=5X-1和Y=2X+5,可在同一个坐标系上分别画出这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它们交点的横坐标也是方程:5X-1=2X+5的解。这个方法当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并培养了学生们的数学思想素养。
四、强化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1.培养阅读的习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①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②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③表示角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④角度怎样进行换算?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直线平行的条件”、“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质疑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外随时都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埋在心里的想法、引申出的知识点等向师生提出,或在课堂上专门留一定空间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找出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能提出疑问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勤思多问的习惯。
4.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线”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如此等等,都无不跳跃着学生们思维智慧的火花,从而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让学生进行“探究 “的目标,也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数学课堂上提供一个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他们群策群力,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从而达到学生之间的互动;再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动拓高拓宽自己的思维,充分运用自己的开放式思维,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上一层楼。具体来讲就是:
一、利用生活实例,激发求知欲
根据目前初中生思维好动,灵活,学习兴趣要靠调动的特点,在数学课堂开始的几分钟时间,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实际举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欲望。如在八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材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中,如在八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材“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中,可向学生说个疑难问题,“我现在想换个电话卡号,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选移动公司的乡镇通135,137,138,139;另一种是移动公司的神州行136,计费方式是乡镇通是网内通话费是每分钟0.18元,但需要月租30元;而神州行是则不需要月租,但网内每分钟通话费是0.6元,问我该选用哪种卡号实惠些”?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忙。这样一来,势必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欲望,为本堂课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二、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激发思维
学生分组进行 “合作”探讨学习,可4-6人为一组,每组由组长组织进行“合作”,根据教师预先布置的“合作自学提纲”,对照教材互相释疑,教师巡回辅导,督查各组“合作”情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了调动。
再就是教师对学生 “合作”学习中的共同“疑点”进行“精讲”,帮助学生越过这个“思维坎”,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过渡”和准备。
三、引导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就是当学生们通过“合作”基本解决了本堂课主要知识点后,开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问题解决办法。如上节内容中,怎么样选择方案?有同学提出:可以把每种方案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再找这些方程组的公共解,由这个公共解去找几个方案的优缺点;有同学提出:可以把每个方案变成一个一次函数,在坐标系上画出来,就知道哪个最好的了;有同学提出:可用不同方案费用的大小关系,列不等式去找最优方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算术方法试试;又有同学提出了一些办法,等等,都显示了学生们思维的活跃性。
还有如在八年级数学教材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中,运用函数图象解方程:5X-1=2X+5,学生们除了按教材上的方法,首先把她变成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X-6=0,再利用一次函数:Y=3X-6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求得它的解外;更有同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就是不把它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而是直接把:5X-1=2X+5看成两个一次函数,即Y=5X-1和Y=2X+5,可在同一个坐标系上分别画出这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它们交点的横坐标也是方程:5X-1=2X+5的解。这个方法当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并培养了学生们的数学思想素养。
四、强化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1.培养阅读的习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①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②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③表示角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④角度怎样进行换算?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直线平行的条件”、“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质疑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外随时都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埋在心里的想法、引申出的知识点等向师生提出,或在课堂上专门留一定空间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找出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能提出疑问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勤思多问的习惯。
4.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线”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如此等等,都无不跳跃着学生们思维智慧的火花,从而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让学生进行“探究 “的目标,也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