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多重功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语文教学往往只偏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文的人文精神,淡化了语文课堂的审美意识,与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相去甚远。所以,为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要遵循审美规律,渗透审美意识,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感悟人生、塑造完美人格。下面我以八年级语文教学为例,谈谈中学语文教学应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1.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的语言美由准确、鲜明、生动构成,它表现在不同的语言结构,如语音美、语词美、语段美。语言优美的文章,不仅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同时能带来愉悦之情,并能最大程度地陶冶情操、润泽心灵。
例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青海湖如梦如幻的境地。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之美的。我先放一遍课文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文章描写的情境中去,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在脑海中浮现青海湖那如诗如画的美。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慢慢品读,细细体味。同学们兴趣高涨,一个个自主阅读,找到自以为写得好的语句时,或是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或是饱含感情地小声吟咏,一个个陶醉其中的样子。
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们向大家介绍自己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理由。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呀!’这个句子描写的景象真是太美了,特别是‘绿茵茵’、‘黄灿灿’、‘娇嫩’、‘蓬勃’这几个词用得准确生动,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而且表现出青海湖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让人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同学说:“‘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象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这个句子用词也很准确,不仅表现在作者对描写的景色的方位把握上,如‘顺眼望去’、‘再往上’、‘一直伸展到’、‘垂向’这几个表示方位顺序的词,不但把作者看到的阔大的景象组成一个整体,而且显得层次井然。还有‘淡蓝色’、‘碧绿’、‘深褐色’、‘银色’这几个词语的运用,也把作者所见的景象组成一幅色彩斑斓又意境深远的画卷。”象这样的句子,同学们还举出很多。通过这样的美读,不仅让同学们深刻地理解掌握了青海湖的景色特点,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之美。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感受体验了一次美的旅程,让大家在美中陶醉,在美中留连忘返。这样美好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喜欢呢?
2.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意境是画面、色彩、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由自然万物形成的画面。将作者的情感注入形象,则形成“意境”。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许多文章都是作者耳闻目睹、亲临其境的感受。离开了具体情境,就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优美的意境。探求课文的“美”,首先应入“境”,只有入“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美。如何让学生入境,关键是教师精心创设情景,把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引入情境中来,与作者共同分享美的感受。
例如《周庄水韵》这篇课文,作者从不同时间、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品味其意境美。首先让学生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感受三幅不同的周庄水韵图。第一幅是“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当时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忽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此时的周庄就成了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了,那是多么美的意境呀。第二幅是“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那是下过一夜小雪的冬天,积雪还没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穿过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怎么不是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呢?第三幅是“色彩斑斓的油画”。那是一个节日的温暖春夜,曲折的小街坠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影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再加上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使节日的周庄变得摇曳生辉,光华四射。通过作者准确、形象、生动的描写,同学们已经初步欣赏到了周庄非同一般的美。然后再以“美读”的方式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他们随着教师的美读去张开想象的翅膀,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波光水色之中。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地朗读,学生很快就可进入课文情境。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文字展开想象。最后出示这三幅图画,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充分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周庄水韵的意境美。
3.感受主人翁的人格美
八年级教材中的文章塑造了很多人物的美好形象,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美好人物形象向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让学生感受这些主人翁的人格美,以此完善自己的人格。
例如《岳阳楼记》这篇课文,它之所以能千古传诵不衰,不仅在于它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美景,更在于作者的高尚人格之美。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人格美的。
首先,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体现作者思想的句子。如:“居庙堂之高则憂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等等。
然后再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些语句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或情感?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些语句分别体现了作者以下几种情感:
忧国爱民之思。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古仁人们)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又为君主忧虑。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写此文时,由于他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两度遭贬谪,被迫离开了朝廷,但他并不因此愤世嫉俗,逃遁隐世,亦或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个清闲快乐。他的政治态度是在朝庭做官就要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居民间又为君主、江山社稷考虑,常怀忧国忧民之思和报国之志,其胸怀是多么宽广和令人景仰啊!
兼济天下之意。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是体现作者伟大人格、令后人无限景仰和崇敬的名言。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故刻苦攻读,五年不曾解衣睡觉。做官以后,更是恪尽职守,多有善政。即便是遭贬谪时,他都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来自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何等崇高的人格呀!
宠辱不惊之怀。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等。范仲淹的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淡泊不是简单地逃遁和退舍,而是作者人格的完美体现,是“古仁人之心”的呈现,正是有了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古仁人之心”,才会有“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讨论后,接着要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这些句子,通过对这些重点句、段的诵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的人格之美。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人格不断得到完善。
总之,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利用教材中的优美语言、美妙的意境、美好的人物形象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审美素质、语文能力、品德人格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初步探索了一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新思路。
罗丹说过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是,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理解美,感悟美,从而达到创造美的最高水平。这样,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不会只是纸上谈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不再是一纸空文了。
参考文献
[1]徐忠梅.《岳阳楼记》的审美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07.08.
1.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的语言美由准确、鲜明、生动构成,它表现在不同的语言结构,如语音美、语词美、语段美。语言优美的文章,不仅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同时能带来愉悦之情,并能最大程度地陶冶情操、润泽心灵。
例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青海湖如梦如幻的境地。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之美的。我先放一遍课文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文章描写的情境中去,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在脑海中浮现青海湖那如诗如画的美。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慢慢品读,细细体味。同学们兴趣高涨,一个个自主阅读,找到自以为写得好的语句时,或是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或是饱含感情地小声吟咏,一个个陶醉其中的样子。
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们向大家介绍自己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理由。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呀!’这个句子描写的景象真是太美了,特别是‘绿茵茵’、‘黄灿灿’、‘娇嫩’、‘蓬勃’这几个词用得准确生动,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而且表现出青海湖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让人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同学说:“‘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象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这个句子用词也很准确,不仅表现在作者对描写的景色的方位把握上,如‘顺眼望去’、‘再往上’、‘一直伸展到’、‘垂向’这几个表示方位顺序的词,不但把作者看到的阔大的景象组成一个整体,而且显得层次井然。还有‘淡蓝色’、‘碧绿’、‘深褐色’、‘银色’这几个词语的运用,也把作者所见的景象组成一幅色彩斑斓又意境深远的画卷。”象这样的句子,同学们还举出很多。通过这样的美读,不仅让同学们深刻地理解掌握了青海湖的景色特点,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之美。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感受体验了一次美的旅程,让大家在美中陶醉,在美中留连忘返。这样美好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喜欢呢?
2.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意境是画面、色彩、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由自然万物形成的画面。将作者的情感注入形象,则形成“意境”。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许多文章都是作者耳闻目睹、亲临其境的感受。离开了具体情境,就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优美的意境。探求课文的“美”,首先应入“境”,只有入“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美。如何让学生入境,关键是教师精心创设情景,把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引入情境中来,与作者共同分享美的感受。
例如《周庄水韵》这篇课文,作者从不同时间、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品味其意境美。首先让学生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感受三幅不同的周庄水韵图。第一幅是“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当时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忽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此时的周庄就成了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了,那是多么美的意境呀。第二幅是“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那是下过一夜小雪的冬天,积雪还没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穿过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怎么不是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呢?第三幅是“色彩斑斓的油画”。那是一个节日的温暖春夜,曲折的小街坠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影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再加上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使节日的周庄变得摇曳生辉,光华四射。通过作者准确、形象、生动的描写,同学们已经初步欣赏到了周庄非同一般的美。然后再以“美读”的方式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他们随着教师的美读去张开想象的翅膀,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波光水色之中。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地朗读,学生很快就可进入课文情境。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文字展开想象。最后出示这三幅图画,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充分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周庄水韵的意境美。
3.感受主人翁的人格美
八年级教材中的文章塑造了很多人物的美好形象,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美好人物形象向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让学生感受这些主人翁的人格美,以此完善自己的人格。
例如《岳阳楼记》这篇课文,它之所以能千古传诵不衰,不仅在于它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美景,更在于作者的高尚人格之美。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人格美的。
首先,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体现作者思想的句子。如:“居庙堂之高则憂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等等。
然后再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些语句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或情感?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些语句分别体现了作者以下几种情感:
忧国爱民之思。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古仁人们)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又为君主忧虑。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写此文时,由于他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两度遭贬谪,被迫离开了朝廷,但他并不因此愤世嫉俗,逃遁隐世,亦或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个清闲快乐。他的政治态度是在朝庭做官就要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居民间又为君主、江山社稷考虑,常怀忧国忧民之思和报国之志,其胸怀是多么宽广和令人景仰啊!
兼济天下之意。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是体现作者伟大人格、令后人无限景仰和崇敬的名言。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故刻苦攻读,五年不曾解衣睡觉。做官以后,更是恪尽职守,多有善政。即便是遭贬谪时,他都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来自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何等崇高的人格呀!
宠辱不惊之怀。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等。范仲淹的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淡泊不是简单地逃遁和退舍,而是作者人格的完美体现,是“古仁人之心”的呈现,正是有了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古仁人之心”,才会有“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讨论后,接着要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这些句子,通过对这些重点句、段的诵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的人格之美。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人格不断得到完善。
总之,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利用教材中的优美语言、美妙的意境、美好的人物形象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审美素质、语文能力、品德人格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初步探索了一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新思路。
罗丹说过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是,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理解美,感悟美,从而达到创造美的最高水平。这样,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不会只是纸上谈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不再是一纸空文了。
参考文献
[1]徐忠梅.《岳阳楼记》的审美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07.08.