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措施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ha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足,如何深化高职教学改革,建立健康发展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本文从四个角度多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有效性措施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的一种合作模式,主要应用在职业院校。这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學改革,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举措。外国的高职办学经验表明,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员仅仅靠高职学院本身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将高职人才培养和企业相结合,和企业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才能培养出社会、企业认可的合格的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不够深入,对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考核不够全面;其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提供的岗位往往是短时间急需或者单一重复、技术性不强的岗位,缺乏长远的眼光,使校企合作的效果打折扣;其三,缺乏专业的“双师型”的教师;其四,学生缺乏足够的动力,重视程度不够,达不到预先的效果。
  怎样改变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使之健康发展呢?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国家的大力扶持
  1.建立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
  自从1996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以来,各种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对于高职的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说明,对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不足,比如对于校企合作的规定不够完善,需要出台相应的奖惩制度,需要赋予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等。
  2.牵头企业学校的合作,进行财政支持。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非常有名的校企合作教育的成功案例,大部分的资金由企业来承担,学生同时又是学徒,和企业签订协议,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少数时间在学校学习。我国校企合作的教育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为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国家应该牵头企业学校的联系,给予一些配套项目,加强双方的合作,制定适当的经济激励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经济补助或者是税收减免等补助鼓励企业积极地参与其中。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以后,企业得到的实际利益逐步增加,到时国家的补助可以逐渐减少。
  二、行业协会发挥作用
  传统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由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合同,达成培养人才和用人的互惠条件。由于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双方出发点的分歧,变化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校企之间其他的矛盾,都会阻碍校企的深度合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第三方化解这些矛盾,使校企合作深入健康发展。行业协会就是这样一个第三方,目前行业协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产业政策、协助企业与职工利益关系等方面成绩显著。在校企合作这方面我们需要行业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行业协会能加入企业和学校的人员,制定符合企业实际需求、时代需要、更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需要行业协会更好地协调企业学校之间的关系,比如某一岗位企业所需的人员由行业协会汇总,然后订单式发给各个学校,毕业生也可以更好地选择企业。由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传统校企合作的问题,将会是一种可落到实处、可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企业寻求和学校的共同利益点,实现双赢
  为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不仅需要高端的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高职院校合作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而能否使合作发挥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合作方式。能否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做好校企合作的一个关键。从企业自身来讲,需要主动出击,挖掘制定一些企业学校互赢的项目、制定双方互惠互利的协议合同。在具体研发这类项目的时候,可以采取企业学校座谈会、举办企业论坛、实地考察等方式。
  四、学校层面的努力
  1.学校决策层的重视。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工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校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积极地联系企业,共同规划、合作培养。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作为确定老师,不仅来学校上专业课程,更重要的是学校和企业可共同研究制订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课程,确定教学目的及指导学生就业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
  2.专业教师的重视。
  建设“双师型”的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也是校企合作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式,双师型教师是指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于一体的教师。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专业老师需要和企业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而不是形式主义的“下企业”,踏踏实实地参与企业开发项目,掌握最先进最实用的职业技能,并将之带进校园。专业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提高学习能力作为终身的计划执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目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使自己边工作边成长。
  3.学生的重视。
  学校还应该建设“校中厂”,把企业环境带入校园,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以往的笔试考核制度也应该改革,加大实训、实践的比重,不仅让学生更加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使校企合作的模式也更加完善。
  总之,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互补,利用学校企业的资源共享,融合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人员。我们应根据国情,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探索更加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走社会主义特色的校企合作道路,实现高职学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连妹,蒋鼎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
  [2]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利益冲突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4).
  [3]杨建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其他文献
“五严”背景下,新一轮的减负热潮正在江苏大地悄然兴起,减负不等于减效。那么,如何做到真正减负增效呢?笔者认为只要头脑中有课标,用心分析教材,同时因地制宜地选择“活材”服务教学,就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习新课标的体会谈谈做法。  一、脑中有“标准”  1.精读提炼课标。新课标涉及的课程理念主要有:(1)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学也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抓住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抓住了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因而,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是推进化学教育改革的核心。中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设计和改革应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实验的创新设计。研究化学实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创新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质
一、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安排松散累赘。  新课程倡导淡化学科,强化自然生成,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在新课程模块教材中不再出现原人教版教材中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等化学学习逻辑知识体系,而是通过知识的不断“呈现”让学生慢慢地体会。这样的安排虽有其合理性,但势必造成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偏见。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产生“化学知识只要记住即可,没有规律可循”等错误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知识
摘 要: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培養出具有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多元化人才。初中阶段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学阶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有效探究性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作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探究性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 学习指导  引言  学生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当前网络新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基本策略,以期为网络新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网络新载体 高校思政教育 基本策略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遵循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规律,针对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政治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使高校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摘 要: 文章认为在理工科高校中艺术素质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讨论了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科学地开展艺术课程。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公共艺术教育 艺术素质教育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艺术,生活中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各种审美要素,可以这样讲,感受美和审美的能力,正慢慢成为当代人的基本能力之一。美育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