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不仅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新课程标准》也对小学生应能背诵古代优秀诗文篇数作了明确规定。这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品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古诗文教学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自然融入学习之中,深刻领会古诗文的精髓,使课堂生动活潑起来。通过审美教学,既能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又能使他们具有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接受祖国灿烂文化的熏陶,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理结构。那么,在教学古诗时,怎样进行审美教学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炼、最美的语言,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了。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如诗中“孤”、“独”二字,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得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在教学中,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
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叶志曰:“一字未宜勿,语语悟其神。”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2 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图画不仅是语言(诗文)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培养儿童的美感。在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就认为把古诗教好了,殊不知,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衬,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3 用“美”的意境,沟通学生的情感
叶志说:“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古诗讲究的是写出意境,而古诗源于古代,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人情,距今年代久远,故对缺乏历史文化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要领会诗的意境,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进入作者的境界之中,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认为,只要发挥想象,创设“美”的意境,就能领会诗的意境,同作者沟通情感,唤起共鸣。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发挥想象去体会诗的意境,然后改写成一篇题目为《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文章,再请同学们认真欣赏,看哪些地方写得好。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可根据诗意自构情景,不仅教给了学生改写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读,那么古诗的有感情地读,我认为也是一种“美”的意境,即叶志称之谓“美读”,古人读古诗摇头晃脑的,也是一种美读。通过美读,使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表现出来,体会出来。如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激昂兴奋地读,《蚕妇泪》这首诗就要悲愤地读。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诗中之意,并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即由认识世界进而体会了人生,更发挥了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审美作用。这样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情绪,并能借助声觉形象,再次步入诗的意境。
用“美”的意境即所谓的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西汉刘向所谓“目悦”、“耳悦”、“心悦”,鲁迅谓之,“意美的感心;音美的感耳;形美的感目。”教学中的图画展现,实物演示,语言插述,音乐烘托,都是创造古诗情境的方法,都具有形象性的审美作用,教学中创造激发情感共鸣的情境,即叶志的“披文以入情。”
4 用“美”的旋律,唤起学生的灵感
古诗由于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它具有了音乐美、韵律美。《乐记》说:“凡声之起,由人心生世,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一首优美的乐曲,能感染人,愉悦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在古诗教学中自然融洽地引入音乐的手段,并使二者完美的结合。那么,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也就因此而美化。据此认识,在教学中,配以优美的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的灵感。当然,在选取乐曲时,必须使音乐的色彩,节奏等同课文的审美意象相结合,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附合着、想象着,把古诗深深地印于脑海之中。
古诗中的“美”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教学中从语言美到情感美,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意境。这样,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高兴。
当然,在古诗的审美教学中还要体现文、理、情统一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让学生在古诗的审美愉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激励他们为争取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
1 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炼、最美的语言,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了。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如诗中“孤”、“独”二字,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得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在教学中,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
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叶志曰:“一字未宜勿,语语悟其神。”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2 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图画不仅是语言(诗文)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培养儿童的美感。在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就认为把古诗教好了,殊不知,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衬,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3 用“美”的意境,沟通学生的情感
叶志说:“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古诗讲究的是写出意境,而古诗源于古代,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人情,距今年代久远,故对缺乏历史文化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要领会诗的意境,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进入作者的境界之中,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认为,只要发挥想象,创设“美”的意境,就能领会诗的意境,同作者沟通情感,唤起共鸣。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发挥想象去体会诗的意境,然后改写成一篇题目为《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文章,再请同学们认真欣赏,看哪些地方写得好。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可根据诗意自构情景,不仅教给了学生改写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读,那么古诗的有感情地读,我认为也是一种“美”的意境,即叶志称之谓“美读”,古人读古诗摇头晃脑的,也是一种美读。通过美读,使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表现出来,体会出来。如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激昂兴奋地读,《蚕妇泪》这首诗就要悲愤地读。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诗中之意,并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即由认识世界进而体会了人生,更发挥了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审美作用。这样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情绪,并能借助声觉形象,再次步入诗的意境。
用“美”的意境即所谓的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西汉刘向所谓“目悦”、“耳悦”、“心悦”,鲁迅谓之,“意美的感心;音美的感耳;形美的感目。”教学中的图画展现,实物演示,语言插述,音乐烘托,都是创造古诗情境的方法,都具有形象性的审美作用,教学中创造激发情感共鸣的情境,即叶志的“披文以入情。”
4 用“美”的旋律,唤起学生的灵感
古诗由于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它具有了音乐美、韵律美。《乐记》说:“凡声之起,由人心生世,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一首优美的乐曲,能感染人,愉悦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在古诗教学中自然融洽地引入音乐的手段,并使二者完美的结合。那么,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也就因此而美化。据此认识,在教学中,配以优美的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的灵感。当然,在选取乐曲时,必须使音乐的色彩,节奏等同课文的审美意象相结合,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附合着、想象着,把古诗深深地印于脑海之中。
古诗中的“美”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教学中从语言美到情感美,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意境。这样,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高兴。
当然,在古诗的审美教学中还要体现文、理、情统一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让学生在古诗的审美愉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激励他们为争取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